修行者能看到“灵魂”。
或者说,我“见”到的只有灵魂。
你们眼中的世界,永远都是“名相”。
无论是山河大地,花鸟鱼虫,星辰大海,自然万物,人间烟火。
都是“名相”,都是现象;人类的“心意”自我,只能看到现象。
世界万象,宇宙自然,人生百态,都是“心意”分别记忆所投射。
你看到了眼前的“人”。
看到他的样貌,表情;听到他说话,语气;感受他的气质,情绪。
你能感知到,他语气背后的认知意图。
你能觉察到,他心意深处的动机倾向。
再往更深一层的心灵境界,你就看不到了。
你最多最深,只能看到此人的“心意”动机。
却永远看不到,动机之下的“思量心”。
思量心,就是“灵魂”。
修行者眼中的“人类”,是穿着肉体衣服的“灵魂”。
修行者清清楚楚,看得到每一个灵魂,心愿动机背后的“思量”。
这些紧密相续的,思量经验,在没有形成“动机”之前,
修行者内在,都观察得一清二楚,纤毫可见。
每个细念与经验的前因后果,都历历在目,如同亲历。
灵魂,思量心之下,是川流不息的极尽微念。
构成思量心的,无限细腻的念头,泛起的波浪就是“认知”。
认知聚合细念形成波浪,波浪泛起的浪花,就是心愿动机。
动机推动意识,调取大脑记忆,形成概念思维。
思维左右意识,牵引心愿动机,形成心意体验境界,就是“我执识”。
因此,自我由两部分构成:
主体是:由心灵认知,形成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心愿动机。
客体是:由思量心微观的习气,聚合肉体功能,形成自我感受。
自我感受,是,不受主观意识所左右的“业力境界”。
比如说,你眼前见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人。
虽然主观意识,清楚地知道,此刻你,不应该对他表现出异样。
可是自我体验,却不受你主观意识的左右,身不由己心生厌恶。
主观意愿,与,情欲体验,相互交融,互相牵引。
心灵感受,与,心愿动机,相续聚合,叠加增长。
就形成了,这具身心中,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自我”。
所谓的“修行”,就是找到自己的灵魂。
在心愿动机深处,改变“思量心”的内涵因素。
福报不敌业力;业力不敌愿力。
对神佛的极致虔诚,形成“愿力”。
可以净化“思量心”中,构成细念的细腻习气。
修行说到底,就是信仰的“我”,对人格心意之“我”的救赎。
外界没有其他任何人,有的只是“思量心”,对曾分别“记忆”的回放。
这个宇宙中,唯一阻挡你,觐见如来的,只是你的自我“人格”。
若消融了心意人格的,恐惧维护与思量执迷。
身心内在,无私无欲,湛然光明,安宁觉照,那就是佛。
人格自我,
是灵魂对身体的,器官功能反馈信息,形成的“记忆”惯性。
否则在睡梦中,你闭着眼睛,如何“看到”了世界?
是你人格自我,对身体感官的记忆,习气体验的相续,
形成了梦境中,看到世界的你,以及你所看见的世界。
若不能,净化“构成”你人格的,
心愿动机深层中,“思量心”蕴含的习气细念。
那么,无论是醒着或者睡着,都处于“醉生梦死”。
甚至,哪怕你的肉身死去,灵魂依旧要生灭轮回。
唯一能改变“思量心”中,蕴含着的细念习气因素的,唯有信仰。
信仰就是“愿力”。
愿力,可以改变“意识”思维的内涵。
愿力,可以扭转“心愿”体验的境界。
你眼前看到了,自己厌恶的人。
虽然意识告诉自我,不可以摆出臭脸,不可以喜怒形于色。
可是你的心灵体验,却不受自己控制地,翻江倒海五味杂陈。
此刻,你的信仰告诉你:宽恕他。
一定要宽恕他,必须要宽恕他。
衡定修行者的唯一标准,就是对宽恕的践行。
外界,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他存在。
你眼前看见的这个“他”,是你人格自我,记忆中的习气业境。
眼前的“他”,是你心识分别,牵动人格体验,形成的“境界”投射。
你真正宽恕的,是,你内心对此人的“认知”回忆。
若你心灵认知,对于眼前的人,没有记忆储存,没有习气经验。
他就算是站在你眼前,你依旧“视而不见”。
从始至终,你宽恕的,只是,身心中认知世界的“你,自,己”!
唯有对神佛的信仰,可以从生命基准上,彻底宽恕“你自己”。
因为,“人格”的你自己,
在生命微观中,在生命实相中,从未存在过。
你原始的面目,是永恒无限,
是亘古光明,是究竟解脱,是圆满如来。
唯有神佛的智慧,可以让你原始的“生命”,从人格自我中苏醒。
对神佛的无限崇拜,就是你的“愿力”开始净化你的心意“人格”。
当愿力,大于,自我意愿的维护与企图。
你眼前见到的“敌人”,就会成为“陌生人”。
你的意识,清楚明白地,知道他是谁。
你的内心,温暖安宁,不生一丝排斥。
正如密勒日巴佛说:我没有敌人,我可以将一切伤害我的仇敌,抱在怀中像亲人一样对待。
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愿力,就是信仰。
信仰,就是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