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姑信主,见人就说信主的好处,但她给人们传的福音大家都不喜欢,因为掺杂很多的欲望习气,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内心没有耶稣的爱与宽恕。
我给我奶奶好多个播放器了,但小姑一回来就给我播放器不知道放哪里了,还好我还有一箱,这次轮到我爸妈照看我奶奶了,一家10天,我立马就把播放器换了,我爸也和我说,把我准备的给我奶奶,我小姑的别给她听了,太吵了。
我妈也说我姥姥听着音频走的,走得很安详。
第二天我去看我妈,我妈说昨天听了老师的音频就是不一样,昨天夜里也不闹了,一天都很安静,之前听我小姑的音频或者没有听,夜里嗷嗷叫,可能也是疼的吧,不知道怎么表达。
“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是不可能被任何人伤害。”——心灵疗愈《修行疑问解答2》(2016-06-01)
耶稣的教诲并不是在外界和相上面,而在我们内心深处,未曾远离,真理未曾变易也永不变易,生死也无法触及祂。
小姑您要想进去天堂,就要践行真正的福音,那就是找到内心的爱与宽恕,宽恕是宽恕的你自己,也并不是外界的某个人,宽恕把一切当真的你自己,当您无我无私,内心清白纯洁,爱就会在心内绽放,到时你就会看到天堂,祂未曾远离。
你的宽恕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也就是说,你必须踏踏实实地实践,尊重别人,也尊重别人的经历,仁慈地活出每一天。纠正别人不是你的责任,只需帮圣灵清理一下你心中的妄念,随时转到正念上去;其余的,就可以交给祂了。——《告别娑婆》
“爱,只有宽恕的能力,没有反击的能力;爱,只有救赎的能力,没有惩罚的能力;光明中没有对错,光明中只有祝福与接纳;生命中没有拒绝,生命内一切众生皆是我,没有自我人格,与他人人格的对立;因此,生命没有对灵魂的排斥与相对,生命只有安宁接纳与拥抱的完整。”(《初见》2023-01-26)
这是来自圣主的祝福,祝福你!祂随时都在,未曾远离。
“神灵一定是愿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神灵一定是愿意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神灵一定是光明和爱的化身,神灵不是以利益和权力来彰显自己的伟大的。”——心灵疗愈《修行疑问解答2》(2016-06-01)
恩师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舍己为人的案例:
“你们看,当一个人,舍己为人去救一个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在那一刻,他不顾自己身家性命,只想将对方救起来的那种无私的、纯净的心愿,那就是天堂的语言。你们看,一个人在绝境当中,自己都要被饿死了,还能够将维持自己生命仅存的一块面包,送给身边另外一个更需要这块面包的人,那一颗舍己为人的心,没有任何自我保护恐惧的心,那颗温暖的心,那就是爱的语言。天堂就是这些爱的语言的形态构成的。
所以说,爱的本体只是一个永恒的光明与幸福,爱的表达有无限种,这就是天堂,知道吧?那个地方是没有个体众生的,那个地方也没有所谓的生与死的现象,那个地方因为没有构成生与死的因素。生与死的因素是什么呢?恐惧。”
——心灵疗愈《接引》(2023-12-12)
我最近察觉到,一切能发生的原来都是发生过了,只是我们内心重新上演一下没有宽恕的剧情。
原来我们经历的一切,
都未曾拥有过,都是过客。
我婶子信佛,过年时来我们家坐了一会,她和我们探讨我小姑的事情,说我小姑信歪了等等,还和我说也看我发的朋友圈,可能是看到我发的内容也有爱和宽恕,耶稣的教诲,说我发的不伦不类,意思可能是想说我,没有一门深入,我直接说那是我喜欢。
她还说如果路边有个人快饿死了,你有一口吃的,要先把自己照顾好,我不敢苟同。
一个总为了自我考虑的人,怎么可能会看到光明。
我给她发了恩师的教诲:
“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做一个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保护别人的人,咱们不要说成为神了,咱们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也比我们猥猥琐琐地在人世间活着要强。否则,一个只为自己活着,害怕被别人伤害的人,内心里面的孤单、怀疑、恐惧、痛苦,你每天都活在地狱当中。
你以为地狱在什么地方呢?地狱就在你内心的恐惧当中,它是因为你的自我保护而引起的,当你能够不再自我保护的时候,当你能够在自我保护的心里面装一点别人,你装进去的别人那个就是光明,你装进去的爱那个就是温暖,温暖和爱可以融化你内心的孤单,融化你内心的恐惧,而内心的光明可以照亮你的未来,这个就是我对你的忠告。”——心灵疗愈《修行疑问解答2》(2016-06-01)
一颗维护自我的心,
是不可能看到光明的。
极乐世界也不在外界,是心是佛,无我无私无求,纯洁清白的心,可以看到祂,祂就在我们内心深处,慈悲普照,未曾远离。——共勉
我们死亡后,脑海中会看到生前事无巨细的回放,所以生前就要去往光明的天堂,维护内心的纯洁无私清白,践行恩师的教诲,出离心的宽恕。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时刻与我们同在,是我们的业力维护自我的心,选择了轮回。——共勉
“你我的本来面目,都是‘祂’。
你如何情愿,将今生这具卑贱孱弱的身心,当作了‘自己’。
你怎么敢于,以今生一世的沉迷,换来灵魂无休止的苦难。
去仰望神佛吧,那是我们在人世间活着,唯一的目的与意义。
去虔诚真理吧,那是灵魂等待了亿万万劫,终于获得的机会。”——《劝勉》(2024-02-20)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