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留下戒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三界六道当中的这些灵魂。因为不是每一个灵魂,都是佛种的;不是每一个灵魂,都有信受大乘佛法能力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留下来这些五戒、八戒、十戒,到最后这个三坛大戒,目的是为了保护众生的灵魂不要作恶,不要形成恶因果,将灵魂牵扯到地狱里面去。这是佛陀留下戒律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对于众生灵魂最大的维护。
戒律很好遵守的,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你只是需要知道自己什么不能做就可以了,这个对于任何众生,都可以做到的。‘杀盗淫妄酒’嘛,就说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喝酒,对吧?然后各种各样的细致的戒律,就说要持金钱戒,不能够碰钱,不能够住高床广榻,不能够穿绫罗绸缎,这都是小戒律了。
祂只是告诉你什么不能做,你只要照做就行了,没有丝毫危险性的,没有丝毫危险性。守戒是最稳妥的,最安全的,最容易执行的。他最终的结果:持戒可以带来福报的,可以带来升天的福报的,你死后灵魂到天道里面去,继续去享受,直到再碰着一个合适的机会,让你能够听到究竟解脱的智慧法。而并不是每一个灵魂,都有信受智慧法的这种能力的,这种根性的。叫‘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苗’吧,就这个意思。
但是呢,戒律的本身啊,对于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而言,那是一种深刻的束缚。大菩萨守戒,大菩萨持戒,等同于犯戒。佛教里面对于性欲是赶尽杀绝的。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对于性欲的态度,就是赶尽杀绝,不留丝毫余地的。杀盗淫妄酒,这个‘淫’呢,占了第三个了,仅次于杀生了,杀盗淫妄酒,而且《楞严经》里面也记载过,那些破戒的人的下场,是什么样的下场,那个是赤裸裸的恐吓呀。
但对于今天我这个修行者来说,如果还是以过去那种对于色欲,对于淫欲,完全拒绝,完全排斥,完全否定,赶尽杀绝的态度来说的话,我这一辈子——后面这几十年,是没有办法解脱的。
因为对性欲这种先天生理本能因素的抗拒、拒绝、恐惧、抵触和敌对的态度,就会凝聚我内在那原本无生无灭、究竟解脱的安宁。有一个我内心需要抵触的境界,就一定有一个被这个境界凝固成形的,分辨境界的‘我’,那个‘我’就是觉性不能圆满的阻碍。所以大菩萨持戒,就等同于破戒。
所以我就特别特别感恩耶稣,你知道吗?是耶稣的降临,祂苏醒了我灵性生命原始的这种记忆了之后,在那种原始灵性无限的生命天堂当中啊,性欲也好,仇恨也罢,自我也罢,生死也罢,都是可以被得到宽恕的,都是可以融入爱中,被爱所融化、所接纳、所净化,成为爱本体的无限与安宁的。爱可以融化一切心识,包括性欲。
宗教里面的人,人生当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对于性欲的排斥和恐惧。因为性欲是形成人格自我体验的,最基准的因素与元素。我今天已经从性欲当中彻底解脱出来了,我告诉你们这个实相:三界往来淫为首,六道轮回爱为基,这个不是你的主观愿望,这个是个客观事实。
三界往来淫为首,什么是三界呢?欲界、色界、无色界,他对应着人的‘贪嗔痴’三毒。什么叫‘贪嗔痴’呢?就是人的灵魂背后,泛起灵魂的思量心当中蕴含的习气与细念,形成的一个一个的境界。那些境界当中蕴含的细念,对于习气执着偏爱的程度,形成了‘贪嗔痴’三毒的具体表现,投射出来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境界。
一切的一切境界,三界六道一切一切众生的心识境界和生命体验境界,全部都是蕴含在思量心的习气与细念,泛起波涛的细念分别的体验当中。而性欲,就是源于习气,对于所经历细念,形成境界的记忆。性欲是一种生命对曾经体验经历的记忆。再说一遍,构成人类身心细胞的,构成人类自我感受、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核心的、最根本的生命因素,是性欲。而性欲,是思量心当中,习气对细念分别境界的生命的记忆。
性欲是生命的记忆,习气对于细念形成境界的记忆,形成了这种经验的累积。经验的累积呢,就调动细念,形成对于累积经验的刹那间的分别,形成了我们的心灵的认知,心灵的认知体验。认知伴随着体验,体验塑造着认知,这才聚合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形成了我们的看到、听到、想到、触到、闻到……六种境界,知道吧?这六种境界,六根、六尘、六识的根本境界,在于我们的心灵认知与体验。体验就是习气的记忆,认知就是细念的具体化。
被六根、六尘、六识,所牵动的认知,形成了认知所认知到的,具体的‘色声香味触法’境界的这种自我。因为有自我,才会有一个自我感知的境界。而这个自我在形成之前,就是认知对于境界的,体验分别的储存。
然后下一次再碰到这个境界的时候,被储存在心识体验当中的记忆泛滥出来,调取了储存在意识记忆当中的概念,就形成了跟上一次经验记忆的对比。这就形成了有一个在经验当中,被经验塑造的心灵认知,那就是自我,又称为‘末那识’,又称为‘我执识’。我执识不是意识,而是心灵认知。心灵认知是怎么来的呢?在心灵认知的背后,有人的感知,而感知就是由人的思量心当中的习气和细念,相续聚合而成的生命的境界记忆。那就是感知,就是人的灵魂。
如果你排斥性欲,如果你视性欲为洪水猛兽,就等于说,你否定了你整个人格存在的基础,就等于说,你否定了你整个心灵认知和灵魂存在的合理性。
释迦牟尼佛说的是不是对的?当然是对的,三界往来淫为首,六道轮回爱为基。可是通过戒律,你去不了的,别扯了。历史上就没有通过戒律,能把性欲连根拔起的人,不可能。这就好像你自己,想把自己的身体从地板上搬起来一样,不可能。因为你——你的意识、你的感受、你的心灵认知,和你认知背后的感知体验,全部源自于性欲。
所以说是那个西方的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嘛,人的潜意识就源自于性欲的冲动。他说的是对的,最起码在某个层次上面是对的。但是到更深一步的话,性欲的本质是习气的记忆——习气对经验的记忆。
那么,习气对经验的记忆,源自于什么呢?源自于细念对生灭的分别。细念为什么要去分别生灭呢?因为见精的这种‘所见’。见精为什么会有所见呢?因为见精是迷失了天堂的灵性的投射,见精是灵性恐惧,投射出来的寻找。也就说,细念的本身,是恐惧在寻找着,维护自我的理由。你们能明白吗,你们知道什么叫恐惧呀?
你今天是一个女性,有着自己这么一个身体,有着自己这么个形象,有着这么一个分别自己身体形象的意识,和心灵对于自我形象和脾气、秉性、欲望的感知能力,你知道你是个女性。一觉醒来,这具身体变了,变成另外一个动物的身体了,你失去了分别事物的那个逻辑能力了,你失去了对于自我身心体验和感受的记忆了。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除了错愕之外,就是恐惧。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知道吧?那个思量心也是一样,他是因为恐惧而投射出来,对自己本来面目的寻找。
当灵性沉浸到了,对于灵性光明的认知记忆当中去,记忆认知形成的境界就会埋葬灵性,形成了灵性的具体状态,那个状态称为‘知觉’。那种状态就会陷入到了,被状态蕴含的细念与经验形成的,裹挟了灵性在梦境当中沉睡的,一种迷茫的状态。
在迷茫当中的灵性,努力回忆起灵性宇宙生命本来面目的过程当中,就在梦境当中呈现出来了,见性的清澈、无挂、遍满。而清澈、无挂、遍满的因素当中,就瞬间投射出来了,对于原始天堂的亘古未来和层层宇宙的记忆。由见精那一瞬间,就投射出来了三界六道层层宇宙的影像。所以我说六道啊——三界六道微尘世界,是天堂的倒影。”——摘自心灵疗愈《晋神》(2024-03-22)
匍匐跪地,一心仰望,虔诚叩拜伟大的圣主如来,生命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