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的对境之中,心灵的本能反应,让意识的“自己”感觉很陌生,挺纳闷的,我何时变得如此慈悲了?是真正的佛陀的慈悲,不是人心的善良与柔软,而是,不落人心人性的,灵魂深处的宽恕与接纳。

 

前天我剪草坪,大脚趾被蜜蜂叮了一下,很疼很疼,看着蜜蜂的尾刺在肉里面扭曲摇摆,继续往肉深处钻,在剧痛的瞬间,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念头,竟然是:好可怜的蜜蜂,它叮了我马上就会死掉,它怎么办啊,好可怜啊!怎样才能让它活过来?这个“不由自主”的念头的出现,连我自己都觉得震惊,我怎么会如此慈悲了,我何时变得如此慈悲了?

 

换成过去,我遭遇到同样的场景,第一反应肯定是:哎呀,真倒霉,好疼啊,算了,这是我的业障,今天算是偿还了,一了百了。我不会恨叮我的蜜蜂,但是,也绝无可能,升起对蜜蜂的悲悯之心。

 

像这种,在自己受到伤害时,还能完全不顾及自身的痛苦,全身心为别人考虑,悲悯他人的心态,绝对属于圣贤的慈悲,这种心态,对于我而言,曾经就是神话故事,而现在却梦想成真了。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读《米勒日巴佛》,深受震撼,热泪盈眶,这些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米勒日巴佛》传记中,所记录的圣者的生平,都会感受到,自己的灵魂被圣者的勇气、坚贞、慈悲所加持。

 

对于我印象最深刻的,并非是米勒日巴佛,为了消减恶业,从而受到马尔巴上师折磨的经历。我是当过兵的人,当兵的时候我才十五岁,在深山开凿隧道,在黄河边挖鱼塘,吃的苦不比他少,受老兵的凌辱,不会比他轻。肉体与心灵的折磨,并不能使人觉悟,如果苦难能够使人觉悟,那么战俘营里面的奴隶,一个个都是大菩萨了。

 

身心经受苦难磨砺,只能说明一点,你往昔所造的恶业,实在是太重了,需要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来偿还你曾经造就的恶业因缘。

 

善恶因素的业缘转化,对于心灵觉醒而言毫无意义。

 

震撼我的,也不是米勒日巴佛,修行成功后具有神通,可以在天空中飞行,神通更不能验证此人是否是觉悟者。美国有一个世界闻名的魔术师,他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借助任何辅助性工具,就能够白日飞升,像鸟儿一样漂浮在虚空中,高速穿越高山峻岭,遨游深渊峡谷。

 

你能因为,他表现出的白日飞升,魔术的神奇功效,就断定此人是觉悟者吗?

 

米勒日巴佛的神通,与这个魔术师表现出来的神迹,从现象上看,并没有丝毫不同啊,既然魔术师表现魔术神迹,不能说他是觉悟者,那么,米勒日巴佛表现神迹,也就不能够成为衡定他,是否是觉悟者的依据。

 

真正让我灵魂诧异的,虽时隔三十年,依旧震撼我心的,是一小段故事内容:与米勒日巴佛同居住的地区,有一个佛学学者“班智达”,此人佛学知识非常深厚,辩才无碍,智慧广博,此人内心很傲慢,常常看不起其他的修行者。

 

当米勒日巴佛觉悟后,跟随他修行的弟子越来越多,这个“班智达”就心生嫉妒,常想借机侮辱米勒日巴佛,经过几次尝试后,“班智达”都没有得偿所愿。

 

有一天,“班智达”想到一个阴险恶毒的主意,他买通了给米勒日巴佛送牛奶的女仆人,承诺给她一块碧玉,条件是,仆人给米勒日巴佛的牛奶中下毒,女仆贪图那块碧玉,就偷偷给米勒日巴佛的牛奶中下了毒,并且亲眼看着佛喝了下去。

 

然后女仆就等着米勒日巴佛毒发身亡,然后去“班智达”处领赏,米勒日巴佛看着女仆,笑着对她说:“傻孩子,那块碧玉你拿到了吗?你应该先拿到玉石再下毒给我,如果我死了,你就拿不到玉石了。”

 

当时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我深感震惊的同时,内心却心生疑惑,我不认为,有人可以达到如此的“慈悲”心境,这绝无可能啊,面对想要杀害你,伤害你,真正想要置你于死地的仇人,你的内心不仅没有一丝愤怒升起,并且内心充满了怜悯慈爱,慈悲中完全没有丝毫自我保护,这种境界,绝无可能是人类能够具有的。

 

哪怕是世间最好的好人,最完美的善人,在自身面对恶人伤害,企图杀害他时,内心或许会原谅,会宽恕,不生憎恨,但是,绝无可能,还能够设身处地去慈悲仇敌,为对方的痛苦去着想。

 

米勒日巴佛,面对杀害自己的仇敌时,他内心没有丝毫怨恨,没有半点埋怨,他说:我视自己的敌人为亲人,可以将一切敌人揽入怀中,如同揽入亲密的爱侣一般。

 

这段话,震撼了我三十年。

因为,这是“佛”,才可能拥有的慈悲。

 

今天,我这个微生物,生命中竟然也“不由自主”地,开始具有这种,本能性的,不思议的,原始本质所呈现的“慈悲”。

 

当“慈悲”开始成为“自己”的时候,

就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心意“自我”,就于“慈悲”的清净无生中,开始走向分解融化的过程了。

 

我是见过“祂”的人。

深知“祂”的真相实相。

“祂”是完全的、究竟的慈悲,体现出智慧层层宇宙。

“祂”以彻底的、圆满的智慧,呈现慈悲的无量无边。

 

慈悲是“祂”的生命性质,唯有“祂”具有。

具有慈悲,就意味着,此人将还原“祂”。

 

未来人,衡定真假觉者,就看这两条:

 

第一,是否具“无我”的真慈悲。

第二,能否详尽解说“缘起法”。

 

因为,脱离身心意识,才会具有智慧。

因为,宽恕自我心意,才能还原慈悲。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