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顶礼老师,唯识说,觉悟者证得法身后,会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同时意识脱落。《生死河》中提到的心识,弟子认为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么,意识与心识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在证得法身前,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意识在分别呢?证得法身后,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既然意识已脱落,意识的“善分别诸法相”是如何实现的呢?
祈请老师慈悲开示!

 

答:这个问题很好。
类似于人类想了解,鱼儿在水中是何种生存体验。
我用人类可体验的感受,去描述真神的“生命”状态。

 

第一个问题,何为“意识”?

 

“意”与“识”,是两种东西。
你天生近视眼,一千八百度的高度近视眼。
摘掉眼镜后,你的眼睛什么都看不见。
可是,看不见景象的眼睛,并没有失明啊。
能够“看”,却看不清的眼睛,就是“意”。

 

戴上眼镜,眼睛看到了具体清晰的景象。
眼镜,就是“识”,景象,就是“思维与记忆”。

 

眼睛只有看的功能。
而眼镜,拥有“具体化”景象的功能。
“意”,只有分别的能力。
“识”,是“意根”分别细化的延伸。
“意”与“识”结合起来,形成了“思想”。
思想,包括了两个部分。
思考问题的“我”,与,我所思考的“问题”。
呈现出我们的主观意图,以及,思维体系。

 

你看,婴儿刚出生时,“意根”完整,却没有思维“识”。
所以,婴儿的头脑“意根”,就好像高度近视眼一样。
具有分别的能力,却无法形成具体细致的思想。
就好像高度近视眼,无法分别,眼前看到的景象。
婴儿的“意根”,能够分别,身体感官感知到的周边信息。
“意根”却无法对信息,形成具体的感受与应对。

 

当“意根”捕捉到,身体感官对周边信息的反馈。
信息反馈,引动心灵体验,形成了具体的生理感受。
感受与“意根”结合,形成固化的“分别体验”。
分别体验,牵动“意根”,形成了明确的“概念”。

 

比如说婴儿饿了,这是生理体验推动心灵感受。
感受通过哭泣表现出,要吃奶的意图。

 

母亲喂奶,这是周边信息,对婴儿意图的反馈。
婴儿的生理体验,通过心灵感受,与头脑“意根”结合,
表达出来的哭泣“诉求”,与周边信息“母亲”的喂奶行为。
经过反复重复的验证后,
婴儿的心灵认知,就会对生理体验,心灵感受,
以及“意根”之间的相续,形成习惯性的“确认”。
这个“确认”,就是“识”。
“识”,是“意根”对生理体验,
与心理感受的,“具体化”细致分别。

 

意与识,一旦结合起来,
外界的信息反馈就会形成,具体而完整的“世界”。
就如同,高度近视眼,戴上了近视眼镜。
原本只能“看”,却看不见的眼睛,从此就看到了清晰的世界。
——————————————————————

 

仔细听啊,第二个问题,是“意识”与心识之间的关系。

 

刚才说了,意识的“识”,是“意”的近视眼,戴上了“识”的眼镜。
眼镜将高度近视眼,原本看不到的模糊,
通过分别“意”的确认,呈现出具体细致的世界。

 

那么,是谁在确认呢?
肯定不是“识”在确认,因为“识”只是分别体现出的结果。
肯定不是“意”在确认,因为“意”只有分别的功能,却没有分别的意图。
就像你的高度近视眼,虽然睁着眼睛,却什么都看不见。
什么都看不见的眼睛,却没有失明啊,看依旧在看。
看不见,与看得见,只是眼睛的结果,不是眼睛的功能啊。
看世界,是眼睛的功能、本能。
无论看到或者看不到,眼睛都不会失去了看的能力。
可是,“看”的能力,并不是看的“愿望”啊。

 

是谁,在推动眼睛,行使“看”的功能?
婴儿,不饿的时候,她怎会以“哭泣”,表达自己的诉求?
前面说过了,婴儿饿了,以哭泣表达喝奶的意图。
哭泣,就是婴儿“意识”表现的思想。
哭泣的前一步,是心灵感受与“意根”的结合。

 

婴儿的心灵认知,
对感受与意根结合,体现出的哭泣,
所带来的乳汁食物,形成了认知确定。

 

婴儿哭泣,是她的语言,也就是意识。
意识下面,是她的感受。
感受下面,是她的体验。
而体验中,是谁,在体验?
是谁,将生理体验,与心灵感受,与意识结合,
形成了“哭泣等于吃奶”的,心意确认?

 

在婴儿的生理体验中,
有极其细腻的“心识”思虑。
这种心识思虑,以情感觉受的形态,储存在心灵潜意识中。
话题说到这里,对于你们人类而言,这是一个思维的断层。
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认知,到此为止。

 

因为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建立在对生命形态的研究基础上。
无论是最表面的,生命物种的分别,区分开了人类与动物。
还是在显微镜下,对细胞生命信息,以及遗传基因的探索。
一定是基于“形态”存在,进行微观世界中的,形态演化探索。

 

因为,唯有可见的,可以探索的,
可以反复重复,反复验证的,才属于科学。
无法通过客观手段验证的,无法重复实验的,都属于“主观”。
主观,就是不可测的,不可测就无法衡定。
不可衡定,无法数据化的,就不能归类为“科学”。
而只能归类为“哲学”,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

 

所以,讲法触及到人类“心识”的领域内,
我就无法以,现有的科学概念,为你们开示生命的实相。
因为目前人类的科技手段,无法触及到“心识”思虑层面。

 

但是,科学发展的方向,已经指向了“心识”的内涵。
那就是“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被观测的物质存在形态,受观测者主观意识的左右。”
换句话说,“你所看到的,是你想要看到的”,
“你所看到的,是你能够看到的”。

 

这就是“意识”与心识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科技,一旦跨越“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屏障,
就会发现,物质形态,就是,意识本身。
那么,人类的科技,就会突破空间的阻隔,以及时间的约束。
将能量与意识,融合为一体的科技,
就会将人类科技,升华为更高层级的文明。
———————————————————

 

第三个问题:意识如何脱落?

 

心识,不是婴儿出生后形成的。
心识,在婴儿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了。
以“中阴身”的能量状态,存在于微观世界中。

 

心识,在你极度宁静的状态中。
在你彻底摒弃,这具身体与意识,是你自己的时候。
心灵体验的极深极深处,
有一个“思虑对思虑的,自我体察”。
那种,不受身心意识干扰的“心灵自我体察”,就是心识。
心灵深处极其细腻,极其隐秘的“体察”。
“体察”,脱离了今生的身心意识,就是灵魂。
灵魂未曾投胎前,就是“中阴身”。
处于极度迷惘,近视眼的涣散状态。

 

涣散的“体察”,被习气牵动,寻找体验熟悉的环境,就是投胎。
投胎后的“体察”,与新的肉身结合,首先是“体察”与生理感官结合。
与生理结合的“体察”,展现出婴儿的心灵“认知”。
有认知,才能对生理需求,形成表达的本能。
身体饿了,认知捕捉到体验需求。
体验以感受情绪表达,推动感官表现出哭泣的语言。

 

哭泣的语言,带来的反馈,是乳汁食物。
大脑“意根”,分别了,哭泣与乳汁的关系。
进而,将饿的体验,需求的感受,哭泣的语言,乳汁食物,整个过程进行了记忆,记忆形成了“意根”最基础的“识”,也就是分别记忆,记忆凝固了心灵感受,记忆固化了生理体验,以后婴儿一旦饿了,就知道以哭泣的语言,获得乳汁食物,这个简单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意识的结合,形成了原始的“意识”,而意识形成的基础,一定建立在,具体的生理体验,与凝固的心灵感受之上。

 

而“体察”,被生理体验,延续体察的“清澈”,形成了认知。
而“认知”,被心灵感受,扩散认知的“明了”,形成了确认。
而“确认”,被意识思维,以概念充实“充填”,形成了自我。

 

此刻,看文章的你,追溯意识的源头。
“意”一定不源于大脑,而是源于心灵“感受中”的明确。
在明确感受的清醒中,你可以找到,清醒深处的认知。
在认知的尽头,心意自我,已经消失不见了。
在认知的,极其细腻的微妙清澈中,
你会经验到“心灵,对自己的体察”。
“体察”中,却没有一个体察的“主体”。

 

体察深处的无相微光中,却,从未有过心灵的存在。
体察是微细的分别,分别,却是微妙的错觉。
心识思虑在此处,就呈现出,通往心识世界的大门。
———————————————————

 

第四个问题:证得法身后,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
既然意识已脱落,意识的“善分别诸法相”是如何实现的呢?

 

心识,是极其细腻的,妄想与习气的川流聚合。
妄想,是分别念的具体境界。
习气,是经验的具体化形态。

 

被习气塑造的妄念,就是灵魂。
被妄念牵动的习气,就是六道。

 

妄念的源头,是妄念深处的“分别”。
分别,源于,分别本质的“清澈”。
习气的源头,是习气深处的“经验”。
经验,源于,习气本质的“取舍”。

 

在经验的尽头,就是“能量”的诞生处。
在分别的尽头,就是“时间”的诞生处。

 

这是能量宇宙,与灵性宇宙的交汇处。
也是生死阴影,与永恒光明的交界处。

 

从妄念往内走,向上突破,就进入了“见性”。
见性中,无有所见,也无能见。
于是,妄念如同,水面上作画,生处就是灭处。

 

心灵“见”而无所见,妄想自行解脱。
见性中,清澈明晰,无取无舍。
于是,习气如同,冰块上积雪,冰融雪化本性空。

 

心灵见性中,原本没有见与所见。
因此由见性,派生出的生灭、动静、明暗诸相,皆是幻觉。
建立在幻觉基础上,形成的思虑心灵,认知体验,感受情绪,意识思维,
统统都是,梦境世界中,幻觉影像在相续。

 

见性,不再被,“所见”禁锢在生死梦境中。

 

见性内在的,“知觉”就会逐渐苏醒。
知觉,是被岁月沉淀经验堕落的灵性。
灵性对存在的经验记忆,埋葬了灵性。
记忆形成了灵性的认知,认知就是知觉。

 

知觉是灵性“被”认知体现,呈现的梦境。
梦境中的知觉,开始在梦境中回忆灵性。
回忆灵性的梦境,投射出“见性”之所见。
见性所见的,明暗、动静、生灭相,彻底掩盖了知觉。

 

当见性,脱离了所见“境界”时,
知觉开始从,见性中苏醒。
苏醒的,就是知觉内的灵性。

 

是未曾被知觉记忆,带入生死梦境的“灵性”。
灵性是永恒的光明,是完整的生命。
生命是圆满的幸福,是真实的纯洁。
生命中未曾有过分裂。
因此,众生的个体意识,皆是梦境的幻觉。
整体生命的光明中,意识脱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脱落。

 

灵性无限永恒的光明,充满身心内在。
身体六根,犹如透明玻璃瓶上的“开口”。
光明自内而外,映照六根,熄灭六尘。

 

修行者在人间的,自我意识、思维、心愿,依旧健全。
修行者身心功能,眼耳鼻舌身意,见闻觉知依旧完好。

 

可是,见闻觉知,不再是你。
你真实的自己,是身心内在,超越了身心意识的,灵性智慧光明。
光明纯洁无染,明澈清晰,照破身心意识。
身心意识,自我感受,成为了灵性之你的“回忆”。
“回忆”人格,与灵性同在。
心意人格的“回忆”,却无法触及灵性生命主体。
就好像,影子无法触及光明,更无法改变光明。

 

灵性在身心意识之中,犹如光明照亮黑暗。
光明中,黑暗阴影的丝毫变化,毫厘可见。
这就是“觉性智慧”,借助“灵性光辉”,将意识“转识为智”。

 

自内而外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过去未来”皆是心识。
照见“我与我所”皆是妄想;照见“生死轮回”本为梦境。
照与所照,皆是错觉。
神圣不被形容,如如不动。
自性本来清净,究竟慈悲。

 

至于“知觉”是否是阿赖耶识?目前我不知道。
这要等到灵性烧尽人格残留的习气,
觉性与灵性融合,存在感消融于智慧时,
才能究竟“觉知”存在,与灵性“知觉”的关系。

 

意识的自我,在人间的梦境中,依旧能分别,能思维,能说话。
可是,真实的永恒灵性,真正的生命本体,却不被身语意带动。
就好像,你在人间现实生活中,正在玩“3D”VR游戏。
游戏中有你的道具身份,你的意识名称,形象性别。
可是,现实生活中,你的血肉之躯,与游戏中的身份同时存在。

 

将游戏中的剧情角色当作自己,你就是凡夫俗子。
这盘游戏结束后,继续沉浸于游戏,等候下一盘游戏开幕的,是灵魂。
察觉到,在“3D”游戏之外,还有一个真实世界中的自己,是修行者。
在游戏剧情中,脱离了剧情,开始恢复现实中自我感知的人,是成就者。
完全脱下来游戏头盔,从“3D”剧情中解脱。
玩游戏的人,与游戏剧情,全然苏醒。
寂静周遍,平安光明,你是一切,一切如你。
见证了,你与众生的本来面目,就是佛。

 

剧情,与陷入剧情者,本来不存在。
不存在的,就是未曾发生。
连修行都是梦幻,不可得。
就是,圣主平安性,如来寂灭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