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量,一定要攀缘对境,才能凝聚为心。

灵魂,一定要适应身体,才能形成人格。

 

“心灵”,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的认知与体验;自我人格认知,是心识认知体验的凝固化,心识为何会凝固成“自我”,是因为心识攀缘了肉体六根,心灵见性,将肉身感官当作了自己,就同时被肉体感官功能所局限。

 

被肉身功能所限制的心灵见性,受到肉身器官的局限,形成心识思量,思量心,一定有,所思量的对境,这个对境,基础的缘起因素,就是这具身体。

 

于是,我们就感受到一种现象:我们人类所认为的“自我”,一定是,源自于心灵认知,对肉体成长过程的,“体验记忆”。

 

心灵,对身体成长阶段的感受与体验记忆,形成了,我们意识头脑中,“自我”性格、“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基础。

 

换句话说,我们认定的自我,是建立于对这具身体“状态”的认知与记忆之上。

 

当心灵中,思量心细腻的分别,取舍了身体功能,形成了思量心对身体的熟悉状态,这个状态就是灵魂对躯体的适应期,你们看看新生儿,在出生三个月内,他的心识思量,就在不断地熟悉他肉体的各个功能,伸伸胳膊,蹬蹬腿,睁开眼睛四处张望,你去仔细观察他的眼睛,此时的他,睁着眼睛四处看,并没有真正看到什么事物,仅仅是,他的心识思量,在熟悉身体眼睛这个器官,熟悉“看”这个功能。

 

当思量心,熟悉了,肉体器官功能后,思量心对身体功能的记忆,形成了,器官功能与思量心的互动,于是,这个婴儿的,基础性格就开始展现出来了。

 

他喜欢阳光,不喜欢黑暗;他喜欢妈妈抱,不喜欢爸爸抱;他喜欢吃妈妈奶,不喜欢喝牛奶;他喜欢凉快,不喜欢太热……

 

婴儿表现出来的“性格”,一定是,通过身体表达而表现的,或者说,由于有了身体的局限,才促使心灵思量,有了“适应”身体功能而呈现出来的“体验反应”,当,思量心对于肉体器官的反应体验,凝聚成固定的状态,形成了特有的“境界”,这个孩子的性格特质,秉性天赋,就体现出来了。

 

有的孩子天生喜欢吃肉,有的孩子天生拒绝吃肉;有的孩子喜欢粉色,有的孩子喜欢蓝色;有的孩子喜欢吃酸,有的孩子喜欢吃甜……

 

这种以“生理性”的特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差异性,随着这具身体的成长,逐渐壮大成熟,丰富完善为“独立人格”。

 

我们所说的“自我”,就是,心灵思量对肉体感官的取舍记忆,“自我”一词,指的就是这具身体,以及,认识身体的“思量”记忆。

 

于是,当这具身体出生后,我们就认为,是这个人“出生”了;当这具身体分解后,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死去”了。

 

今天,我们来揭开这个万古的秘密:你并不是这具身体。

 

我们知道:人间的自我,指的就是这具身体,这具身体代表着“生命”,这具身体代表着独立的“自我”,因为有“我”,才会有了,与自我相对的“他人”以及“世界”。

 

如果,对这具身体的认知记忆就是我们自己,那么,遗忘了对身体认知记忆的人,就应该,不再是“这个人”,是这样吧?

 

你看,

同一具身体,心灵思量认识身体,形成了基础性格,进而形成人格自我;如果,思量心遗忘了,对身体的认知记忆,那么,人格自我建立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

 

人格自我失去了,思量心对身体的记忆,就等同于,失去了自我性格形成的基础与过程;人格自我,就会处在“空白”的状态,这就是“失忆症”患者的精神状态。

 

失忆症患者,彻底想不起来自己是谁,心灵思量彻底遗忘了,对这具身体的所有感受记忆;换个角度说,这具身体内,曾经的那个“人格”消失了。

 

人格消失了,身体并没有死亡啊!

失忆症患者,内在的“人格”消失后,他的身体功能依旧健全啊。

失忆症患者,虽然人格记忆,自我体验消失了,

可是,他的身体依旧“能看、能听、能尝、能想、能闻、能触”啊。

肉体身心,并没有随着人格的“消失”,而丧失了功能啊。

 

这就说明,人格与身体,是两个东西。

人格随着身体成长而成熟,却可以脱离身体,而不被生理功能局限。

 

这是其一:身体,可以在,失去人格主观意志的状态下,继续存在。

其次,如果这具身体,就是你“自己”,

那么,你的身体就代表你“全部的”生命,是这样吧?没有疑问吧?!

 

请问,如果你的胳膊断了,腿骨折了,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做了大脑修复手术;换了心肝脾肺肾,你的“生命”还是否健全?你的人格自我体验,有没有,因为手术摘除器官,从而缺失了“主观意志”的某部分生命?

 

你的人格自我体验,有没有,因为你,肉身器官的损失,

而同时损失自我认知的完整性?

如果没有,就证明你的自我人格,与这具身体确实无关!

 

你仔细想,你认真想。

你睁开眼睛看到了光线,你认为,是你的眼睛看到的。

你闭上眼睛,看到了“黑暗”,眼睛此刻是闭着的,是谁“看到”了黑暗?

 

你内心,通过眼睛看到光线的“见”,与你闭上眼睛,看见黑暗的“见”,是同一个“见”,这个“见”的清澈明晰,明了明晓,与你是否睁着眼睛没有丝毫关系。

 

这就证明了,你真正的自己,与这具身体毫无关系;你真正的自己,绝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基于认知身体,而形成的人格自我记忆。

 

在这具身体功能状态,与,认知身体思量心的背后,更深的空间中,有一个,明明了了、清澈明晰的“觉知”在;你能觉知到,自己此刻情绪浮躁;你能觉知到,此刻意识在散乱;你能觉知到,此刻身体在疼痛;你能觉知到,闭着眼睛时,内心深处的体验有恐惧。

 

你的觉知,不受你的身体功能牵动;不受你的意识思维沾染;不被你的情绪感受蒙蔽;不被你的思量体验沾染;就证明了——内心的明晰见性,与身体无关,与意识无关,与自我感受无关,与情感体验无关,与认知记忆无关,甚至于,与心灵思量无关。

 

换句话说:这具身体的出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与心灵见性中,清澈的觉察无关;那么,见性明澈的觉察,就与生死无关,就与建立在认知身体而形成的“自我人格”无关。

 

那么,人间这具身体,以及,随着身体成长的“自我”,无论是活着的状态,或者是“死去”的状态,都无法触及,无法改变,心灵见性明晓的清澈,清澈不会随着身心意识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足以证明,明心见性的修行者,不受身体与人格死亡的局限。

 

我们人类,为何在身心内,具有“见性”?

这是一切宗教中,围绕的核心;自古以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见性,究竟从何而来?因何产生?

见性之上,还有什么境界?这是人类生命境界,永远无法得知的事情,因为超越见性,就触及到了“神灵”。

 

人间有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

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为了生存,会百般计算生活的开销。

会绞尽脑汁处处节省费用,为了生存斤斤计较,牵肠挂肚,计算得失。

因为他穷,穷,就必定要节省,节省就注定会计算。

 

见性,就是这个“穷小子”。

 

而一位储君皇子,生来富有天下,衣食无忧,挥霍无度,平生就不知道钱为何物,这位皇子就不可能,去仔细斟酌物质利益,生活本身对于他,是无需考虑的事情。

 

皇储,就是见性的“前身”,灵性光明。

 

见性,因为迷失了自己先天,灵性丰盈完整的永恒,从而陷入迷失的恐惧之中,因为恐惧而要不断地分别,借助分别试图寻找先天的“自己”。

 

如同皇储在睡梦中,梦见自己成为了贫民窟中,不名一文的穷人,巨大的落差,促使梦中的“他”,要不计代价地,拼命寻找曾经的自己;结局就是:见性越分别,所分别的对境就越具体;越来越具体细致的境界,反过来凝固见性,形成了,对分别对境的体验;体验细腻的感知,凝固见性微细的分别,形成了“思量心”。

 

思量心,就是构成三界六道,六根六尘六入中的“六入”。

 

思量心,已经是妄念与习气聚合的结果,是前因后果轮回的“业境”;业心感召业果,业果牵动思量,就形成了“灵魂”转世投胎的过程。

 

“思量心”,受到前世“所思量”的记忆感受牵引,投生于人间这具身体中,“思量心”对这具身体器官的熟悉,随着熟悉身体器官的作用,而体现出来了,“眼耳鼻舌身意”身体的六根功效;呈现出“色声香味触法”身体感受六尘境界。

 

思量心,取舍根尘,形成“六入”,

呈现出“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意识”。

 

思量心,在六根六尘六入,交织形成的“十八界”境界中,

受到根尘境界牵引,形成了,对根尘具体的“认知”。

 

认知呈现出,“自我”感知的意图;自我意图,反过来使用身体感官,形成了“主观意志”所表达的动机;主观动机结合头脑意识,形成对身体感受的“适应性”,这就是“身心意识”聚合,前世因缘兑现出,今生“我执”的实相。

 

人间每一个“人”身心内,都具有“思量心”,思量是,对曾经使用过的躯体的记忆;这种记忆就是“宿业因缘”,对轮回身体的信息记忆,在人格之中体现,就是人类所说的“潜意识”;潜意识呈现出人性精神领域中,千百万种脾气特质,性格差异;体现在人格中,就是先天具有的“性格禀赋”。

 

何为“执着心”?

心灵感受与体验的具体化,牵引思量心,形成的固有观念,称之为“执着”;比如说,有的人从小害怕虫子,听到虫子的名称就浑身发抖;有些人先天怕水,一生不敢接触水;有人见到特定的某人,就会心生欢喜,而这种欢喜的感受,根本不受他主观意志为左右;有人见到某种特定的场景,就会心生恐慌,从而引发生理上的巨大不适,比如说恐高症、幽闭症。

 

执着心,不是我们这一世,情感体验中,形成的固有认知记忆,而是,我们的人格自我,就是心灵思量在百千万劫轮回中,无量无尽因缘业果的轮回相聚;而轮回的根本,是因为“皇储”变成了“穷鬼”,因为迷失生命本性状态,而堕入了,生命贫瘠的噩梦中。

 

如何能从生与死的,贫瘠噩梦中苏醒?

那就要,促使这个噩梦中的穷小子,回忆起“皇储”的富贵尊荣;当穷小子的心中,回忆起,皇储因丰盈而体验到的安宁;因安全而觉受到的快乐;因尊贵而释放对世界的善意;因温暖而呈现出对他人的宽恕。

 

也就是说,对“皇储”的记忆,可以修复穷小子内心的卑贱;对无限富足无尽幸福的回忆,可以消散穷小子在噩梦中的惊恐;对永恒生命无尽极乐的回忆,可以淡化穷小子对现实生活的计较;随着穷小子内心的紧张恐惧消融后,伴随着紧张恐惧而形成的人生噩梦,也就在一次次心灵“置换”中,消散了层层叠叠构成人生噩梦的,累世劫的因果梦境元素。

 

如何以,皇储的尊荣豪奢,置换穷小子的卑贱恐惧?唯有“宽恕”,因为皇储是先天永恒的生命,永恒生命的基准特质,就是无条件的接纳与爱,圣爱在人间人心中呈现,就是“宽恕”。

 

唯有“宽恕”一条道路,可以让人间的穷小子,从苦难绝望的生死梦魇中,苏醒自己无限丰盈无量富足,永恒无边的壮丽天堂。

 

当宽恕的心,取代了,斤斤计较争斗仇恨的心,穷小子的自我人格,就会逐渐,被皇储安宁富足、宽容温和的心取代;我们眼前的世界,本质上是内心“境界”的投射,外界的世界是心灵境界,而心灵境界,是“思量心”中,记忆与体验的因果兑现;记忆就是分别,分别呈现出“宽恕或计较”,体验就是感受,感受呈现出“安宁或恐惧”。

 

穷小子,在活着的“梦境”人间中,以因果兑现的“人格”,选择了宽恕的心灵标准,熟悉着安宁心的温暖,就同时在,思量心的微观世界中,融化着,累世累劫形成思量心的记忆与体验因素。

 

当构成思量心的因素,被人间梦境中,穷小子的人格意志,选择了宽恕与温暖,思量心中的,分别执着,与体验障碍,就同时被宽恕蕴含的温暖纯洁所融化,随着穷小子对宽恕践行的不断深入,穷小子内心因极度贫寒而形成的恐惧,也在同时被安宁温暖所取代。

 

人间梦境中,穷小子内心的境界,被,宽恕蕴含的安宁温暖取代了,随着境界的世界的改变,也就连带着思量心中,投射到境界的因素改变了;思量心也将会融化在宽恕的温暖纯洁中,在绝对的安宁中,思量心融入不可“思量”的永恒无限。

 

于是,永恒无限的“灵性”就在,见性恐惧的“分别”中,逐渐苏醒了生命的完整与光明。

 

光明中没有黑暗,黑暗只是光明的倒影;安宁中没有恐惧,恐惧只是安宁的迷失;永恒中没有时间,时间是对永恒的分别;灵性中没有个体,个体是迷失本体的恐惧。

 

皇储在穷鬼的噩梦中苏醒,原来,人间穷小子的悲苦贫贱,只是一场刹那间的噩梦;梦境之所以“真实”,是因为梦中人,对梦境细腻的分别与攀缘;如果穷小子在“活着的”人生梦境中,能够依照皇储的生命内涵去生活,以尊贵的圣爱拥抱梦境,以宽恕的纯洁直面活着,穷小子的噩梦,就可以在因果轮回体现出的“活着”梦魇中,超越构成梦魇的微观业障,以梦中凡夫身心的躯体,苏醒灵性天堂中,皇储尊贵伟大的永恒。

 

因为生命,不仅仅是“现象”,生命还蕴含着“境界”;而境界是可以超越现象的;以灵性宇宙的宽恕圣爱境界,取代,人间世界的恐惧与贫瘠,就等同于,在穷小子的身心中,将噩梦的恐惧,置换为,天堂的永福。

 

这就是“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道路,因为他关系到灵魂生死,直接触及到三界魔王的国土地基;因此受法的灵魂,听闻真理后修行速度会加快,同时,面对的磨难阻隔会增长,这都是自己累世的业障,感召来三界内魔鬼的侵犯,因此历史上的觉悟者,都只是收自己的弟子超度,绝不会广泛地宣传真理。

 

我没有普度众生的愿望,但是,我具有修复道路的责任;因此,才会事无巨细地,详细记录人类生命境界升华,从意识到认知,从认知到思量,从思量到见性,从见性到灵性,从灵性到觉知,从觉知到觉性,从觉性到神圣,从神圣归于“祂”,之间细腻完整的升华回归之路。

 

记录修行升华解脱的过程中,以切身的实证内涵,诠释着宗教中,各种修行法门的真义;以实证体验的基础,表达究竟实相的智慧;阐述“奢摩他”止观,“三摩地”幻观,“禅那”清净观;阐述“唯识论”,“中观论”,“大手印”以及“大圆满教法”,因为是“实证经验”,所以是“自性流淌”,修行者记录的修行过程中,并没有限制于某个具体法门的内涵之中,却,涵盖了天上人间,三界六道一切正法修行的精髓与道路。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

因此,有解脱烦恼的“八万四千法门”。

法门,是通往实相的道路。

而实相,唯有一个。

 

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龙树菩萨

实相,就是“祂”。

 

修行者,是“祂”,留在人间的记忆。

人间的“我”,通过苏醒对“祂”的记忆,

就呈现出,解脱心识烦恼的,“八万四千法门”。

“祂”,是修行者的本来,在“祂”苏醒的过程中,

就是人间的“我”,身心内人格自我融化的过程。

 

无论法界三界,苍茫宇宙,微尘苍穹;无论过去未来,十方三世诸佛,都是“祂”所化现;无论是阿弥陀佛,无论是燃灯古佛,无论是药师佛,还是原始七佛;无论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王菩萨,都是“智慧”呈现出“祂”的清净;无论是“耶稣基督”,无论是“圣主上帝”,都是慈悲呈现出“祂”的圆满。

 

无论是灵性天堂,无论是人间世界。

无论是畜牲愚昧,或者是悲惨饿鬼。

无论是恐怖地狱,亦或是阴间凄苦。

都是因缘业果,呈现出“祂”的究竟。

 

没有生命离开过“祂”。

生命只是,迷失了“祂”而有轮回。

“祂”在一切之中,一切在“祂”之内。

于十法界内,心相缘起世界中,是“祂”未曾发生。

于一切生命,智慧灵性思量心,是“祂”清净如如。

 

这就是“爱未曾遗忘一人”。

这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