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凡夫而言,善与恶的界定标准,是利益。
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黑白可以颠倒,是非可以扭曲。
只要自己获得的利益足够大,恶也就变成了善。
被内心深处贪婪扭曲的灵魂,只能看到现实的利益,被利欲熏心的执着牵引的灵魂,“灵”无法从魂魄污秽浑浊的业垢中清醒,就只能被魂魄蕴藏的邪恶念头塑造成现实的人格,人格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失,人体死亡后,人格化的“灵魂”将受到魂魄之中的,贪婪恐惧凶残念头所反噬,往昔恶念业力幻化成为毒蛇猛兽,幻现出阿鼻地狱,人格化的“灵魂”随业牵绊进入地狱中不同层次的炼狱内,受尽苦难煎熬。
———————————————————————
对于初期修行者而言,善与恶的界定标准,是行为现象。
善行善举,软语温柔,慷慨大度,同情弱小,乐善好施。
这些有形有相的善行,落实在生活中的善举,就是善的。
不符合善行的言行,就是恶的。
自由散漫,不讲文明,自私自利,恃强凌弱,损人利己。
这些具体的言行表现,就属于恶行。
修行者遵从佛法标准,祛恶从善,培育善功德,柔软心灵,奉行善言善语,力行善事善举,扶老携幼,赞助公益,铺路修桥,济危救困,乐善好施,一生心地坦荡清白,但是个人意志鲜明,自我体验坚固,当此人身体死后,人格化的“灵魂”,将会遭遇平生善业的席卷,“灵”受到魂魄中柔软纯净善念的反噬,将“灵”塑造成天人道的众生,身心明亮,衣着光彩,饮食起居,丰盛富足,脚踏祥云,随心愿漂浮于虚空彩云之上,游历四海八荒神仙福地,寿享几千年,世人尊称“大善人”。
只是当福泽消耗完毕,灵魂失去福报的支撑,天界的神仙躯体就会衰老腐败,最终堕落人间,继续生死流浪。
——————————————————————————
对于中层的修行人而言,善与恶的界定标准,是心念动机。
此类人心灵清净,心扉开放,心地柔软安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了了分明,不再被言行表现所蒙蔽。
此类人属于入菩萨道的修行者。
心中“见精”清澈明晰,不随身语意三业牵动。
心明则性显,觉性光明开始穿透心灵,自内而外映照身心。
此类人,专注于内在清净,恪守心灵戒律,不妄语,不贪欲,不邪念,不执迷,远离恶行,也不执迷善行。
他们关注的只是心与意识,在相续过程中,细微杂念的升起,觉知源于“自我”的动机与心愿,清净心本能地甄别,动机之中“自我”的企图与私心,甄别心愿升起时,“自我”的贪欲与维护,他们不认为善在言行之中,而是深观心意动机,经常袒露心扉,曝光自己心灵深藏的污垢与隐秘贪婪。他们不惧怕恶行表现,他们惧怕的是,心意深处,难以觉察的“自我”维护与隐藏。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便是如此。
此类人活着的时候,心中之“灵”已将魂魄的杂质习气,净化瓦解到很大的程度了,“灵”不被魂魄残余的习气妄念牵引,“灵”就恢复了本具光明的特质。灵性光明本身具有“意识”,是洞彻万物本质的觉照力。于是,当此人的肉身死去时,觉醒的“灵”不再受到魂魄的迷惑,灵性光明普照微观世界,光明与光明交融,“灵”融入“灵界”,成为“灵界”宇宙中,具有个体意志的纯灵众生,个体意志的“灵”已熄灭了自我意识的“人”,人心人欲的自我消散,解脱了分段生死,成为三界高层的“无相灵众”。
在漫长的宇宙时间之内,不再堕入生死轮回之中。
灵性本具极乐欢畅体验,与灵耀智慧光芒,进入“灵界”宇宙的生命,彻底熄灭了烦恼与痛苦的觉受,永远处在大乐光明的欢畅幸福之中,只因灵性中的“个体意志”尚未完全融化在“灵性纯明”中,因此此类修行者,在“灵界”宇宙范围内,生命存在的境界并不高,随着“灵”的个体意志,对“灵界”光明的沉淀,“灵”依旧有沉沦梦幻的可能性,因此,此类生命往往会,寻找大觉者降临的世界,再次转世投生,信受佛法究竟义,亲证如来自性觉。
以修行究竟了义智慧法,彻底超脱心意相续之无明。
——————————————————————————
对于上层的修行者,善与恶的界定标准,是动机中的“宽恕”。
此类人,早已除尽心灵深藏的自我欲念,起心动念无不清净。
但是清净心灵深处的,细腻动机妄想,依旧阻碍他们的升华进展,于是,他们平日常处于“甚深”禅定中,觉察心灵极深处,微细妄想之中,那未曾被生命历史,所触及所改变的“生命本身”,众生的生命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纯爱与光明。
对此类修行者,正常的修行方式:学法拜忏、打坐行禅,已经无法触及到他们的“觉知微妙”境界,于是此类人的修行,在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来,他们早已适应了“这具身体并非是我,认知身心的自我,也并非是我”,不再受身心灵的制约,完全处于“清静无为”的微妙觉知之中。
清澈觉知力,透过心灵深层的细腻微细念头,直接觉受生命原始性质,觉知力,逐渐融入生命本质,生命本质逐渐融化觉知力,觉知力在生命中融化,生命力以觉知通道绽放光明。
光明熄灭一切生命形态,三界众生形体心意,都归属到生命本具的光明与纯爱之中。
纯爱接纳所有生灭幻影,三界宇宙星云苍穹,都在生命本质的智慧灵耀中回归安宁。
修行者成为了生命本身,修行者成就了三界圣灵。
圣灵是三界至尊,也就是造物主,是生命最初的体现。
是存在最原始的形态,是空间诞生处,是时间诞生时。
修行者已经彻底熄灭了“我相,人相,众生相”。
修行者是,存在的本初,原始的光明,生命的本质。
因生命就是存在,时间空间诞生于此,也熄灭于此。
三界宇宙中,过去未来皆归于此,众生世界表现存在。
因此,修行者尚有“寿者相”未曾除灭。
但是永远不堕生死轮回,永远不受因缘果报。
圣灵是一切生命之源,宇宙一切灵魂归属圣灵。
圣灵是生命,是永恒,是欢乐,是光明,是幸福,是无限。
圣灵智慧中,众生形体只是梦境,梦境之中,“灵与圣灵”同体一性未曾分离,只因众生梦境遮蔽了“灵”,陷入梦境的“灵”以为与圣灵分开,可事实上,“圣灵”未曾与众生灵魂分离,圣灵宣说纯爱与宽恕,引导“灵魂”以心灵光辉照破轮回黑暗,当“灵”自灵魂之中醒来,就会发现已经在圣灵国度之中,“灵性”即圣灵,圣灵即光明永恒幸福。
众生“灵魂”,经由“圣灵”,进入圣主天国。
若无圣灵铺就宽恕与纯爱的光明之路,凭借“灵魂”本身的智能与心量,是绝无可能回归圣主天国的,因为圣主是“性质”,并没有形象,性质无法被意识理解,无法被心灵感受,只能亲自实证,而只有圣灵可以实证圣主“本性”,因此,也唯有圣灵可以替圣主宣告圣言,救赎灵魂回归天国。
圣灵不存在修行,而是替法界圣主救赎灵魂。
———————————————————————
对于法界圣贤,善与恶的界定标准,是清静无为的程度。
圣性,是无染无挂的意思。
因此,“觉性”就是“圣性”。
三界最原始,那一念“执幻为实”形成了幻体。
幻体呈现出“存在”,依存在而有“空间”。
觉性之“念”渗透于存在中,折射出认识存在的“灵慧”。
“灵慧”对存在的分辨,形成了存在的“过去现在未来”。
于是空间中,浮现出来“时间”的错移。
时间摇曳空间,形成了空间的移位“幻影”,幻影呈现出空间的“分裂”,分裂后的空间中,呈现出“存在”的全部特质。
时间流动,空间分裂,皆源自于“灵慧”对存在的分辨分别。
于是,与存在本源空间,移位分裂后的空间中,依旧有“灵慧”的渗透觉知,觉知在不断分裂后,形成的层层空间内,对于空间的具体认知,局限了“灵慧”的光明智慧性质,渗透在空间中的“灵慧”,变成了空间中的“知觉”。
“知”是知道了空间的具体存在。
“觉”是觉知到认识空间的自己。
知觉众生,就是个体的“灵性”生命。
由此开始,随着宇宙时间的流速,
各层生命开始了经验生命的历史。
经验沉淀了生命本身,经验中细腻的妄念记忆,
投射出生命曾经验的“幻梦”,幻梦就是世界。
这就是宗教故事中所记载的,
是神灵开创了宇宙,造就了世界的,真实原因。
此时此刻,我们所处的现实物质世界,
本质上源自于,众生心灵深藏的,生命记忆所“投射”。
而“生命”本质,对于人类而言,确实就是造物主。
因此,造物主开创了宇宙,造就了万物,并不是神话故事。
只不过这个造物主,不在宇宙之中,而在众生心内。
法界圣贤,不认为人间的善是善,不认为人类的恶是恶。
在祂看来,善与恶皆是因果,善恶只是心意分别相续。
祂不认为,人类的活着是活着,人类的死去是死去。
在祂看来,生与死皆是无明,轮回与涅槃本质空幻。
在祂看来,作与所作,皆梦中事,梦即梦中人。
对祂而言,三界众生,作与所作,梦散无痕。
在祂看来,六道灵魂,天堂地狱,性本清净。
对祂而言,离幻即觉,幻不可得,觉性性空。
幻灭无生,清净无挂是“大菩萨”,入佛地登圣贤位。
此类修行者,数千年也没有几个,三界宇宙微尘世界中,
若有大菩萨降临,那将是全世界灵魂的欢庆时刻。
大菩萨与如来智慧等同,只是圆证慈悲的程度不足。
当修行者践行宽恕,宽恕中释放生命累劫的妄想习气,
妄想习气在纯然开放的心灵中,熄灭于觉性纯澈光明。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
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观世音菩萨
幻灭觉圆满,觉圆性湛然。——修行者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释迦牟尼佛
——————————————————
对于“祂”而言,善与恶的界定标准,
就是善与恶的界定标准。
对,你没有听错。
对于“祂”而言,
善即非善,亦无非善,是“名”为善。
善即是心,心性体空,空无所生。
故“善”非善,是“名”为善,既然善相性空,
何曾有一个,秉持善相之“心”?
故而,善,不可说。
对于“祂”而言,
恶即非恶,亦无非恶,是“名”为恶。
恶即是心,心即是幻,幻不可得。
故恶非恶,是“名”为恶,既然恶相性寂,
何曾有一个,被恶相抓走的“心”?
故而,恶,性涅槃。
善与恶,皆是“名相”。
名相皆源于“分别心”。
而诸心本“寂静”,故“名相”皆清净。
生死与涅槃清净无二,天堂与地狱皆是净土。
烦恼即菩提。
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生死。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
随染则染,随净则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因此,“祂”见善心,就是善心,不被善心相扰动自性。
故此,“祂”见恶心,就是恶心,不因恶心相升起分别。
于是,“祂”见善非善。
亦非非善,“见”不随善转。
落落清净。
于是,“祂”见恶非恶。
亦非非恶,“见”无挂所见。
如如不动。
凡夫看山即是山,所看到的是自身的“业”。
行者看山不是山,所看到的是“自心现量”。
觉者看山即是山,所看到的是“清净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