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老师在师兄帖子下留言开示:“等以后有机缘了,我会开示,其实《三生三世》讲的就是五蕴的递进过程”,才知道自己又遇到硬骨头了。
上一篇学佛经心得写的很艰难,感觉五蕴非常深奥难懂,《三生三世》因为老师特别开示说归入梦系列,是重建世界观宇宙观的重要文章,我真的细细读过几遍,恨不能拿个现实的洋葱头掰开了琢磨,但是一直没读懂,今天一早又读一遍,按照老师的这段开示,从五蕴角度去体会,好像稍微有点感觉。
要学明白佛法对五蕴的开示,就离不开对六根六尘六识的开示,下面的经文就是直接说六尘的。那就先发出来吧,回头再过五蕴这一关。
佛经这段经文约3000字,因篇幅所限,本来做了删节,但是今天决定复原,把心得分成上下两篇发表。
这段经文中,佛陀开示凡夫众生因被一位诈亲——贪爱——欺骗,而认贼作父,信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成的身体以为真实可靠,其实是一个专门供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贼子和贪嗔痴慢疑等虎狼恶兽聚集的空场,不可停留。六尘贼子,能劫一切众生善财。一切众生不能修习佛法,被诈亲欺骗,被六贼逼迫,堕入烦恼河中漂流,随时沉没。
老师在《八识心王》中说: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亲密爱人,片刻不离的好朋友,竟然是绑架自己,欺骗自己无数生的骗子,虽然你一时之间无法离开他,无法当机立断与他分离,可是,怀疑的种子,却从此种在了你的内心,你的心灵开始随时警惕、觉察六根贼子们,对于你心灵觉照的牵引、蒙蔽与欺骗,你安住在心灵内观自我的清醒清澈中,开始以专注的清醒心,不间断地觉察大脑意识的概念相续,不间断地体察心灵感受中,觉受对体验的取舍。
你的心,已经确实明白了六根、六尘、六识,不是你自己,那么,心灵对六根、六尘、六识的专注清醒的观察,就不再是他们所掌控的妄想自我,你就从六根、六识、六尘的控制蒙蔽中,睁开了心灵能分辨真伪的眼睛。
老师《八识心王(壹)(贰)2017年3月24日 》全文:
(壹)
问:释迦牟尼佛说,以圆通根反观内修,修行一天所获得的成就,相当于非圆通根修行,修行一劫所获得的成就。请问,何为圆通根修行?
答:你有六个好朋友,对于他们的感情,如胶似漆,日夜不舍,缠缠绵绵,如影相随,你对于这六位朋友的爱恋,超过了对自己的关注,朋友的痛苦就成为了你的痛苦,朋友的幸福就成为了你的幸福,你将朋友当做了自己,朋友所见、所想、所闻、所知、所触、所尝、所听,就成为了你的所见、所想、所尝、所触、所知、所听,朋友的喜怒哀乐替代了你的选择。
朋友的见闻觉知替代了你的判断,朋友取代了你,你成为了朋友意识、意愿、企图的奴隶,你因自己对朋友的贪爱,而被朋友的需求瓜分了自己的生命,你以朋友们的喜怒哀乐,见闻觉知,痛苦与幸福,思维与意识,情感与欲望,来表现着自己的生命,你生命的完整,却被朋友们纷杂混乱的需求,割裂成为了流浪六道轮回生死的众生。
这六个朋友是——眼、耳、鼻、舌、身、意,你对于他们的爱恋,以他们的角度满足着他们的愿望,呈现出——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内心觉受体验境界,你错误地将朋友的生命特质,当作了自己的生命样貌,体现出——见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意识到,这六种生命的表现,你的朋友替代了你,替代你的人,迷惑你的心,迷惑你心灵的朋友,塑造出你被他们束缚的样子。
你被朋友的塑造所牵引,被朋友的习气所奴役,却坚定地认为,朋友的喜怒哀乐、见闻觉知、习气觉受就是真实的自己,你对朋友就是自己的认知,聚合了你对朋友的贪爱觉受,认可朋友的体验,推动着朋友牵引你的认知,在你的原本面貌中,塑造出被朋友们的特质、愿望、觉受、体验所刻画出来的品质。这个被朋友们的习气、特质、功效所塑造刻画出来的,后天的你,可变的你,你的自我,我执识,就是外道所说的神识,佛陀所说的末那识,也就是我们凡夫所说的灵魂,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内心细腻觉受之中的愿望。
你的朋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利用你对于他们的贪恋认可,牵引你呈现出——见到、闻到、听到、尝到、感触到、意识到,这六种认知,你原本是六识的根本,却被六根迷惑,形成六识分别,因分别取舍,而迷惑你的我执识,在你的心灵上演了——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凡尘境界。六根,六识,六尘,相续交织,形成了我们所看到、听到、尝到、认识到、理解到、感受到、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六根,六识,六尘,融会贯通,形成了我们内心体验世界的层层细腻感受,以及认知世界的层层叠叠、无限深入的细腻妄想念头。
你就活在,朋友们为你编织而成的,无限深入、无限细腻、无限广袤的层层叠叠体验觉受,与无限微观的、层层叠叠的妄想念头相续聚合而成的,梦境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没有升起处,也没有停止时,无始劫来漫漫相续,轮回不休,而承载这个,没有生处也没有灭处,庞杂广袤无际世界的,就是心灵对于存在的觉知,觉知存在,存在感固化觉知,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众生原始本性,对本性的觉知分别,因分别而有存在,因存在感,而呈现觉知分别之延续,存在感就是空间,对存在的觉知分别,延伸出空间的过去、当下与未来,觉知对空间变易相续的取舍,呈现出时间的流动,时空是心灵对存在体验的延续,这就是三界六道的源头,生死轮回的起始。
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楞严经》
你深爱你的六位朋友,刹那间纠缠不休,无量劫未曾分离,你虔诚地认为,朋友的所想就是自己的所想,朋友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情感体验,意识分别,就是真实的自我,朋友们的觉受体验,意识分别就是自我的真实。朋友们用你对他们的贪爱,牵引着你,绑架着你,奴役着你,鞭打着你,塑造你成为符合他们习气,体现他们意志的奴隶,你心甘情愿成为六根取舍的奴隶,沉迷在五欲六尘营造出的幻影牢笼中,津津有味、乐此不倦地活着,更确切地说,我们所认为的自我,是被六根、六尘、六识相续交织形成的业障,所活着。
直到有一天你遭遇了佛法,你发自灵魂深处,于心灵本源对如来升起了绝对纯净、绝对虔诚的信仰。
如来清净德相,你信若神明;如来所说法理,你至心奉行;如来所说戒律,你虔诚遵守;如来所说法义,你视为生命。
当你听到释迦牟尼佛,对阿难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心灵升起了反思,难道自己深爱的、纠缠生生世世的好朋友,竟然不是自己?你又听释迦牟尼佛说:六根功用类似于贼子,因我们认为六根所知是真实,从而被六尘境界所蒙蔽,根尘境界牵引心识,蒙蔽圆觉自性,就好像富豪引狼入室,认贼做儿子,贼子将会偷窃我们的财产,令我们倾家荡产。
佛陀教导我们说,六根六尘六识,类似于旅客,暂时安居于自心这个旅店中,心灵觉性是旅店的主人,主人理应安住掌管这个居所,而不是任由外来的旅客,霸占掌握了旅店居所的管理权。
可是事实上,你回想自己经历的前半生,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中,那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触、能意的心灵觉性,这个肉身旅店的主人,早已经被肉体六根,所见、所闻、所意、所触、所知的尘色体验,给蒙蔽绑架了,你早已经成为了六根驱使的奴隶,成为了六尘牢笼的囚徒,成为了六识塑造的傀儡,你早就迷失了自己,沉沦在习气妄想的深渊中,生生死死绝望轮回。
这一切苦难的源头,仅仅是因为你,无限虔诚六根的真实,仅仅是由于你,无比热爱六根提供的名色。
佛说:无明乃为父,贪爱名为母。
你决定,要与六根贼子们一刀两断,你决定,要从六根尘境塑造的因果幻影中,脱离轮回,你发自内心地摒弃,建立在六根六识基础之上,形成的诸种境界;从喜怒哀乐惊恐惧中解脱,从色香声味触法聚合而成的欲望情感体验觉受中逃离,你厌倦了生死轮回,你恐惧自己再一次陷入心灵无明黑暗的轮回苦海中,绝望地挣扎。
你于心灵深处,升起来出离心。
一切修行,皆因圆满出离心而有成就。
(贰)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亲密爱人,片刻不离的好朋友,竟然是绑架自己,欺骗自己无数生的骗子,虽然你一时之间无法离开他,无法当机立断与他分离,可是,怀疑的种子,却从此种在了你的内心,你的心灵开始随时警惕、觉察六根贼子们,对于你心灵觉照的牵引、蒙蔽与欺骗,你安住在心灵内观自我的清醒清澈中,开始以专注的清醒心,不间断地觉察大脑意识的概念相续,不间断地体察心灵感受中,觉受对体验的取舍。
你的心,已经确实明白了六根、六尘、六识,不是你自己,那么,心灵对六根、六尘、六识的专注清醒的观察,就不再是他们所掌控的妄想自我,你就从六根、六识、六尘的控制蒙蔽中,睁开了心灵能分辨真伪的眼睛。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于“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心灵清醒纯澈的观察中,六根六尘六识相续展现出来世界,就不再有所谓的善恶、美丑、高下、对错、生死,就不再有自我、他人、众生、世界的名相,有的只是——心灵中,习气记忆相续,所浮现的现象;有的只是心灵对现象,感受的记忆;有的只是心灵对现象,认知的惯性。
在你此刻当下心灵泛起的每一个念头中,去觉察念头中的自我意识;在你内心深处的感受体验中,寻找对觉受维护的自我。每一个心灵感受深处,都有自我对体验的维护,每一个念头意识深处,都有自我左右意识的分别。
将心灵感受深处的体验,放松,融化,分解,割舍,随着心灵放弃了对体验的欲望,被贪爱凝固的感受就会瓦解冰消,感受瓦解了,心灵对感受的体验就会松动,松动的体验就会释放,塑造体验的概念记忆,抓紧心灵形成体验的妄念记忆分解了,想阴就融化了。脱离妄念框架塑造的体验,构成自我的觉受,就会如同阳光下的冰块一样,融化成为水,水流脱离了体验冰块的杂质,熄灭了念头冰渣的残存妄想,流动的清泉折射心体投射的觉光,呈现出行阴流光明世界。(未完待续)
(接上)
行阴流光明海洋,是识阴存在的体现,识阴分别以光明生灭展现自我存在。
识阴是觉性的困顿,觉性因执迷所觉而迷失,将所觉当作实有,则觉性即成能觉,这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依存在感,所现无明迷失,迷失展现所觉分别,以及能觉的认知。
认知即心识,所觉即世界。这就是“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觉性以生灭呈现光明灿烂,觉性以纯澈裸然展现大爱包容,当心识凝固觉性,明性形成心灵,空性幻现虚空,光明幻现世界,三界幻影倒映无生法界,在无明心中,形成时空世界最初的倒影。
倒影是心识相续的分别惯性,世界是妄想觉受的记忆轮回。
在惯性中,不随惯性走的就是清醒;在记忆中,不随记忆回忆的就是纯澈。
在心灵观察现象的清醒中,清醒中的明澈,不随现象而分别。
在心灵觉察感受的明澈中,明澈不随觉受而感知,觉受中的放舍是觉照。
现象挂不住观察中的清醒,现象带不动清醒中的明澈。
清醒的观察中,本来没有所观察的现象,现象犹如云雾消散在观察的纯澈中。
观察的纯澈中,本来没有观察者,犹如虚空挂不住云彩,云彩消散,虚空本无生灭。
无生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无取舍,心离取舍,即离分别,心离分别,则存在感即错觉。
错觉失去了,支持错觉存在的对境,分别识熄灭了,存在感错觉当下灭除。
犹如玻璃瓶被打碎了,瓶中的虚空,与外界的虚空融为一体。
或者说,虚空本性一味,只因心灵对虚空的分辨,形成了虚空存在感,分别妄想割裂了圆纯虚空,将无所得、不可得、不可说的空性,塑造妄想而成为了虚空相,这就是“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心灵深处的观察,熄灭了所观察的身心妄想,妄想熄灭了,观察者本来无生。
清醒心与所观察的现象一同熄灭,明澈与所觉受的体验一同熄灭。
身语意脱落,觉照与所觉,观察与世界,自我与众生,光明与黑暗,都如梦境般融化。
而伴随光明普照十方,周遍三世的明性,却脱落了光明觉照,与所照世界的束缚。
明性离生灭,离生灭即性空,性空则无所得,无所得即无所生。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楞严经》
性空离见,无所见而遍见,无所觉,而寂照圆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觉醒心灵本来的面目,就解脱了根尘相对,妄业相续生死轮回,就是众生觉醒了佛。
你就在过去未来无始劫中,超越了生灭相续缘起,正等觉,正遍知了身心世界实相。
无量劫绑架你、欺骗你、奴役你、鞭打你、伤害你的六根、六尘、六识,这些伪装成你亲密爱人的因缘业果,将随着你心灵的觉醒,心光照破六根,熄灭六识,清净六尘;贼子们会俯首帖耳、恭恭敬敬、圆满如意地服侍圆满觉心。
凡夫身心中,我执识,就是心灵对自我的觉受认知,将转化为“平等性智”。观自我与他人,寿者与众生相,皆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无所有,故而平等。
而我们的意识,头脑中的意识分别,转化为“妙观察智”。因心灵脱落了意根,不被意识分别牵引、迷惑的心灵,脱落了意识与心识之间的相续,心识如幻不可得,意识如梦无所得,无所得即清净,不可得即圆满,故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善分别善恶诸法,性空无住,居第一义而不动。
而肉体的眼、耳、鼻、舌、身,因心灵觉醒,明空觉照,照破色、声、香、味、触尘境,六根尘境无法掩盖蒙蔽觉醒心,觉心转眼、耳、鼻、舌、身根功用,为“成所作智”。五根功用犹如镜子一样,清澈纯圆,身处五蕴六尘之俗世,身心内外清清朗朗,明明了了,累世妄念习气,于身心中川流不息,身心如圆镜明晰,刹那间念头体验中,累世劫因果明晰洞照,毫厘无差。
我们形成心灵,对心灵最初形成的分别,因分别而现存在感,就是阿赖耶识。
觉性困顿,执幻为实,觉成分别识;明性取明相,明染幻垢而生光明相;空性疲倦,错觉成虚空,舟行岸移,取舍成世界。
心离分别,则取舍性幻,幻性本无生,无生即无灭,无生灭即无来去,离来去即当下,当下无所得为清净,清净无所挂即随顺,随顺无所住即周遍,周遍无阻碍即圆觉,圆觉本无所觉,无所觉即不可说,无所得当下清净,不可得随顺万法,毕竟空如如不动,究竟空圆满无碍。
阿赖耶识,虚空错觉粉碎,虚空性本无可得,不可得则无染无垢,渗透生灭缘起,随十方三世众生,生生死死,而于生死中无生无灭,随顺世界因缘轮回,于无始劫微尘宇宙中,随顺因果缘起,而于因缘中无取无证,心离生灭即圆满,心离取舍即圆觉,阿赖耶识即成“大圆镜智”。
凡夫身心中,贪嗔痴三毒,无量亿妄念,七情六欲,五欲八苦,生老病死,都将成为宣说如来正法眼藏之金刚护法,成为无量众生解脱烦恼,善巧方便熄灭痛苦,度脱无尽灵魂出生死六道,所现的普度慈航法船。
八识心王,心觉,种种法尽是佛法;心迷,种种法皆是轮回。
心法本空,法空心落。
法不可得,法法是佛法。
心不可得,心心是佛心。
烦恼即菩提,生死性涅槃,此岸即彼岸,轮回自解脱。
经曰(有删节):
诈亲善者,名为贪爱。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如怨诈亲。若知实者,则无能为;若不能知,必为所害。贪爱亦尔,若知其性,则不能令众生轮转生死苦中;如其不知,轮回六趣具受众苦。何以故?爱之为病,难舍离故。如怨诈亲,难可远离,怨诈亲者常伺人便,令爱别离怨憎合会;爱亦如是,令人远离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深观贪,如怨诈亲,见不见故,闻不闻故。如凡夫人见生死过,虽有智慧,以痴覆故后还不见;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虽见不见,虽闻不闻。何以故?以爱心故。所以者何?见生死过,不能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观此爱结如怨诈亲。云何名为怨诈亲相?如怨不实,诈现实相;不可亲近,诈现近相;实是不善,诈现善相;实是不爱,诈为爱相。何以故?常伺人便,欲为害故。爱亦如是,常为众生非实诈实、非近诈近、非善诈善、非爱诈爱,常诳一切轮回生死。以是义故,菩萨观爱如怨诈亲。怨诈亲者,但见身口不睹其心,是故能诳;爱亦如是,唯为虚诳,实不可得,是故能惑一切众生。怨诈亲者,有始有终,易可远离;爱不如是,无始无终,难可远离。怨诈亲者,远则难知,近则易知;爱不如是,近尚难知,况复远耶?以是义故,菩萨观爱过于诈亲。一切众生以爱结故,远大涅槃,近于生死;远常乐我净,近无常、苦、无我、不净。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为三垢,于现在事以无明故,不见过患,不能舍离。爱怨诈亲,终不能害有智之人。是故菩萨深观此爱,生大怖畏,修八圣道;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及一诈亲,涉路不回。
空聚落者,即是六入。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如彼怖人既入聚已,乃至不见有一居人,遍捉瓨器不得一物;菩萨亦尔,谛观六入空无所有,不见众生一物之实,是故菩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善男子,彼空聚落,群贼远望,终不生于虚空之想;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于六入聚不生空想,以其不能生空想故,轮回生死受无量苦。善男子,群贼既至,乃生空想;菩萨亦尔,观此六入常生空想,生空想故则不轮回生死受苦。菩萨摩诃萨于此六入常无颠倒,无颠倒故,是故不复轮回生死。复次,善男子,如有群贼,入此空聚则得安乐;烦恼诸贼亦复如是,入此六入则得安乐。如贼住空聚,心无所畏;烦恼群贼亦复如是,住是六入亦无所畏。如彼空聚,乃是师子虎狼种种恶兽之所住处;是内六入亦复如是,一切众恶烦恼走兽之所住处。是故菩萨深观六入空无所有,纯是一切不善住处。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何以故?虚诳不实故,空无所有作有想故,实无有乐作乐想故,实无有人作人想故。内六入者亦复如是,空无所有而作有想,实无有乐而作乐想,实无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人乃能知之,得其真实。复次,善男子,如空聚落,或时有人,或时无人;六入不尔,一向无人。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眼见。是故菩萨观内六入多诸怨害,修八圣道不休不息;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善及六大贼,怖著正路。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六大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富者忽尔贫穷;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欲劫人时要因内人,若无内人则便中还;是六尘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若内无有如是等相,六尘恶贼则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无是相,凡夫则有,是故六尘常来侵夺善法之财,不善护故为其所劫。护者名慧,有智之人能善防护故不被劫。是故菩萨观是六尘如六大贼等无差别。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能为人民身心苦恼;是六尘贼亦复如是,常为众生身心苦恼。六大贼者唯能劫人现在财物,是六尘贼常劫众生三世善财。六大贼者夜则欢乐;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处无明闇则得欢乐。是六大贼唯有诸王乃能遮止;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唯佛菩萨乃能遮止。是六大贼凡欲劫夺,不择端正、种姓、聪哲、多闻、博学、豪贵、贫贱;六尘恶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不择端正乃至贫贱。是六大贼虽有诸王截其手足,犹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如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贼;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乃能摧伏六尘恶贼。譬如有人,多诸种族,宗党炽盛,则不为彼六贼所劫;众生亦尔,有善知识,不为六尘恶贼所劫。是六大贼若见人物则能偷劫;六尘不尔,若见、若知、若闻、若嗅、若触、若觉,皆悉能劫。六大贼者,唯能劫夺欲界人财,不能劫夺色、无色界;六尘恶贼则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宝。是故菩萨谛观六尘过彼六贼,作是观已,修八圣道直往不回;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舍空聚落,涉路而去。
路值一河者,即是烦恼。云何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如彼驶河能漂香象,烦恼驶河亦复如是能漂缘觉,是故菩萨深观烦恼犹如驶河。深难得底故名为河,边不可得故名为大,其中多有种种恶鱼。烦恼大河亦复如是,唯佛菩萨能得底故,故名极深;唯佛菩萨得其边故,故名广大;常害一切痴众生故,故名恶鱼。是故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如大河水能长一切草木丛林,烦恼大河亦复如是,能长众生二十五有。是故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譬如有人堕大河水无有惭愧;众生亦尔,堕烦恼河无有惭愧。如堕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终;堕烦恼河亦复如是,未尽其底,周回轮转二十五有。所言底者,名为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相,当知是人不得出离二十五有。一切众生不能善修空无相故,常为烦恼驶河所漂。如彼大河唯能坏身,不能漂没一切善法;烦恼大河则不如是,能坏一切身心善法。彼大暴河唯能漂没欲界中人,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手抱脚踏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渡。如大河水难可得渡,烦恼大河亦复如是,难可得渡。云何名为难可得渡?乃至十住诸大菩萨,犹故未能毕竟得渡,唯有诸佛乃毕竟渡,是故名为难可得渡。譬如有人为河所漂,不能修习毫厘善法;众生亦尔,为烦恼河所漂没者,亦复不能修习善法。如人堕河为水所漂,余有力者则能拔济;堕烦恼河为一阐提,声闻、缘觉乃至诸佛不能拔济。世间大河,劫尽之时,七日并照能令枯涸;烦恼大河则不如是,声闻、缘觉虽修七觉犹不能干。是故菩萨观诸烦恼犹如暴河。
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诈亲善及六大贼,舍空聚落,随路而去,既至河上,取草为筏者;菩萨亦尔,畏四大蛇、五阴旃陀罗、爱诈亲善、六入空聚、六尘恶贼,至烦恼河,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于彼岸常乐涅槃。菩萨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渡烦恼河。以是思惟,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则不生漏。如是菩萨尚无诸漏,况佛如来而当有漏?是故诸佛不名有漏。云何如来非无漏也?如来常行有漏中故。有漏即是二十五有。是故声闻、凡夫之人言佛有漏,诸佛如来真实无漏。
善男子,以是因缘,诸佛如来无有定相。善男子,是故犯四重禁、谤方等经及一阐提悉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