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老师好,您看这篇文章,是我较早前关注的一个公众号的行者所做,我以前挺喜欢看他的文章,觉得是大悟之人。但好长一段时间没看到他更新了,刚才突然看到一篇更新的文章,看后觉得和我以前对他的认知有些变化呢!您说他是明心见性之人吗?或是只是到“知觉”?或是文章有哪写的不合适?
(文章附在最下面)

 

老师回答:
答:知见很纯正,但是证量未曾通透,明心尚未见性,属于宿缘修行在今生兑现的境界,他所说的法身,并非是“祂”,而是基于心灵认知基础之上的感悟,距离“祂”尚有不可思议的距离,此人实际的证量,在心灵见性这个层面上,属于明心,证到了身心如幻,但是未曾证入无生清净,因此,他文字中对于法身的描述,有着概念的阻隔,有着想象的描述,并非是他自己亲身证入了觉性普照的大自在。

 

他所说的法身,并非是自己实际证入到空性,从而窥见了“祂”,所以对法身的描述中有人格想象的成分,你看到这段文字后感受到的“不合适”,就是文字背后的这种,对究竟义阐述的“生涩感”,他没有证入空性,更不可能知道法身的周遍涅槃性,所以仅仅是凭借心意理解,通过体验想象,予以文字表达基于理解与体验的境界;而纯正的觉悟状态,是身心意识脱落,觉性于心意内睁开眼睛,眼光般纯圆清澈的无生智慧,与身心意识同体,却不随意识分别,不被心愿触及,不被自我蒙蔽,觉性清澈圆明,寂然圆满。

 

当你看过了真正觉悟者的证量,证量智慧绽放的光明,会烙印在灵魂深处,见过光明的眼睛,就会对黑暗形成了分别的本能,因此你就会感受到他文字背后的局限与滞涩,为何你今天会对他的文字境界背后的内涵,升起如此明显的对比?为何过去你看见此人的文字,就会惊叹不已!认定他是觉悟者?
那是因为过去没有对比,人世间讲法的人,没有真实的觉悟者,都处于头脑心意对佛法理解体验的境界中,没有人亲身证入无生觉性,没有人能够亲证身心脱落,以湛然寂静的觉性,阐述法身,觉性,心灵,头脑,不同层面对佛法的实际证量。

 

因为你这半年看我的文字时间太久了,程度太深了,心意灵性已经习惯了,我文字背后究竟圆满的智慧,无碍无挂的清净,你的灵魂习惯了究竟圆满佛义的清净光明通达,突然间再去看其他修行者的文字,就会有深刻的,明确的,明显的对比,他们的文字背后有思维,有自我观念,有心意想象,虽然蕴含智慧,但是智慧并不精纯圆满,于是,与真正的觉悟智慧相比较,文字背后的境界就一目了然。我的文字背后没有人格自我,是觉性光明展现出来的无限生命,他们的文字背后拥有自我概念与意识分别。
何为以法身为师?

 

你所见一切皆是法身;因一切所见皆是缘起,缘起即性幻,幻性即无生,无生乃清净,清净即法身,我们在“祂”之内。

 

所见一切的你,即妄动一念离法身,无明之颠倒妄想,“祂”未曾有做意;你之一切所做中,“祂”无取无舍,你之心意取舍中,“祂”未曾分别。

 

因你之心意分别而有法身之“相”,在你之心识分别中,“无取无舍”是“祂”的圆满;“祂”在你我之中,是众生本来面目,我们未曾与“祂”分离,也不可分离,只因分别“祂”而有你,只因你之分别而迷失“祂”,于分别心中,寂然清澈是“祂”如如不动;于意识思维中,寂照安然是“祂”究竟涅槃。

 

于身心自我中,未曾被自我沾染,未曾被身心留驻的;当下不可触及,缘起世界中,未曾发生,无来无去,清净圆满是“祂”庄严周遍。

 

佛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自证圣智,清净无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以法身为师。
(老师回答完毕)

 

(以下附原作者文)
《以法身为师》
法身即是实相,即是真身。明心见性,就是见的法身。它独行无侣,求之不得,觅之不见,你若有幸遇到它,就会被它吸引与之同化,自然智因此而显发,逐渐通达一切法……
以法身为师,看着它、契合于它、相融于它,苦因便于心光之中消弥……此乃简易迅捷之法,但前提是:你要见到它、认准它、不存一丝疑惑。
法身珍贵,父子不能相予,亲朋无法互馈。若要与之相遇,须得具足因缘、具足信根、具足福德。乏信者,轻师慢法,本非受教之人;而以世间功利心,行巧取者,亦常因求之太甚,用力过猛而不及……
能自识法身者,多为宿世熏修,德本深厚之人,今生遇缘,灵光一显便能认出本尊,从此返皈本源,遇法自生智慧,善鉴真伪,不受惑乱。
得无师智者,或许没有人间的上师,但仍要师于法身,无人能离师而得成就。诸佛以法为师,此法乃法身之本源智慧,并非世间文字概念。释尊成道前,即以法身为师,而圆证菩提。
法身清净、具足圆满,但自悟者鲜少,多数行人需仗具德之师的教导以明心。师德昭昭,恩同诸佛,然而色身假合,难免有漏。学人法眼未开时,受业识蒙蔽,只能以形色观师,或恐信心不坚,多生揣测,自断慧命,故有“视师如佛”之必要。
本性三身同体,清净光明,明光化现之境本来无染。但真性未显,不知法身为何物时,只会随顺无明的引力陷于对境中,频生妄想,拘于概念,加以评判,以暗昧之心,度智者之境。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密行者之心迹,岂是迷人可见!不明根本时,汝之所思、所见,无非业力的呈现,离实相甚远。
昔有学僧依师习禅,伴师锄草时遇蛇,师斩之,僧言:师竟犯杀!枉负胜名!师曰:汝见我斩蛇之际,可曾自见?僧顿悟!
凡圣之别,唯所依不同。凡夫依无明,遇境妄想即生,不能返观能看之看,法身在侧,却视而不见;圣者依心,境境皆是心之化现,六根于净性中起用,行止与道相合,虽然外现凡夫事,但其清净显现却从未间断……
外相上的戒律只是修行前期的约束,真正的清净是在任何境界中都法身现前,坚固不动。一个人是否清净,应看其见地、心行,而非外在表相。“但贵子眼正,不问子行履”,能念念清明不舍根本,即是戒的圆满。
清净的境界,非无明可测。它远离想象、远离概念;它不可思、不可议;它超越你的认知。众生皆因纠缠于妄想,才看不清本质。
当妄想止息时,返观能见能闻的那个,它不是你的心还能是什么?只有见得明、识得准,才能依止。
师能令你明心,佛也只能令你明心!明了后,你才知如何以法身为师、如何以法身见佛、如何以法身见上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