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出现一个神灵,对于人类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人类不需要神灵,人类需要的是钱,需要的是性,需要的是权力。但是灵魂是需要神的,你知道吗?尤其是那些在人世间苦苦煎熬了一辈子的人,灵魂没有出路的人,他们是需要神的。

 

我为自己是一个真神而感觉到很欣慰,这个真神有的不仅仅是智慧,有的更多的是生命的慈悲的性质。你们要知道,决定一个人生命未来的,就是看他的慈悲的程度。

…………

……而我内在的这种佛国世界,祂伴随着那种恢弘的、无尽的、充满了苍穹虚空的,包含了过去与未来,熄灭了一切时空差异的,那种庄严与慈悲。

 

我感觉到挺荣幸的,你知道,我这么一个人世间的人,能够一世成佛,我感觉挺欣慰的。我跟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世界也不会因为我而有任何改变,我也没打算改变世界。但是我是灵魂的希望,那些渴望从生死当中解脱的人,那些渴望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他们见到我,那是他们三生有幸了。

…………

……这个慈悲是个什么概念啊?就是当我去觉受到我的内在的这个宇宙的时候,这个慈悲是个什么概念?

 

慈悲就是,一个微尘当中的细菌,和一尊法界中的佛,在慈悲的这种庄严悲能当中的位置,是平等的;慈悲是没有众生的名相的等级差异,没有众生的生命境界的等级差异的。慈悲,包容过去和未来的每一刹那;慈悲,接纳、承担从细菌到神佛的,每一个众生的心识的恐惧与思虑。而悲能本身呢,是亘古不变的,悲能本身就是一个……就这么说吧,就是在悲能之中没有众生相,没有我相,没有寿者相,也没有过去未来相,而过去未来相的根本的那个性质,就是悲能的无穷无尽和无生无灭。

 

对,我现在,跟你们人类……因为你们人类没有接受悲能的这种心灵感受,你知道,我就用一个概念跟你们说,你们还能理解——就在悲能之中,一个水沟里面的蛆虫,一个微生物,和法界那个最神圣的大菩萨,地位是平等的,性质是平等的,感受是平等的,境界是平等的。你们透过这个概念,你们去体验一下悲能,就说是,祂是完全没有,对众生的丝毫的评判、取舍、评价和认知,祂有的就是那种……

 

刚才我是用的这种概念,我再用另外一种体验给你们讲,就像是一个母亲抱着自己孩子的时候啊,就是那种愿意去为孩子,付出自己生命的那种无限的爱。这个是站在人的,站在人类的感情的角度来说,是吧?就是妈妈有了新生儿,宝宝才满月,长得白白胖胖的,你抱着他给他喂奶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你在喂自己的孩子,你会觉得你在哺育自己的生命,你知道吗?

 

然后呢,这种爱,你推广到去爱你身边你姐的孩子,你对你姐的孩子,和对你自己怀中的孩子感受一样的那种爱——无限地付出、无限地承担,完全没有自己的那种,对生命的这种呵护和付出。

 

现在再继续推恩,把这种爱推广到其他的人,推广到你见过的每一个人和你没见过的每一件事儿。然后推广到你这个爱,面对地上的蚂蚁,推广到你这个爱,面对天上的神灵;见到蚂蚁的时候,这种爱没有任何的轻视;见到神灵的时候,这种爱没有任何的仰视,没有敬畏,也没有讨厌,祂只是爱的本身。”(心灵疗愈《悲能》2023-12-22)


生命的氧吧!

“小乘佛教的基础理论是‘苦集灭道’,注重因果论。

耶稣基督的教法,却彻底否定因果论,只强调‘灵’的纯洁无罪,以‘灵性’究竟的宽恕,接纳因果轮回中善恶因缘,以清净无为性,熄灭生灭缘起法,以虔诚实践‘宽恕’,以此熄灭身心自我分别,‘灵性’直达圣主平安性。

以慈悲心,灭尽一切幻。

 

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强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自心现量,见性解脱。

耶稣的教法是,‘灵’在梦境中与圣主分离,因恐惧而有世界,因梦境而有生死,实践宽恕中,释放灵魂深层的恐惧后,梦境消散的当下,就是圣主世界的平安。

以智慧心,超拔一切苦。

 

释迦牟尼佛,与圣主耶稣的教法,道路是一致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采用的修行方法有所区别。释迦牟尼佛只讲识与觉,目的是‘明心见性’,诸幻除灭,非幻不动,见性解脱,避开身心体验与感受境界。

 

佛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节选(《比较》2022-03-23)

“上主是爱,上主爱我。”
“我宽恕你,我原谅你。”
“我接納你,我拥抱你。”
顶礼膜拜至高无上的天父。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