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扔完垃圾回来,要我分享——如何修行。因为姐姐的重心一直落在“做”上,所以总是一个愿望接一个愿望的,她认为这是修行——无我利他。而她这愿望,完全蒙蔽了、覆盖了、埋葬了她内心深处那清澈的见,那了然的清醒。
我跟姐姐分享:找到内心的见精是踏上实相之路的第一步。找到见精,才能实证人格自我的虚幻性;找到见精,才能分离自我人格,灵魂感知才不会被人格自我埋葬;找到见精,才能真实地宽恕人格自我。
要找到见精,但前期要找到清醒的认知,认知是有层次的,从意识认知,到体验认知,到思虑认知,再到清醒认知。前三者都属于人格的范畴,后者是脱离了人格,只是一种清醒的了知,一种清澈的见。见不被所见带动,不被所见牵引,不被所见蒙蔽。
所见是什么呢?所见就是这个意识认知、体验认知、思虑认知。能见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清醒认知,这个清醒了知,这个见的清澈。
这个认知是有层次的,越往意识表层走,越迷茫,越迷茫就越恐惧;越往见精深处走就越清醒,越清醒就越安全。
那什么是意识的认知呢?意识的认知就是只看到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表象,就确定自己见到的真实性,认为我见到的是真的,因确定真实而产生执着。
体验的认知呢,就是自己经历过的、经验过的、体验过的、有体感的,你只是看到,并没有经历,我是亲身经历过的,我还不比你清楚啰,还不真实啰,就是对体验的确认,把体验当真了而产生执着。
思虑认知呢,就是对这件事物通过反复地品味,反复地斟酌,反复地思量,深思熟虑而确定的,那是绝对的正确,那是完全有把握的正确,对自我绝对的肯定的执着。
这个是深层的东西,那是恐惧的源头,因恐惧而不断地寻觅,不断地攀缘,不断地确定,确定自我的存在,确定这东西的存在,确定这极其细腻的觉受体验的存在,确定这极其细腻的微细妄念的存在。因为有了存在,他才会有了存在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对于存在的渴望,有了渴望就会有对所渴望的东西失去的恐惧,所以这个认知他的表现形式就是希望和恐惧。
所以修行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这清澈的见,要时时刻刻觉察,起心动念之间不是我,清醒的见的当下便脱落了我。
这样一来,灵魂感知的清澈,就不会被人格自我所埋葬,因为人格自我不是我;就不会被这颗心所绑架,因为这颗心不是我;就不会被意识思维所蒙蔽,因为意识思维不是我;就不会被感受体验所奴役,因为感受体验不是我;就不会被思虑动机所牵动,因为思虑动机不是我;就不会被心意相续凝固,因为心意相续不是我;就不会被心相相续束缚,因为心相相续不是我。
好了,我安住在清澈的见的当下,那是一种生命可以感知到的爱,那是一种灵魂可以体验到的纯洁,这里暂且可以把他当作我,这里有纯澈、纯洁、纯爱、纯美、柔和的生命之光。
老师:嗯嗯,很棒,方向正确,体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