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发完帖已经很晚了,躺下后听着老师的法音,头脑依然兴奋得睡不着,我感慨如果今生遇不到老师,又将心有不甘地去轮回了,这样的故事不知上演多少回了。

 

深夜突然下起了雨,给闷热的盛夏带来了一阵清凉,心随之也清凉了起来。雨下了一夜,此刻还没有停歇的意思,清凉的夏日,伴随着清凉的心情,发现内心中的清醒与信心又增长了。联想到来新平台所经历的事情,想自己捋一捋还有多少不为己知的知见观念不符合真理的标准,如有,我全部交付给老师,恳请老师慈悲宽恕!于是想到了人心人性这个话题。

 

人心,是最琢磨不透的东西,但又是人所独有的特征。最早说“人心”的人是尧、舜、禹,禅让时的十六字“心传”,保护了华夏文明火种的延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具体意思就不解释了,其核心是“趋利避害”,即人心这种特性,好的方面可以有利于人族的繁衍,不利的方面容易滋生私利。

 

后来孔子开创“圣人心学”,将“心”定义为“仁”,孟子继续发展“心学”,明确指出“心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可惜当时的人无法接受孟子的学说,转而信奉了荀子“性本恶”学说,直到明代王阳明重振“心学”,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告知人们:“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才让人们再次看到了圣学的光辉。而大清朝却弃而不用,中华民族就此错过了一次思想启蒙。结果花开在了邻国日本,促成了“明治维新”,中华民族也因此蒙受了百年屈辱。

 

佛教将“心”表述为“八识”,心的解脱过程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大乘佛法指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唯心造”,“一切福田,不离心地”,等等,无非是告诫修行人要“心内求法”。否则,即落入外道修行,如蒸沙煮饭,终不能成。

 

人性,自古就有“本善”与“本恶”之争。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荀子主张“性本恶”,必须要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于是盛行几千年的道貌岸然现象就成为了常态,在仁义道德的包装下,每个人都干着“趋利避害”的事,权贵们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如同当今的腐败份子,无一不是嘴上仁义道德,实则男盗女娼。

 

那么,人心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下面我结合老师的教法谈谈我个人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心,是心灵的总称,心灵由灵、魂、魄构成。灵是纯善的,本善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性是本善的。就好比是儒家“心学”中所说的“仁”,“至善”,“心之四端”,“良知”。
可是,魂魄就不同了,魂魄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我”,是你无始劫以来的体验、感受、情绪所凝聚的业力习气的沉淀与聚合,它是非善的,一切的自私、贪婪、恐惧、冷漠、放逸、迷染、愚痴、嗔恚、我慢、疑虑、恶见等等都是在自我维护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人性是本恶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人心险恶”,“人心叵测”。

 

我们知道,“小我”是我们的潜意识,“自我”是我们的显意识,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意识,而且“自我”只是“小我”的投射。老师的教法简单明了,明确指出显意识与潜意识是一体的,最终都将被分解掉,所以,一切落入意识范畴的修行境界都是魔境。

 

但是,不容小视的是“潜意识”在主导着我们的思维意识,支配着我们这个对外展现的“自我”,因此不了解“潜意识”的运作模式,是很难发现“潜意识”的伪装的。

 

从正面角度看,潜意识是在保护我们。比如,你会本能地避开危险的路面,遇到危险时会本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等等,这正是人心中的“趋利避害”的有利运用。

 

从反面角度看,潜意识同时在维护着这个轮回的主体——“自我”,而且不顾一切,不择手段。比如,撒谎、虚伪、欺骗、淫欲,等等,这正是人心中的“趋利避害”的不利运用。

 

经过觉察可以发现,潜意识只接受肯定的暗示,一切命令都储存在心识田中,其唯一目的就是维护好身体和“自我”,故而不分真假、对错、好坏、善恶,按完全设定好的程序运作,一旦“自我”受到威胁或感受到危险,立即展开反击、辩解、推脱、抵赖等种种保护措施。而且还发现,潜意识对色彩、图像、音乐、回忆等感兴趣,经过不断地重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潜意识行为。比如,当你坚持不断重复一个生活习惯,就会真的养成这个习惯,例如坚持早睡早起,保持个人卫生等等。

 

潜意识的这些特征可以被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我们修行服务,比如,通过“自我”大量的学法、抄法、听法,可以反复刺激潜意识形成习惯,改变指令(知见),当我们遇到修行中的问题时就会自然地运用法理法义去解决。再比如,可以将老师的法音配上优美的音乐,使潜意识更感兴趣,印象更深刻,等等。

 

可见,人心人性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对于凡夫而言,由于没有接受真理的洗礼,只能按照潜意识中的错误观念与指令去轮回生死。但对于修行人来说,善于利用好潜意识的特点,不断地改变、转化、升华潜意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又发现了自我的投机性)

 

可是,问题是人性中善的一面(灵性)被恶的一面(魂魄,小我)死死地裹挟在一起,“灵”被动地被一世世轮回而无法摆脱“小我”的控制。以人性中的那点“善”根本无法对抗人性中的“恶”,因此,必须要让“灵性”苏醒,以纯粹而无限的光明,照破“小我”的无明黑暗。然而,“圣学”无法做到,外道无法做到,小乘佛法也无法做到,唯有大乘了义佛法所宣说的真理才可以做到。这才是真正的“佛法难闻”。

 

所幸的是,我们遇到了老师所宣讲的大乘了义佛法(即真理),同时,开启了灵性系统修行模式,采用宽恕、忏悔、接纳唤醒心中的灵性,用灵爱来横渡生死。这是伟大而绝对正确的真理,当佛法的智慧与圣主的慈悲结合时,注定一个伟大的时代到来了。我们此刻当下正沐浴在圣光之下,享受着圣贤的看护与救赎,每个修行者都发生着生命的蜕变,迎来了无量劫来最圆满的解脱机缘。

 

在我35岁的时候,我就发愿要寻找一条在家人一世解脱的修行道路。我一边广阅儒释道经典,一边多方参学求教,由于宿世的因缘虽与邪教擦肩而过,但接触修学了大量的外道教法,这些外道知见在遇到老师教法后大部分得到了纠正,为此还重构了修行框架,推翻、抛弃了很多不符合真理标准的知见与修法。尽管如此,仍然还留有一些不易察觉的习气与知见,随着学法的不断深入,和在老师巨大的加持与悉心地看护下,慢慢地会逐步显现出来。现在这条在人世间一世解脱的道路随着老师的成就与圆满已成为了现实,但是,未来的弘法道路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总结。

 

在过去的弘法过程中,我正是基于对人心人性的理解,慢慢摸索出了一条渐进式弘法道路,即不求快速和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交朋友,多交流,注重弘法的质量,因为真理太珍贵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珍惜的。

 

我弘法的对象主要是身边的同事朋友同学等,采取的是同化与交流影响为主的方法,发现有对修行感兴趣的人,我会非常爱惜,跟他们沟通交流,慢慢引导,把老师的法介绍给他们,把老师的书送给他们,有疑问就一起探讨交流。但发现,大多数人跟我原来一样受外道思想影响深重,总想世出世间,鱼与熊掌兼得,或者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倒向世间,要么完全倒向出世间,无法平衡好世出世间,于是我根据不同年龄的人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弘法。

 

40岁以下的年轻人,往往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我鼓励他们尽心尽责,勤奋努力,打好物质基础的同时,以儒家“心学”为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准则,坚守底线,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对于其中有修行愿望的人,跟他们介绍老师的教法,修行根器利的,鼓励他们大量地学习老师的教法,将心朝向真理,多思考人生的问题,不时地进行跟踪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0-50岁的人,人到中年,多事之秋,阅尽繁华,或功成名就,亦或一事无成,这时劝他们放下幻想,多想无常,发出离心,心向真理,介绍老师的法给他们后,要多关心多帮助,等到上路了就不用多操心了。

 

对于一直业余时间坚持修行且根器较好的,直接劝说放下经营世间的梦想,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出离世间的修法中去,往往效果挺好。

 

50-60岁的人,最大的困扰是身体健康问题,爱惜生命胜过一切,而且这个年龄的人思想固化,习气深重,子女独立,无有负担,是最佳的修行过渡时期。这时不要在意他们的习气与一无所知,给予尊重是最好的交流润滑剂,尤其是位高权重之人,可以由他们关心的身体问题延伸至生死问题,“我不是这具身体”由此展开沟通交流,机缘成熟把老师的法介绍给他们,一旦认可,这些人往往会如获至宝,甚是高兴。

 

对于一直修行的人,你是很难说服他们的,只能将老师的法推荐给他们看看,如果他们回过头找你交流了,那就有戏了。这个时候需要坐下来慢慢聊,几次下来他认可了,就不需要担心后面的事了,因为这类人往往自律性很强,而且很聪明,知道是好的,绝不会轻易放弃。

 

60岁以上的人,人生大事已毕,有放飞心情满世界周游的,有忙于子孙后代的,也有不舍人间事业,继续营务忙碌的。这时的沟通重点是如何引导他们发出离心的问题。

 

对于有意愿修行的人,把老师的法介绍给他们,建议他们直接从抄法开始,每天不间断播放老师的法音,并督促他们坚持抄法一段时间,只要能坚持下去的,自然就会接受老师的教法。

 

个人体会,弘法的过程其实是个自己勉励自己精进修行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受益了,有实证功夫了,才能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弘传老师的教法。这就是我为什么只想写实证文字的原因。

 

总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就是人心人性的产物,既然人世间,我们迟早是要出离的,何不早点做好准备,乘上真理解脱的渡船,随老师横渡生死呢?

 

今后这类的文字就不写了,接下来会静修一段时间。
感恩老师!感恩师兄们!感恩一切!

 

【老师】
你可以开讲堂授课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