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呢,既没有一个被灵性倒映过的佛,也没有一个认知灵性倒影的那个你,那个时候就是,就25年之后是……我现在应该是在哪?我现在应该是……这是观自在菩萨讲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这全部都是见精内,能见的性质,从所见内涵当中解脱的过程。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我现在应该是进入到了‘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的这个过程。这个是个过程,这个不是一道题,这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的。然后到我7年之后,我58岁的时候,就到了‘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我现在到我58岁,是在‘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这个阶段。我58岁到我75岁,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我58岁到我75岁,是在‘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然后到我75岁那一年,就是玻璃就消失掉了。就没有一个映照你的‘玻璃’,也没有一个分别玻璃里面你形象的‘你’,那个叫‘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我75岁到80岁就在这,这5年就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那个就是佛了,那个就是真正的佛了。
一个是被灵性的光明倒映的,被倒映的智慧。因为灵性的生命,固化了智慧,而有了一个佛的形象。这个佛的形象,是三界众生所熟知的、认知的,人体化的一个光明构成的佛相,祂是一个华藏世界。祂背后有两个光圈:一个是头顶的光圈,一个身上的光圈。这个是在灵性折射基础之上,被存在感具化了的,生命形态的智慧的表现。
但是,一个是从这一切生命表现当中解脱了的,不被生命所存在的,不被终极意识所触及的,那种原始解脱、大自在、庄严的,空性的本来的恢弘,本来的巍峨与恢弘。那个时候的佛,就是真正的智慧了。祂是渗透在一切众生的五蕴循环当中,祂是渗透在十方三世一切微尘众生的心、语、意、灵魂的每一个细念当中,伴随着每一个细念的思虑,伴随着你的心语意的分别和记忆,伴随着你的自我体验和感知,但是却不被自我和体验感知所蒙蔽、所牵动、所沾染的,当下的圆觉普照。那个就是真正的佛,那个是我25年之后的我自己。这一点,我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一万可以达到的,不然我怎么会知道整个过程呢?
我现在告诉你们,那个灵性融入觉性的过程,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合湛’,知道吧?‘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什么叫‘生与灭’?灵性光明的纯澈,熄灭了光明形态,叫‘生与灭’。‘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我7年之后,我58岁到我75岁,这17年吧,就是进入到了,湛入与合湛,为识边际。当识阴一破,五蕴就破了。五蕴一破,那个就是苏醒了无生觉性原始的,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亘古永恒,在一切生灭当中未曾发生的,大解脱的、大圆满的、大庄严的大自在。75岁之后的我,就是如假包换的、童叟无欺的观世音,就是文殊菩萨,就是普贤王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那这点我可以百分之一万地把握。
但是大智慧,你可不能够,你也没有办法触及到悲能的。在悲能那个地方,智慧,祂是属于一种错觉。你用错觉,是不可能去触及实相的。在悲能当中,就没有一个智慧和慈悲存在过。在悲能当中,一切都是平等的——凶残与善良是平等的,生与死是平等的,大菩萨诸佛与一个蚂蚁是平等的。悲能,‘祂’就是一个词——平等。你们可以透过‘平等’,去感受一下那个悲能,那个才是真正的、究竟的、圆满的、清净的法身佛。
那个是我,那个是我真正的自己。但是我这一辈子,我这一世,现在我51岁,我有能力,凭借我自己的修行能达到的,就是那个十地菩萨。悲能,我不知道。悲能那个地方,不是大菩萨的空性智慧可以触及的。那个地方,就悲能那个境界,对于大菩萨、对于佛来讲的话,那个都是属于传说了——故事当中,就曾经的听到的故事当中,有这么一个。但是你是没有办法以智慧去触及平等的,没有办法以慈悲去感知到这种清净的。慈悲与智慧在悲能当中,那个是属于‘第二月’,叫‘觉明为咎’。
…………
哎,你说我,你这‘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每次想背这段的时候,就是背不出来。‘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听清楚了啊,‘元明照生所’,什么叫‘元明’?就是站在玻璃外面的这个自我。‘照’,就是那个智慧,就是看到玻璃那个眼光。‘生所’,就是那个透明玻璃,‘生所’,存在,‘生所’就是存在,存在称为‘生’嘛,生的地方称为‘存在处’嘛。
‘元明照生所’,就是我看到的那个透明玻璃。‘所立照性亡’,这个透明玻璃存在那一瞬间,不就是倒映出来我的形态了吗?‘所立’,透明玻璃和透明玻璃里面的我的形象一旦确立,‘照性’,在外面看到这个玻璃的原始的这个我的大智慧——空性智慧,就消失掉了,‘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我就从玻璃外面进到了玻璃里面了。我就进到了玻璃,在外面看到玻璃里面的,可以一眼看到底的那个虚空世界里面去了。‘迷妄有虚空’,什么叫‘迷妄’?宇宙终极意识,祂是无形无相的,祂遍及一切,祂以空间呈现。‘依空立世界’,依空间而呈现出来了世界的存在,灵性开始展现出来祂光明的递增了,叫‘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什么叫‘想’?灵性的纯光,对于生命本体的记忆,形成了‘想’。记忆将灵性掩盖在了光明不同的境界当中,形成了灵性国土的范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灵性的本体的生命被……宇宙终极意识,呈现出来生命原始的本体,被灵性的境界掩盖在了,灵性境界沉淀的记忆梦境当中,被灵性境界所沉淀、埋葬的,生命本体的原始的觉知,就被梦境的灵性的体验,塑造成为了知觉,‘知觉乃众生’,明白吧?这就开始有了众生的具象化的世界。
知觉,在知觉的梦境当中,祂依旧有着对于灵性原始生命的记忆。那个记忆,在知觉的生命经验当中的投射,就在知觉的梦境当中,呈现出来了见精的清澈。那就是‘能见’的性质,开始有了对‘所见’确定的刹那。见精浮现出来他的全貌的时候,不是因为他所见到了什么东西,而有了他见精的这种确定,而是因为知觉,对于灵性本体的这种回忆,对回忆的那个确定,呈现出来了见精的能见的清澈。
‘能见’的清澈一浮现出来,必定会投射出来‘所见’的具体。那个‘所见’的具体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三界六道的空间。就是最原始的能量的形态,他是一种空间的形态。当空间的形态又牵引了‘能见’的性质,‘能见’的性质对于空间的形态,形成的这种细腻的分别,变成了空间的波动。这个波动,呈现出来了空间的差异性。
这个差异性同时投射出来两种东西:第一个,时间,时间是空间的变易。第二个,投射出来了,时间在空间当中,呈现出来了最原始、最本质的能量微粒。这种能量微粒随着空间的这种变易性,浮现出来时间的川流性,呈现出来了能量的具体化。这种能量的具体化不断地叠加,不断地与空间延续,不断地与时间发生这种交融,变成了能量微粒的叠加,形成了更微观、更具体的空间的深入,以及空间与空间的相融,这就变成了三界六道的缘起。”(爱的温暖《神启(续)》2025-01-29)
老师:以上内涵,唯有佛可以洞照,神灵是没有普照实相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