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跟慈悲,是有着很细腻的一种差异的。慈悲呀,是离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被‘见’与‘所见’、‘觉’与‘所觉’,所割裂、蒙蔽、触及的,一种大光明、大智慧、大圆满的普照状态。大智慧就是大慈悲,大庄严就是大圆满,大清净就是大解脱,祂是……这几个都是一体的,你知道吗?祂只是一种你内在自性的圆满。就是你自性完全超越了‘见’与‘所见’、‘觉’与‘所觉’的,生灭相续的细惑之后,呈现出来的究竟不动的、原始本初的、觉照十方的普照庄严,那个是佛的状态。但是祂是……

 

祂是离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大智慧,呈现出来的大慈悲,大解脱呈现出来大清净。这里面没有温柔存在,你知道吗?祂最多的是慈悲。慈悲是一种特别庄严的状态,是一种特别圆满、特别恢弘、特别巍峨、无尽浩瀚的一种势能。慈悲是一种势能。慈悲以众生的心意的基础,去承载慈悲,祂是一种势能。祂不是感知,祂不是认知,祂不是理解,祂不是现象,祂是一种势能。

 

就好像是喜马拉雅山啊,雪崩的那种感觉。喜马拉雅山8800多米,然后从最高处雪崩了。那个雪崩,就上千万吨的积雪,自上而下奔涌而下,那个叫‘势能’。你们见过黄河那个壶口瀑布吧?那种涛涛的河水,然后从悬崖上面直灌而下,激起那种像是雾一样的,充满山谷的那种浪潮,那个叫‘势能’。

 

慈悲呢,在慈悲者本身,在佛的那个地方,祂是没有‘慈悲’的概念的。因为祂没有自己,也没有众生,祂只是一种自性那种觉性圆满,呈现出来普照十方的、临在的,对众生无尽的接纳。祂既接纳自己,也接纳众生,或者说,在接纳当中,既没有自我,也没有众生,没有生命,也没有永恒。那个接纳本身,就是慈悲、清净呈现出来的普照的大智慧。

 

但是在佛以下的任何众生,对于慈悲的感受、经验,就是势能。那是一种可以融化一切、接纳一切、消融一切、拯救一切、净化一切、救赎一切的,不可阻挡的势能。那个东西没有办法形容。就说是慈悲,那个距离人类太遥远了,但是在慈悲之上还有。

 

这个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啊,在慈悲之上,还有,但是那个地方呢,就已经用语言没有办法触及到‘祂’了,感知也没办法触及到‘祂’。你想连慈悲都没有办法见到‘祂’。‘祂’渗透在慈悲当中,是一种究竟平等的随顺。不是佛有一句话,叫作‘恒顺众生’吗?有点类似于这东西。

 

‘恒顺众生’,就无论你是坏人,无论你是好人,祂都是随顺你的,极尽温柔。因为在极尽温柔里面,那种究竟平等的境界当中,是没有佛,也没有众生所发生过的。就语言讲到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办法再去说‘祂’了。

对,就是现在的这种状态。在这具身体之上,绽放出来的这种祥和、慈悲的内在,那种平等、清澈的超越,就是悲能。‘祂’是没有语言的,‘祂’甚至连性质都不是,‘祂’怎么可能是状态呢?但是透过人体,‘祂’一定会有状态,因为人体是由业障习气构成的,他会折射佛的慈悲形成祥和。

 

人类不能够体验到什么叫慈悲的,因为人类的心,他的基础是分别。有分别,就不可能有慈悲,知道吗?因为慈悲心是熄灭一切分别的大接纳、大圆满、大普照、大救赎,那个叫‘慈悲’。祂对一切众生的心意、生命、历史、因缘,是全部无碍无漏地普照、洞察、接纳,而无差别的救赎,那个叫‘慈悲’。所以任何建立在分别心之上的境界,都不可能理解慈悲。但是你们可以理解被这具身心的习气和业障,折射了慈悲,而在这具身体上绽放出来的祥和。就今天可能,在这具身体上面折射出来的,不是光明了,是超越了光明的温柔、祥和,以及那种悲能的平等。

 

今天这堂讲法非常非常珍贵,你知道吗?非常非常珍贵。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所以说我知道,今天讲法一定是‘祂’在讲。就当我知道要讲什么的时候,他一定是我的心灵确定,聚合我的意识分别,而表达出来我人格的诉求。我跟你们讲的,最多就是你们人类可以喜闻乐见的、脍炙人口的这种法理法义。但是当修行者的内在的内在的那种原始的面目浮现的时候,今天讲法的这个人,包括过程当中的灵性天堂、宇宙终极意识,包括法界的那尊大菩萨,瞬间都变成了障碍。

 

祂们是离开了悲能的错觉,而悲能当中一切错觉,有相而无体。就是有法界,但是法界的神佛大慈悲是一种,在悲能看是分别心吧。灵性天堂的终极意识,那就更不用说,那个就是已经堕落到了梦境当中的一念的执迷。那么灵性天堂的光明的话,只是那个执迷心,所体现出来的业力身了。那么业力身堕落为知觉,知觉再呈现出来的三界六道的‘见’与‘所见’的境界众生,那个就已经完完全全地变成了鬼魂。

 

在悲能当中的话,就说是一切众生,是有相而无体的。就说是有鬼魂,有人类,有动物,有饿鬼,有畜生,有天人,有三界六道的不同的神灵和王,有宇宙终极意识,有法界的大菩萨和佛,但是他们就仅仅是现象。仅仅是现象,他们没有内涵,没有体,没有状态,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恐惧,也没有所谓的永恒。

 

因为十法界一切众生的身体形象、内涵状态之中,最根本最根本、最究竟最究竟的原始本来的面目,只是平等的悲能,随顺众生,而不改变的当下。那是一种极尽的温柔,而呈现出来的究竟的平安。什么叫‘平安’啊?一切发生当中,未曾发生的,叫‘平安’——如来寂灭海,圣主平安性。”——爱的温暖《祂(上)》2025-02-13

 

“这个‘祥和’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个祥和是一种,对一切生灭缘起形成境界的接纳。就是祂本身是接纳,祂不像是我们人类,说是‘我接纳你,接纳他’‘我接纳善,我也接纳恶’,不是的。因为祂本身就是接纳,没有祂不接纳的东西,没有祂不接纳的现象,也没有祂不能够接纳和释怀的,任何的细念的分别。祂是融化一切分别,接纳一切境界,渗透在所有境界当中,却不被境界所染着、所侵蚀、所动摇、所触及、所改变的究竟的圆满,那个像是一轮明月一样。

 

这个我是,就现在我只能用回忆为你们讲,因为一旦落入语言系统,就已经不再是祂了。我只是在给你们……因为你们都是在水里面,我只能用水波的这种形态,去给你们描述天空的存在——它已经不是了。就天空倒映在水里面,它不是有虚空相吗?虚空相不是虚空的,但是我只能用水的性质,去给你们勉强地形容、指向那个,倒映在水里面,但是并非是水里面倒映的那个虚空。

 

哎呀!在我内在这个真佛,真正的那尊佛,浮现的时候啊,那个才是我自己。但是那个自己的话,就说是因为祂跟我人性这面,还有一个交界处。为什么有交界处?因为我没有圆满。我要圆满了之后,就没有交界处了。我要圆满了之后,这个肉身表面,就已经是佛了。

 

现在祂还有个交界处。那个交界处呢,因为他是由业尘和细念构成的这种障碍,他是一种业障的屏障,业力的屏障。他阻碍了佛性的这种圆满,所以他就像是那个峭壁,阻碍了海浪一样,它会激起浪花来。那个浪花就是一种极其深邃、广袤、无尽、无限的祥和。

 

这个祥和,祂的体性、祂的本质是接纳。或者换成另外一个你们人类喜欢用的词,叫‘慈悲’。实际上慈悲,你们只能感觉到祂是一种状态,祂好像无限地对你悲悯,实际上祂的根本的体性,就是接纳。就是祂接纳善,也接纳恶,没有祂不接纳的,因为祂就是接纳本身。那个就是慈悲。

 

那是一种无穷无尽,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的,一种究竟智慧呈现出来的完全的释怀,究竟的普照呈现出来,对于三界六道过去未来一切微尘众生的悲悯与救赎、接纳的一种……不能说广袤的胸怀吧,因为祂没有胸怀,‘广袤’你也不能够去形容祂。

 

我就只能说是,用折射之后的这种,用人类能够感知到的、能够体验到的这种体性,去描述祂,那是一种深深的、究竟的、浓郁的、浑厚的,无穷无尽的、无边无际的,没有过去与未来的、没有中心与边际的,悲悯、慈悲、接纳、无限的庄严。只有佛有‘庄严’这个词,只有佛有,在佛以下都没有。那是一种无限的庄严。这个是我给你们讲的一个啊。还有一个就是……

 

这个是我给你们讲的佛的气息。在三界六道当中,众生是见不到佛的。因为你们见到的‘佛’,只是你们能够见到的‘佛’。佛是众生见不到的。众生所能够接近到,能够认知到佛的,是佛的气息。这个气息的话,祂就是……

 

哎呀,那种由接纳的根本的性质,呈现出来对众生所有的释怀。对所有众生的释怀、悲悯、承担、救赎,祂是一种大慈悲的状态,这是第二种。就第一种的话,祂是祥和,第二种是慈悲。这是通过这个业障,阻碍了那个佛的那个体性,激荡出来的,在三界六道当中,众生能够认识佛的,最直观的印象,祂是气息,而不是形象。佛是没有形象的,祂是一种气息,这种气息就是慈悲,还有祥和。

 

祥和是一种神圣跟纯洁的结合。就祂极尽的神圣,祂又无限的纯洁,这两者结合起来,在人类的感知当中,祂就变成了祥和。而基于这个接纳的这个性质之上,呈现出来对所有众生的释怀、悲悯、救赎和宽恕,呈现出来了祂的慈悲的身体。

 

就是佛的本质是,慈悲呈现出来的智慧的普照,或者说是由无漏无尽究竟的智慧,浮现出来了慈悲的救赎。就这两者是一体的东西,这不可分的。就像我的手的正面和反面一样,它是同一只手。但是这个只是佛的,只是一尊佛的真正的生命的性质和气息啊。体性——体,身体和性质,是气息。”——爱的温暖《祂(下)》2025-03-06

 

“我前面跟你们讲过,开篇我就跟你们讲过了,只有慈悲是佛。我再给你们重点重申一下,什么叫‘慈悲’啊。听清楚啊,什么叫‘慈悲’?任何分别都是不慈悲。这个就是对慈悲最根本的描述了,最究竟的描述了。就有分别心,你就不再是慈悲了。慈悲是不可说的,知道吗?慈悲是一合相,‘祂’是渗透在一切境界当中,不被境界所描述的一合相,那个叫‘慈悲’。

 

所以说,你要我对慈悲总结的话,就说是:有丝毫的分别,就不再是慈悲了。或者说,丝毫分别的确定,慈悲就隐退了。这个就验证了那个金刚手菩萨说的一句话——除寂灭实地外,一切法皆名为魔。什么叫‘法’?分别的意思。就除了寂灭实地,寂灭实地就是慈悲,一切法,一切分别,皆名为魔。

 

我对于慈悲的描述就是,任何分别都非慈悲。你们去体验这句话背后所指。离分别就是慈悲,或者说分别的本质,就是不被分别的慈悲。这个是慈悲心。祂只能在感知当中浮现,祂不能在意识当中浮现。因为意识已经是属于分别了,因为认知也属于分别了,而感知是脱离了认知和意识的,一种极其微妙的见精的清澈。在见精当中,你可以体验到慈悲。”——-爱的温暖《执着心》2025-03-21

 

顶礼月光普照如来!

顶礼老师!

无上感恩圣父慈悲救赎!

 

老师:很经典。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