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你的心啊,终于可以,不再跟随着你的意识和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运动,而表现出来人世间的身份。这个时候你的心,属于一个相对的比较真实的心,因为真实的,祂一定是不变易的。

 

而这个不变易的独处的你自己呢,在小的时候,在你开始记事起,开始有自我意识起,这个心就可以在你独处的时候,展现出来祂静静观察你的意识,观察你的身心状态的,那种寂静而沉默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心吧。

 

我想跟你们说什么呢?修行啊,所谓的修行啊,就是从整个人世间的各种关系,和你人格意识当中的,为了适应社会而形成的不同的人格角色内涵当中,退出去的状态。就说你,从你的人生这场闹剧当中,退出了人生的舞台。

 

当你晚上凌晨一个人在那儿,静默禅修或者静默学法的时候,你的心处在那种很安静、很安宁,褪去了身心意识,褪去了心灵感知,褪去了情绪人格,褪去了自我的心愿,而处在那种寂静、清澈、安宁、柔软的状态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啊,那是你真正活着的时候。

 

真正的活着的,是不被你的意识和心愿所沾染、所触及的。因为你的意识,在刹那间不停地相续着;你的心愿,在刹那间不停地思虑着;而不被这两者所沾染、所触及、所分别的,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的身心,却不被你的身心所触及、所改变的,那个才是你自己。”——摘自爱的温暖《真神》2023-11-08

 

“能觉察自己身体的衰老吗?

能觉察心灵体验的执着吗?

能觉察头脑意识的改变吗?

 

如若恒久处于内观觉察中的清澈,你会发现清澈‘觉察’,是可以脱离身心意识的‘独立’存在。

你能看到身体的衰老,‘看到’本身并不会衰老。

你能体察感受的执着,‘体察’本身并没有变化。

你能觉察意识的改变,‘觉察’本身并没有改变。

 

如此这般,当静默观察在‘你’之中,成为透明的独立,

微妙喜悦的光芒,将成为身心意识中,全新的‘自己’。”——摘自微博2019-12-19

 

上面这段的“静默观察”,让我想到了二十五圣自述圆通中的毕陵伽婆蹉(cuō),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楞严经》卷五

 

“你会觉得,我想到了什么。

是我,想起了什么。

这个想法是我的意志。

 

这种惯性的思维体验,似乎很正常,再正常不过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想起来的任何概念,一定是在概念升起后,你才觉得自己有了新的想法。

概念没有升起前,你不会有想法。

 

既然是你想起来的,一定是你有了想要思考的动机,念头才应该出现啊?

为何是在念头出现后,你才会觉得,我突然间想到了什么。

 

这个突然间想到的概念,绝对不是你有意识去思考的,否则,就不会有突然间想起来的状态。

那么,并非受你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念头的想起来,就绝对不是你的主观动机所决定的诞生。

 

试问,并不受你主观意愿所左右的,念头的升起熄灭,来去循环,怎么就成为了你自己?

 

因为,大脑中任何念头的升起,潜在中都连带着,心灵细腻细微的觉受体验。

你的主观意识,根本无法意识察觉到的,心灵深邃细腻的,情绪体验的觉受记忆,是思维念头之源。

 

如果,你能冷静理性地意识到,不受你意志控制的念头生灭并非是你自己。

那么,由念头相续构成的思维记忆,也肯定不是你自己。

 

在并非主观意愿的思维记忆念头中,你去冷静清醒地观察,观察念头升起的源头,观察思维运动的推力。

你一定会惊诧地发觉,原来,思维的推动力,也并非是你的主观愿望,而是你情绪体验深处,觉受波动的感知。

 

你能够觉察到,升起念头,推动思维的情绪感知,觉受体验细腻的流动。

你就可以在观察中,明确地体证到,催升起念头,推动思维的,情欲牵引的觉受体验。

 

安详你身心深处,细腻的觉受体验。

 

对人生希望的放弃,可以断开激昂情欲的合理理由。

 

你的主观意志,都已经彻底放弃了自我获得,你心灵内在的体验觉受,为何还要去追求满足?

不受你主观意志愿望左右的心灵体验感知,如何被你认为是自己?

 

你要放弃,欲望体验要索取,你要出离,感知觉受却贪恋,你要安宁,情绪感受却狂热。

你如何能认定这些,不受你意志为转移的欲望体验、情绪感受是自己?

 

既然,你观察到心内的情绪体验,细腻的觉受感知,并非是自己。

观察的清醒,就不应该随着情绪感受而波动,不应该被欲望觉受而蒙蔽牵引。

 

不被觉受体验蒙蔽,不受情绪左右的冷静理性观察,就不再被所观察的意识与体验带动。

 

大脑想起什么念头,并没有一个你在想,念头只是念头,思维只是思维。

犹如小偷进入空屋,小偷来去,空屋并非有所损失。”——摘自微博2017-08-01

 

老师:祝福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