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听老师讲法,发现老师的每一堂法中,并不是只有单一的开示,而是层层展开,往往在不同层次的讲法内容中,同时安置了多个修行法门。老师的讲法由浅入深,一段话里可能同时涵盖:

人格层次的调心方法;灵魂感知的观照方法;实相层面的安住方法;直至超越一切觉与所觉,空与所空,寂静涅槃。

这对应了不同根器、不同阶段的修行人。

 

有些语句看似解释一个概念,但其实是修行的步骤:

先安定,再照见,再超越,再融入实相。

每一步都能单独成为法门。

老师的法文不是学理分析,而是实修路标。

短短一段话背后,常常同时运作“止观”“观心”“返照觉性”几重功能。

 

且不说之前的“站在死亡的角度修行”如此!

例如老师讲的关于“状态”VS“境界”的这段讲法亦是如此。

“第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有神佛的降临。这个释迦牟尼佛讲的嘛,佛以大事因缘而展现嘛。什么叫‘大事因缘’呢?宣扬佛知见,也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祂可不是理论知识。祂不是理论知识,也不是哲学的概念,第一义谛是生命实相的状态。就是祂是一种实相本身的,原始本初的一种生命的状态。状态,他不能称为‘境界’,境界是刹那分别的意思。而状态是在境界当中,不被境界所掩盖、触及、牵动和改变的实相。”——爱的温暖《使命(上)》2025-07-25

 

这段讲法就同时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格层次的调心方法

老师强调第一义谛不是理论知识,非哲学概念。

提醒我们放下头脑分析、放下概念执着,不把修行误当作知识累积。

在日常修行里,每当发现自己在“想明白”而不是“活出来”,就要调心,转向体验,不落概念,不住言说。

 

第二层次:灵魂感知的观照方法

“境界是刹那分别的意思。”(爱的温暖《使命(上)》2025-07-25

境界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幕一幕不停切换,充满情节、声音、色彩。

例如:今天开心,明天忧愁;此刻安静,下一刻焦躁。

境界就是心识刹那的起伏、分别。

 

“而状态是在境界当中,不被境界所掩盖、触及、牵动和改变的实相。”(爱的温暖《使命(上)》2025-07-25)状态就像电影的屏幕,无论画面多么变幻,它始终不动、不变。又如大海的水,表面有波浪(境界),但水的湿性始终存在(状态)。

或者说,境界像天空中的云,状态则是从未改变的虚空。

境界是现象,状态是实相。境界会起灭,状态不生不灭。

 

我们平时大多数被“境界”牵着走:

顺境来了,就欢喜;逆境来了,就痛苦。

一念起,就被带走,甚至忘记自己是谁。

 

老师提醒:“状态”才是第一义谛。

祂不是境界外面的“另一样东西”,而是境界之中本来存在的实相。

例如,你在愤怒时,如果往内看,会发现愤怒只是心的一个波动,深处仍有知道自己正在愤怒的,未动摇的清净觉性,那就是“状态”。

 

在任何境界里,我们应寻找那个“不随境界改变的本质”。

“状态”指向:生命的本初实相。祂不因喜乐而增,不因痛苦而减。

祂不是思维分析得出的,而是超越思维的本来如是。

告诉我们:境界是相,随缘生灭;状态是性,恒常不动。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再执着于境界,把境界误认为生命的全部。

老师指导我们要用灵魂感知去观照,不随境界动摇,学习做“境界中的旁观者”。在喜怒哀乐中保持一分清澈,能觉察“我在经历,但我并未被吞没”。境界流转,我自不动。

 

第三层次:实相层面的安住方法

“第一义谛是生命实相的状态。就是祂是一种实相本身的,原始本初的一种生命的状态。”(爱的温暖《使命(上)》2025-07-25)

第一义谛就是要我们不再被境界遮蔽,而是认出那个恒常的状态——这才是生命的真实!

直接指出修行的究竟处——不再以“境界”来定位自己,而是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初状态,安住在光明与自由中,不再追逐境界的变化。实相非相非非相!

 

老师这短短一段讲法同时包含:

调心法门:放下知识执着(防止修行走入概念化)

观照法门:于境界中保持不被牵动(灵魂感知的稳定)

安住法门:融入本初状态,安住实相!

 

老师的每一堂讲法,都是一座宝山,不止一颗宝石。不同根器、不同阶段的同修,都能根据自己当下的状态,挑选适合自己层次的法门来实践。

每每想到此生能跟随如此旷古难遇的觉者,一切想表达恭敬与感恩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惟以一颗单纯、决绝的虔诚心紧紧跟随!!!

五体投地,顶礼圣师!顶礼圣光如来!

 

老师:是的,分析深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