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一个视频,内容是女子马拉松接力赛,一位运动员跪在赛道上爬行,等着接棒的运动员摘下墨镜擦拭泪水,解说是,为了不影响全队的成绩,小腿骨折的她要爬到接棒队员身边。我当时眼泪就出来了,大家一定想不到,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疼!剜心透骨的疼。交接棒后,看到她坐在地上,一条小腿耷拉着。我从自然的生理反应出发,生出的第一念,不是觉得运动员伟大,体育精神超赞,而是作为人的身体直观感受。

 

昨天我抄了《向死而生》,又抄了一遍《梦》,《向死而生》一文中,有一段内容:“无论出世间法,还是世间法修行。首要的基础条件就是:对人间自我体验的放弃。任何维护自我体验,加强自我人格,美化自我存在的'修行'都属于入魔。”
《梦》中多次提到“体验”——
1、只因体验是束缚我的镣铐
2、我是你心灵深处,仇恨幸福,爱欲分别的体验源头,当众生沉浸于生命的体验,体验却扰乱自性祥和,体验成为了你
3、所有的体验本质皆是苦难
4、感受悲伤或者喜悦的心,不因体验觉受,而改变能体验的觉知
5、体验融化于安详,安详熄灭了体验,当体验脱落,无生即觉照
6、不排斥觉受的体验
7、从觉知体验中苏醒了心灵……

 

圣师早就告诉我们了,体验是束缚心灵的镣铐,只是学了这么多年,只把“体验”当作一个词语去理解,而忽略了它承载的更深刻的涵义。本文起始,我说到的那个例子,正是因为我怕疼,所以对疼的感受印象深刻,那么看到有伤痛的,我可能第一反应不是同情,而是“疼”的放大。我以前说过,小时候特别怕我妈,做错没做错都怕她修理我。后来工作了,在单位,只要有人对我工作提出不是,我就感觉我妈又来了。这就是曾经的体验带来的条件反射。继而又想,喜怒哀乐惊恐惧,不都是因有心灵体验,才会对相似境界,产生的心理反应吗?比方说,获得。无论是获得物品,还是获得口头赞誉,都会在精神上得到愉悦的体验,那么孩子从小做某件事时,得到大人的肯定,他(她)就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会从各种经验上,知道如何做,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换句话说,人的所有经验,都是从体验开始的。

 

“当众生沉浸于生命的体验,体验却扰乱自性祥和,体验成为了你”。我们从小到大,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体验的俘虏,在体验中确认自己的存在。色声香味触法,都让我们在体验中,做出相应的喜好、反感、追逐的反应。对音乐的喜好,对色彩的敏感,对景致的眷恋,都是由体验带来的心理选择。又在一次次的不自知中,加深各种体验,情感体验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惧,是随境而现的人生大戏,心,常在体验的重复中跌宕起伏。对周边人的喜好、冷漠,厌烦,也都是由事,升起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又与个人的价值标准,产生关联,所有的判断与个体人格关系密切。我们个人也在一次次的经历、冲突中,被体验形成的经验所左右,一直“被活着”。

 

昨天跟我妹妹聊天时,她说,我妹夫曾说过我就是一个疯子!我觉得原因呢,就是我深刻的恐惧,带来的诸多应急反应,其实还是曾体验过的折射。心,是颤抖的,情绪是剧烈的。学法后,才知,这种恐惧应该不是这一生才有的,以前就有,如果不遇正法,阿赖耶识深处的体验被反复固化,还会影响着自己,某一世可能问题会更大。而在学法中,如果意识不到,一直被体验所活着,还是摄取外界的信息,形成处事行为,离脱落体验,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学师的教法,急不急?急!因为与师讲法内容,到实证,差着“劫”的距离。可是,又急不得,隔一段时间,会发现对某一段内容,心开意解了,我认为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只要是学法不断,某一天自己会解释自己的行为,自己对问题的认知是如何带来的。这就是进步。我以前常常赞叹《梦》的伟大,也常常在听师讲法时,赞叹佛法的伟大。每每在法里,解开自己的问题时,都感叹此生没有白来一场。前些天师父说,我们都是应这个时空点,来解脱的,生生世世了,珍惜吧(大意)!

 

是啊,每每想到自己也是应约而来的,心中五味杂陈,一边是牢固的人壳子的贪恋,一边是看着小我的讪笑,还有脑子里关于时空的对冲……总之不能再被体验牵着走了,给附着于人壳子中的“自我”挖坑了。谨记谨记,我们只是为解脱而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