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来看到昨晚凌晨有人留信息,是一位刚结缘老师法两天的师兄,正好问到:我听了老师的《梦》,感觉好像是佛陀《心经》的解读版,特别振奋,因为以前一直不懂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尽管倒背如流,依然不解其意。但听了老师的《梦》,还一口气看完《梦》这本书后面的问答,感觉《梦》就是与自己的如来本性在对话,兴奋得一夜未眠,一早发朋友圈,内容如下:

 

第一次,我因为听闻佛法而彻夜难眠。

而这难以入眠并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兴奋、激动。

此时此刻,凌晨三点四十分,我没用半点困倦与昏沉,有的只是无限的喜悦与激动,

仿佛一个迷失很久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对于祂的开示,我的思维和意识有些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我的灵魂完全知道祂在说什么。

就像一个想攀登珠穆朗玛峰却又不知道如何才能登上山顶的人,遇到了一个已经成功登顶人,祂不但给我描述出在山顶上看到的风光,而且还告诉我如何才能登上山顶。

这么多年来,我兜兜转转学过一些法门,但是心却从没有安住于任何一个法门。我总是带着怀疑与质疑,一步一步慢慢去靠近,期间还会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但是现在,就在今天,当我遇到祂,我没有了疑虑与踟蹰,我的心有了从未有过的安宁与确定感。

灵魂告诉我

“对!”

“就是祂了!”

当这个声音从心底冒出来的刹那,

我泪流满面。

就像多年前第一次听到《心经》,我不知道为何哭一样!

这大概就是我自性光明的刹那展现吧!

从此我要依止善道,依止真理,精进修行!

 

2022年5月8号凌晨四点整

我正想怎么回复她,奇妙的是,看到老师最新的开示出来啦,正好是解答这个疑问,不由自主双手合十匍匐顶礼,圣光普照的觉受,臣服跪拜,感恩敬爱的老师,圣主灵耀之光无时不在照耀着每一个“灵”,关照着我们,爱护着我们,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清醒,不再迷惑,能与圣主同世,多么的幸运,多么幸福!

无上顶礼感恩圣主天父之恩

这位师兄的疑问,直接把老师早上的开示发过去,全部解决了,说“解释得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

 

-----------------------------------------------------------------------------------------------------------------

 

附:老师写《解经》

 

问:何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答: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世界名相由概念与形态构成,统称为色,色相之下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色相实质存在,比如说一块“石头”就是色相,由石头的样貌、性质、质地、质量、形态、名称,构成了一块石头的“色相”。

 

而在这个名为“石头”的名相之下,只有川流不停、刹那生灭的能量涌动,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变的一块“石头”真实存在,这就是色即是空,并非要等到这一块石头风化了,才称之为空,而是,这一块石头的色相形态与名称,当下此刻,就并非是真实不变的永恒存在,而仅仅是一个虚幻的名相展现,并非是色相为空,而是色性即空,名相本身只是虚幻,虚幻就是名相的本质,故而说“色即是空”。

 

“空不异色”说的是,这一块石头,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中展现,是因为看见世界的人,对于微观能量涌现的“形态”形成了认知,换句话说,这一块石头的物质存在“现象”,是因看见石头的人,心意确定而展现出石头的“名相”,是身心中细腻妄想,聚合习气体验,交融投射在心灵“见精”中的确定认知。

 

物质世界中的石头“名相”,是心识分别,对心灵经验,分析后确定的投射;是心识记忆,投射在内心“见精”中,心识经验的分别确认观念。

 

如果你从没有见过石头,当你见到它的第一眼,一定是以自己内心储存的,曾经经历过、确认过的物质经验概念,对比面前的物质,去进行类推,分析,甄别,才能够在“已知”的、曾经的概念基础上,推论出结论,将这未知的物质形态,冠之以石头的“名相”。

 

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一定是建立在已知的概念经验中,对未知的现象进行类推,对比,分析,确认,归类,从而将新认知的外界物体,归类进入心识体验的经验中。

 

换个角度说,你从未见过石头,不认识石头,对于石头的质量、重量、颜色、品质、味道、形态、温度,没有丝毫感受体验,即便现在你面前放着一块石头,你也只能知道,面前有一个物品,却无法对物品形成“石头”的概念。

 

如果,你从小到大吃的食物,是类似于石头形态、颜色、味道的物品,你一定,必定,以及肯定,会将面前的这一物品,归类于“食物”一类的心灵经验,进而对面前的物品,做出食物种类的“概念”称呼。

 

再比如,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头脑意识尚未形成,“灵魂”透过婴儿的身体感知世界,形成心识最初的分别,分别对生理功能的取舍,形成了心灵感受,基于感知感受,心识对光与影的条件反射,做出对外界信息本能反应。

 

当心识对光影的具体形态,形成了经验储备的体验“记忆”,心识感知就对具体的光影,形成了固化的体验,这个光影形态代表着温暖与乳汁,离开这个温暖感受的光影,就意味着寒冷与孤单,于是孩子的心识,开始依赖这个代表着温暖与食物的影像体验。

 

当“妈妈”这个声音信息,开始反复重复,与温暖的影像结合,头脑意识开始对声音、影像、温暖、食物进行了基础的聚合组合后,“妈妈”这个名相就逐渐地,对心灵感受与感知的内容,形成了固化的树立。

 

当“妈妈”这个名相树立之后,就同时树立起非“妈妈”的其他影像区别,随着时间推移,妈妈的名相逐渐清晰,非妈妈的世界开始具体,同时,认知妈妈的心识,开始逐渐从心灵感知中,脱离其余的感受体验,形成区别于生理需求其他感受的“自我”感知与认知。

 

随着婴儿的心灵感受与意识不断地结合,对于外界影像形成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名称,这个原本模糊的影像空间,变成了逐渐具体的现实“世界”,同时,投射出现实世界的心识,被认知塑造成“主观意愿”的自我。

 

随着头脑中,外界世界名相的确立,内心自我意识,就掩盖了,婴儿本初心灵的感受与感知,直至人类的自我意识,建立在利益得失观念中,形成的思想,彻底掩盖了心灵原本的感受,心灵深处的“见精”,就错误地以为,“意识”才是真实的自己,其实,意识只是心灵感知的投射而已。

 

再比如,一个丧失记忆的人,头脑意识中,完全忘记了“自我”的概念与记忆,他彻底不知道自己是谁,可是,他内心深处的感知,在迷惘的状态中,却依旧清醒地“知道”,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失去头脑意识的概念思维后,内心感知深处的“知道”,就是婴儿最初对身体,以及世界形成的“心识”分别。

 

我们并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身体的“自己”。

我们真正的“自己”,是主观意愿深处的感知中,那个清醒“明了”自我与世界的“见精”,心灵中的“见”不会因为人体的死亡而消失,却会因为今生心灵所“见”,攀缘的执迷取舍而轮回。

 

心识分别,是灵魂透过人体,折射出来的“人生世界”源头,而现实世界的名相,是灵魂投射出来的“定义剧情”,我们活着的这一生,不过是“灵魂”在分别梦幻中,记忆妄念重复循环的影片而已。

 

可见,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现实事物,任何一种概念名称,皆源自于心识经验,心识分别的体验对比,经验体验投射在大脑中,推动意识,形成概念,将面前的物体归类为不同种类。

 

外界的物理世界“名相”,源自于心识意识,投射出的“确定认知”;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物质世界,是我们自己的心意,所“想象”出来的。

 

换个角度说,现实物质世界中,这一块客观存在的石头,本质上,是你的心识确认,结合意识概念,投射在心灵“见精”中的经验记忆;外界的石头并没有实质性的永恒存在,石头是心识与意识,投射出的经验确认。

 

而心识分析,与经验确认,本身也是虚幻的,是“灵性”陷入沉淀,是“见精”陷入所见,形成的心灵梦境,身心自我没有实际的存在,世界名相没有实质的本体,这就是“诸行无常,色不异空”。

 

外界石头是能量暂时涌现,投射出石头的心意“认知”也是虚幻的,并没有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心灵“认知”存在,心灵与石头,都是因缘和合,如梦如幻,这就是“诸法无我,空不异色”。

 

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