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什么东西呢?认知就是,我认知了身体所能感知的境界,这个叫“认知”。或者说是心灵最原始的感知力,攀缘了肉体六根尘色的波动,而形成了我们内心,对于肉体器官感知的确定,那个叫“认知”。

 

原本我们的生命,是由感知当中来的。感知是没有意识的,没有分别的,感知只是一种习气的稳定的感受状态。——《律法(叁)》(2024年6月25日)

 

当你意识到自己不对,当你内心明确自己不对的那个明确那一瞬间,那个内心里面知道自己不对的这个知道背后,就是你的认知。

 

这个认知,是超越了体验的东西,这个认知是超越了人格自我相续的东西,所以它才可以能在你的人格自我被情绪带动的瞬间,做出来命令人格自我停止的决断来。不然的话,在半坡启动的时候,你就去拉手刹去了,不然的话,孩子一激怒你,你马上就要一个耳光就抽上去了,对不对?——《转世(上)》(2023年1月3日)

 

认知就是由见性当中,形成的所见和能见形成的无始劫的习气和妄想的累积,最终形成了认知。当你进入到认知内在的时候,这些无始劫的这些习气和妄想它们都会苏醒。——《转世(上)》(2023年1月3日)

 

认知的背后是感知,感知的本质是见精,但是见精可以透过认知,呈现出清醒明了的性质。

————————————————

 

今天对认知,做一个系统细致的说明:

 

认知,是一个循环体系,认知的基础,认知的前身,是灵魂感知力;感知力就是灵魂的状态;感知与肉体细胞结合,与细胞内的遗传基因信息结合,被基因信息收编为,信息内的因素,感知与信息融合,就从细胞的生理成长过程中,融合成为肉体细胞层面中的一层生理“性质”,也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生理反射”,肉体本身具有的“条件反射”,就是灵魂感知透过肉体细胞,呈现出的“认知”经验。

 

当胚胎成长为人体胎儿,胎儿降生离开母体后,胎儿的身体从子宫的环境,换了一个暴露在空气中的环境,构成胎儿躯体的细胞信息,信息内蕴含的感知力,就会,与细胞遭遇的空气环境进行接触,分析,记忆,经验,沉淀,形成了细胞内感知力,与,肉体在新环境中,所遭遇经验的对比。

 

细胞蕴含的信息,表达出的生理反应,所带来的生理状态,与细胞内的感知力结合,感知力对肉体生理功能反馈的信息,进行的经验储存,形成了“感知与肉体功能”的初次结合,相续,储存,细胞内储存的肉身经验,凝固感知,形成了最原始的“心灵认知”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婴儿的心灵感受。

 

注意!

 

此刻,婴儿的躯体内,原本充满细胞的感知力。

被,肉身器官的具体功能作用,所摄取的信息,凝固成为了,聚集在脊椎与心脏之间区域的,最原始的“心灵感受”。

 

你抚摸孩子的身躯,他会感受安全温暖。

你拿掉他身上的被子,他会感受寒冷,进而哭泣。

此刻,孩子的躯体内只有感受,没有意识。

 

当躯体内的感受,与,肉体细胞的触觉,接触的时间长久了,细胞构成的肉体感触,器官功能,对于心灵感受的牵引,感受细分的对比,凝固感受形成了,感知力灵魂对肉身器官信息变化的“细分与确定”,确定肉身感受变化的“感知力”,就被确定的、稳定的、固定的感受,塑造成为了“认知”。

 

原本,灵魂感知力与细胞结合,形成肉体后,感知力处在模糊懵懂的“感知”状态,当肉体细胞对外界的温度、光线、气味、声音,作出“生理本能”反应时,细胞内的感知,对反应的变化形成了细腻的感受记忆;被细分细化的感受记忆,长期重复形成了,具体的感受经验;感受经验,将蕴含在细胞中的感知力,牵引形成了,对具体经验的,凝固化的“感受体验”。

 

凝固的感受体验,与,所感受的肉体器官结合。

器官功能,带动感受,形成了相续。

相续的肉体感官与感受体验,塑造灵魂感知,形成了,对具体感受的“记忆”,记忆就是“分别心”的基础。

 

被感受体验,牵动感知灵魂,形成的记忆分别,就是“心灵认知”。

 

孩子盖着被子,感受很温暖。

拿掉被子,感受到冷了,孩子的心灵感知记忆,形成的认知,就会分别出“冷”,对应冷的感受,孩子会需要被子的温暖,于是孩子会哭,需要通过哭,获取父母的注意,满足孩子盖被子的感受诉求。

 

母亲抱着孩子睡觉。

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中沉沉睡去。

肉体孩子的内在,是纯然感知的温暖体验。

妈妈悄悄地放下孩子,让他一个人睡觉。

孩子闭着眼睛,却能够感知到,离开了妈妈的怀抱。

感知的经验,调动了,感受的记忆,形成了心灵认知的比较。

离开温暖,就是妈妈离开。

进入温暖,就是在妈妈怀中。

于是,心灵认知,对于温度、气息、声音的“凝固区别”,形成了孩子体验感受的记忆浮现。

 

离开妈妈的怀抱,就意味着不安全,意味着寒冷与孤单。

于是,孩子就开始哭泣,哪怕他闭着眼睛,并没有通过头脑意识确定,是不是真的离开了妈妈的怀中,孩子依旧会嚎啕大哭。

 

此刻,决定孩子内在感受情绪的,就是心灵认知,对生理感受的记忆。

 

认知,对感受凝固后,形成体验境界的“对比”。

从而形成了心灵最原始思虑的基础——对细胞感受的习气经验记忆。

与,对经验形成境界的,感知灵魂形成认知,心灵呈现出的细念分析。

 

认知,在人体中最原始的状态,是类似于高度近视眼的“视觉”状态。

你的眼睛,视神经健全,眼球健康,光感清晰。

但是眼睛近视,视线模糊,眼睛有光感但是无法具体成像。

 

视神经健全,光感具备,眼睛完好,但是视线模糊的状态。

就是心灵“认知”的本体状态。

 

只有戴上头脑意识的“眼镜”,心灵认知,才形成了具体名相世界。

若是摘掉意识头脑的“眼镜”,心灵认知,就只有“确定感”。

好像近视眼的人,虽然眼睛看不清事物,却很“确定”看到了事物。

 

因为认知,是,灵魂感知与肉体器官结合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清澈的“理解”,与具体影像的结合。

结合的初期,就会体现出“清醒模糊感”。

 

感知清澈,经由认知蜕变为,肉体器官的具体诉求。

感知力原本的清澈无限,受制于,肉身功能感受的局限。

就好像视神经完好,眼球有光感,但是无法看清具体形态。

 

心灵认知,

是灵魂感知力,渗透在细胞内,

被感官信息凝固,受身体感受的牵引,

在感知力,与,肉体感受之间,形成确定感。

 

因确定的凝固,而浮现出,分别经验的凝固。

被所感知经验牵引,所局限的感知确定,就是“认知”。

 

我们在阳光下,看“见”了世界。

见到世界的内心清醒,不会因所见的景象,而有所增长。

我们进入黑暗,看不见任何景象。

可是,内心依旧“见”到了黑暗。

见到黑暗的内心“清醒”,不因看不见景象,而有所损减。

 

眼睛看见,或看不见,丝毫不影响内心清醒的“见”。

清醒清澈的“见”,就是见精。

是灵性感应力,渗透在灵魂感知中,透过来的“生命性质”。

 

内心清醒的见,对所见境界的,“经验确定”,就是认知。

“见”确定看见了世界,或,“见”黑暗的“经验分别”,就是心灵认知。

 

认知,浮现出灵魂对肉体感官功能,最基础的经验记忆。

认知,浮现出感知对感受体验境界,最原始的习气熟悉。

 

感官的经验记忆,牵引认知,塑造感知灵魂,渗透肉体中,形成了“自我心意”。

体验的记忆习气,凝固认知,塑造心灵感受,与肉体结合,形成了“感受性格”。

心意,呈现出自我主观能动性。

感受,呈现出自我特质,性格鲜明与众不同。

 

人格,基于心灵认知。

认知蕴含的因素内涵,投射出,自我鲜明与众不同的“人格”。

 

自我,是心灵认知的投射。

认知,是灵魂感知的凝固。

感知,是见精中所见沉淀。

见精,是灵性对天堂的记忆。

灵性,是天堂折射了“终极意识”,从而浮现出光明生命。

终极意识,是,觉性大智慧的“凝视”,呈现困顿的错觉。

空性觉照,是悲能的错觉,是第一义的倒影。

 

悲能,第一义,究竟法身,“祂”。

却在一切之中。

 

众生的意识,思维,记忆,概念,逻辑,想象。

众生的感受,欲望,情绪,体验,自我,心意。

众生的头脑,心愿,感受,认知,感知力灵魂。

众生的习气,细念,见精,能见清澈与所见内涵。

众生灵性纯生命,灵耀光明,原始永恒极乐圆满。

 

宇宙终极意识,原始亘古天堂。

 

法界,空性周遍,觉性庄严,法性寂静,明性普照。

都在“祂”之内。

 

一切,在“祂”之中,平等无二,没有高下,没有境界。

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清澈无挂。

 

“祂”在众生之中。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一切未曾发生,究竟平安,寂静涅槃。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