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佛现)》讲法开始,

在讲法声音内涵中,开始蕴含着慈悲气息了,过去真的没有。

 

现在讲法声音内涵中,慈悲平等清净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郁,越来越具体。

透过讲法者的身心,慈悲气息以密度的质量形式,呈现出神圣巍峨的“场能”。

 

在这之前,哪怕是《浮出水面》,那种智慧圆满的讲法视频中,

声音背后都不蕴含慈悲气息,虽然有智慧的深邃广袤,

携带铺天盖地的生命光明,但是确实不具有慈悲气息。

 

因为现在,修行者证入了慈悲,苏醒了如来气息。

所以现在腰杆硬了,讲法中言辞都是不容置喙的。

 

而过去,在说法的源头,觉性普照中,还是潜藏着虚弱。

虚弱,就是没有根基,因为,智慧本身是无用的。

就好像,清澈的目光明晓十方,但目光并非是眼睛。

 

离开眼睛就没有目光。

因此,单纯对目光的阐述,即便目光清澈圆满,可先天性就蕴藏着虚弱。

大智慧可游戏神通,遍照过去未来,任意修改时间,瞬间塑造空间世界。

普照智慧,却不能开创生命,无法衍生生命,无法重塑生命。

大智慧是明晰的性质,但没有,开创与塑造生命的气息。

 

而慈悲是一切生命的基准,是创造生命的基因,是承载宇宙的根本力量。

 

唯慈悲,是性质,是本质。

是本体,是实相,是基础。

是核心,是开创,是永恒,是整体,是圆满。

 

在证入慈悲前,修行者证量,仅是智慧普照,那就是“水月空华”。

对于生死解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自欺欺人,自误误人啊。

 

唯有慈悲性,圆满究竟,平等随顺,恒顺众生。

是脱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如来。

而圆觉普照,周遍十方,包容三世的“大智慧”,仅仅是慈悲表达的如意心。

因此,大菩萨具有佛性,是慈悲具体表现的智慧如意,但并非平等庄严如来。

 

如来,以十法界浩渺苍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浮现悲心平等。

宇宙天体华藏世界,三界六道,无限众生,慈悲呈现智慧造就。

 

苏醒了慈悲性,慈悲气息渗透在身心中,这个修行者才是确定地,踏入了佛地。

唯有慈悲是实地;除第一义悲能外,一切法皆名为“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