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神,是解脱死亡的真神,而不是,三界内,伴随缘起的神灵。
这两者之间,是天壤之别的差异。

 

但是,我保证自己的教法是真的,是可以脱离死亡,证入天堂的真实道路。
因此,虽然修行路上,会有阻力有磨难,需要避世内观,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觉醒内在;但是,这条路是真实的,因此,获得的结果,也就是真实的。

 

今年我49岁了,距离我进入修行已经整30年了。
时至今日,我,终于具有了,
以生命完整的高度,宽恕人格自我的“等级资格”。

 

对自我人格的宽恕资格,就是,灵性的苏醒,恢复了生命完整的纯洁;
这个完整生命的状态,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四念住”,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身就是肉体,受就是体验,心就是思量,法就是意识。

 

而我们的人格自我,就是肉体与体验,心与意识,形成的感知分别。

 

当今日的修行者,可以随时宽恕,这具身心内的“自我”;宽恕本身,就不再被,人格自我所触及牵动,宽恕是,生命对人格自我作出的反应,而宽恕本身,却实在没有一个,主动宽恕的本体;宽恕是生命本具的温暖,是原始灵性的纯爱状态,灵性内没有死亡,光明中没有诞生,安宁熄灭了一切分别,清净接纳所有生灭疑虑,这就是修行者的成就。

 

佛教以智慧立根本。
佛教的智慧很究竟。
般若智慧,是佛法的基础与核心。

 

但是,在佛教体系中,失落了灵性这个环节。
我不知道,数千年来的圣贤们,是有意地回避,还是无意地忽略?
佛法中,从来不谈灵性这个,生死之间的分界线。

 

可是,修行中若失去灵性生命,这个分水岭。
人类绝无可能解脱死亡,亿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没有。
佛教的核心是智慧,智慧很究竟,这个毫无疑问。
佛教的基础是戒律,戒律很细致,这个也是事实。

 

可是,智慧可以唤醒觉性,戒律可以约束人心,却无法激活灵性,灵性唯有宽恕与爱,可以激活;如果灵性不被激活,那么,人心与觉性之间的阶段就是空白,这个空白,对于灵魂而言,就是永恒不可逾越的天堑。

 

但是,若失去佛教智慧的引导,
单纯的灵修法门,会不可避免地沉沦陷入境界中,
被生命的永恒存在,将灵性锁在觉知之中,无法究竟解脱。

 

按照佛教的衡定标准,我已经是觉者了。
只是不圆满而已,虽然不圆满,智慧性质与佛是统一的。
我有实证资格,去评论修行过程中的不足。
因为修行者的证量已经解脱了生死。

 

很多年前,看《佛陀传》的电影。
剧情中有一个片段,是释迦牟尼佛在禅定中看到,有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自己,在他的身前打坐禅定;一模一样的脸,一模一样的表情,一模一样的思维,一模一样的记忆,一模一样的体验,一模一样的感受,一模一样的眼神。

 

两个释迦牟尼佛,面对面地打坐禅定。
最后,佛以空性智慧,普照面前“自己”是虚幻的。
同时也究竟了,觉照面前这个自己的,肉体的“自我”,也是虚幻的。

 

在空性智慧的觉照下,释迦牟尼佛身前的自我形象,
以及,肉体的身心意识,都如同雾气逐渐熄灭。
剩下的,就是无生无灭,未曾发生的诸佛“本来面目”。

 

现在的“我”,智慧证量就在这个地方。
经常性地,几乎每一周就会有一次,在甚深平安的生命“光明”,内观这具身体身心中,心意构成的“自我”;看到这个细腻的自我体验,细腻的自我感受,微细的自我意识,相续的自我记忆;可以看到完整的自我生命体系,而看到完整自己的“光明安宁”,就不再被,人格自我生命境界局限,纯洁的光明灵性,是不被自我意识分别,所割裂了完整生命的幸福永恒。

 

释迦牟尼佛说过:修行者面对习气,
就好像面对闯入麦田的疯牛。
要一次次地用鞭子抽它,久而久之,疯牛就不敢再来了。
因此,佛涅槃时,说“以戒为师”。

 

可是,据我观察,习气的根源是心识妄想。
妄想,可以通过排斥它,拒绝它,从而与它分离,但是无法令它消失。
唯一可以消融习气,熄灭妄想的途径,就是宽恕与爱。

 

因为,妄想形成,是源于恐惧。
因为恐惧,心识才会升起分别。

 

而恐惧的源头,是源自于,灵性对生命本体的遗失。
灵性的特质就是爱,是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灵性的性质就是光明,不被生灭缘起现象,所触及所改变的光明。
灵性的表现就是生命,完整完美的纯洁永恒。

 

唯有,以灵性纯洁的爱直面身心内,因恐惧感而形成的心识分别,以宽恕的温暖,去接纳身心中,仇恨恐惧的自己;当身心内的自我,被灵性温暖纯洁的爱,宽恕接纳了;随着自我恐惧感的消融,人类的心灵体验就会安宁,纯洁,透明;人性的欲望感受,就会淡化,净化,纯净,透明;人格的心愿动机,就会利他,减少,单纯,消失;自我的意识思维,就会减缓遗忘,单纯安宁,了了清净,明明了了,不起一念,不随一念,不拒一念。

 

这就是禅定的,中观状态。
中观,不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去分析身心内在的状态。

 

“中观”是灵性纯洁,穿透个体意志的分别心,在肉体身心意识内,投射出生命原始完整的安宁,与纯洁无瑕的光明。

 

伴随着生命灵性光明,觉性普照的清澈,就充满了身心细胞;觉性如纯澈的目光一样,渗透在肉体细胞内,无限无尽无量无边的细腻生命信息中,也就同时,渗透周遍在与肉体细胞内,层层叠叠生命信息微粒,同等境界同等层面的,宇宙微观能量微粒构成的,三界六道无限层级浩渺无垠的众生世界。

 

若灵性不苏醒,则觉性就不可能,渗透充满三界。
最终的结果,就是,觉性清净,而人性继续轮回。

 

这就形成了,三界不同境界世界中,生生世世轮回的大修行者。
因为习气未曾彻底熄灭,习气的惯性相续,体现出妄念的追逐。

 

于是,证悟的觉性智慧,依旧会被妄想与习气蒙蔽,心识跟随宿世因缘,继续在三界内的境界中生死轮回,只是因为觉性的苏醒,这种生命轮回的性质,就是已经睡醒的人,再重复“回笼觉”,不会彻底睡死过去;成就者的轮回是为了增进修行证量,而不再是凡夫俗子无奈生死的被动轮回,这就是大修行者的“自主生死”,觉悟者可以自主选择,下一世转世的去处。

 

但是,心灵不经历灵性宽恕的道路,就绝无可能,究竟除灭生命存留亿万劫的习气;唯有宽恕的温暖,纯爱的接纳,可以从生命本质上,究竟消融自我意志的习气妄想;从而在这具身体尚在时,熄灭心意妄想,消融欲望体验,消散感知感受,以灵性光明的温暖,将自我人格体验,消融在永恒完整的生命之中。

 

随着自我心识消散,灵性就从分裂的个体境界中,苏醒解脱,还原了生命的完整;生命是存在的形态,存在本初灵性,就不再被存在中,变易“错觉”而移动,完整透明的生命,安宁纯净的灵性,在脱落了三界缘起的“活着”错觉时,就同时同步地,融入了觉性智慧,无生无灭的“清净”之中。

 

这就是完整的、系统的、具体的、真实的“觉悟”过程。

 

若失去了“灵性”宽恕这个境界层次,世间的修行者,绝无可能一世解脱,想都别想,绝无可能;修行者需要生生世世的修证,生生世世的忏悔净化,生生世世的积累功德,最终才可能成佛,这是佛教经典中明确记载的。

 

而究竟全面的宽恕,可以缩短修行解脱的时间。

 

因为,生死源于灵魂恐惧,而灵性宽恕可以消融恐惧,生命进而熄灭灵魂,随着人格自我体验,融入生命永恒的温暖光明,我执识“思量心”,被灵性纯洁的爱取代,自我体验的“人格”,被宽恕的安宁取代,头脑意识的记忆,被灵性光明穿透力取代,这具身体内,彻底失去了“活着”的自我。

 

这具身体内,就是永恒完整的生命本体,而本体中苏醒的觉性,却反过来包容生命本体,渗透充满身体细胞内,无限深邃广袤的生命信息,同时渗透容纳着,与细胞内生命因素同层同级的,三界层层叠叠无限世界;这就是三界六道融入法界智慧中,也就是,法界智慧降临三界世界内。

 

灵性光明生命,融入觉性清净中。
觉性普照十方,清净圆明智慧中,绽放究竟圆满的“神圣”。
神圣周遍法界三界,无染无挂。
神圣充满智慧愚痴,落落清净。
神圣随顺变易生死,未曾发生。
神圣伴随分段生死,如如不动。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来无去,当下圆满。
世界,是“一合相”。
一合相,即不可说。
是名如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