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 01:54:58)

 

你想喝水,并不是意识本身想喝水,而是心灵体验在相续,体验之经验记忆,觉受到肉体需求,根据体验对肉体的记忆,作出肉体需要喝水的需求,需求即愿望,愿望驱动肉体六根,去寻找能解渴的物质,心灵觉受的经验,形成此刻需求的愿望,愿望攀缘意识分辨水,意识调动肉体六根,摄取外界的水的名相,与记忆中水的概念相合,心灵觉受确定此种体验就是水,外界的水才得以呈现,水因心灵确认而呈现存在。

 

你之所以能认识到水,是因为你的内心有疑虑,才会生起想要解决疑虑的愿望,你内心的疑虑源自何处?源于心灵对自己的认知体验,当心灵对自己的体验,反过来认知了心灵的存在,对存在的分辨,就是最原始的生命。分辨对心灵的认知,形成了心灵存在的不同状态,对存在的感受呈现空间,对存在的分辨,形成空间的移位,空间有了当下的状态,就呈现出过去与未来,时间开始体现,时间的错觉,激荡存在感形成空间的延续,时空交融形成宇宙十方三世,无量无尽世界,因此佛说,三界唯心。

 

请给我一杯水,你很乐意地递给我;请抓一把虚空给我,你会惊讶地看着我,虚空如何能抓住?同样是名相,递给我水的你,身心主体健全,为何就不能给我虚空?因为在你的认知中,虚空是不可得的,或者说,虚空与水都是存在体验心,所认知的分辨;如实观照水的体性,本质因缘和合也不可得,那么递给我水的你,犹如递给我不可得的虚空一样,你就是确定存在的心灵错觉。

 

心灵对存在感的分辨,呈现出觉受对时空的体验,体验折射觉受形成更进一步系统具体的认识,认识就是众生的灵觉,体验凝固心灵觉受,呈现不同世界国土,山川大地,花草树木,众生依错觉妄想认识世界,或者说,世界由众生妄想错觉而呈现,故而佛说,万法唯识。心灵就是迷失自我的觉性,在觉性认识自己的倒影中,寻找自己,寻找的过程中,被认知确定的体验,就是心灵的安全感。

 

面前有一杯水,你如何知道是水?失去眼睛你看不到,没有光线你眼睛完好也见不到,失去嗅觉你无法确认这是水,有可能是酒精;失去舌头你无法辨认这是水,有可能是白醋;没有身心对于水体验的记忆,你无法给面前的液体冠以水的名相,认识这杯水的中间环节,差一步你都无法确认这是水,所以,水仅仅是你五蕴交融,识阴所现的存在感之波动,心识凝固波动,形成的确定认识就是你看到的水,以及认识水的你;乃至你生活的整个世界,生生世世,生生死死,我们被心识寻找心灵的焦虑,活在心识幻化出的幻影波动中,无法解脱,故而佛说,万法唯识。

 

你面前有一杯水,心识要分辨这杯水的名相,你无法仅仅通过水的名相,确定这是一杯水,所以,心灵深处的细腻觉受,就推动心识进行分辨,分辨就是疑虑,疑虑是心识的本质,心识愿望抓取意识,调动肉体六根,去探索眼前的这杯水,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心识取舍意识分别,融合肉体的触觉嗅觉信息,在大脑中,与过去储存水的概念进行对比,比较后,意识从记忆的信息库中,调取的水的记忆概念,与面前的水相符合,于是,意识向心识,给出了,这是一杯水的确定答案。

 

心识,是心灵觉受不确定感在相续,分辨的本质就是焦虑,如同人迷路后找不到家一样,心灵迷失自己后,忘记自己的模样,试图通过分别外界的信息,来寻找自己,当心识焦虑的分别,取舍意识,对外界世界,形成了一个个名相的分别,确定名相的瞬间,心识通过对外界分别的确定,获得了自我确定存在的安全感,噢,外界这个事物,是叫这个名字,那么,确定这个事物就是这个名字的,就是我的存在,心灵渴望在分别世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证据,犹如眼睛试图通过看到的景象,来确定眼睛的存在一样。

 

面前有一杯水,真的如此吗?如果水有不变的、独立的自性,水的体性就不应改变,当水遇低温成为冰,冰不能称为水,水遇高温成为气体,气体不能称为水;我们可以从空气中提取水,从植物中提取水,以化学反应制造水,水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无独立不变的性质,那么,确认水的名相,从而固定了水是独立存在的认知,本质就是错觉的延续;水,以及递给我水的你,以及接受水的我,不过是我们的心灵存在感,上演的一幕幕幻影记忆,犹如虚空中云雾缭绕,演化出一幕幕鲜活逼真,却本质虚幻的影像;故而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在世界分辨中,心灵寻找存在的证据,如眼睛试图通过看到的景象,来确定眼睛存在,可是,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毕竟不是眼睛,心识所分别的世界,毕竟不是心灵本来,迷失自己的心,试图通过不间断的分别,来确认自己,却被分别牵引沉迷虚妄,所以,思考存在的意识,永远无法停歇,感知存在的体验,永远无法安息。

 

所以,心灵渴望通过分别外界来确定自我的存在,却被确定的存在,所牵引带动,一刻不停地去攀缘,去分别外界幻影,这种分别攀缘,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川流不息的妄念体验,心灵疑虑试图通过不间断的分别,来确认自己存在,所以,我们对于存在的体验,永远都无法满足于现有的认知,你不相信吗?

 

犹如人吃饱喝足后,不会再想要吃东西,我们的意识思维在解决了大脑心灵中泛起的疑惑后,就应该停歇,而不是继续思考;可是众生的实际情况是,心绪思维是无法停止的,越是思考分析,心越是生起更多疑虑。为了解决心灵疑虑,意识才不间断地分析,情绪随认知激荡起伏,呈现喜怒哀乐,带动心识体验,呈现七情六欲;因为心识迷失了心灵,迷失就是焦虑,焦虑在寻找中,被寻找投入困境,业感凝固呈现身心意识,命运生死相续,我们活在心识的迷茫中,被妄想席卷迷失的觉受在活着。故而,佛说,妄想生死,颠倒众生。

 

被体验蒙蔽的心识认知,就是我们所谓的灵魂、中阴身、神识,因心灵爱欲所现滞留,若心于诸相不生爱染,心识分辨不取体验,体验消散,则分辨如幻,分辨幻灭,则心灵觉受,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觉受失去所受的体验,失去细腻体验支撑的觉,也就是心灵最初对自己的认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犹如眼睛看到世界,因看到的世界,确定眼睛的存在,当眼睛不攀缘所看的世界,见只是见,见中无有对所见的爱染,所见不带动能见,能见在所见中,清净无生,见无所见,落落圆满。

 

心识所觉受的一切,因心离觉受的取舍,而展现所觉受体验的本来,觉受体验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心识所见是虚幻不实的聚合,那么,失去体验支持的认知,也就如同一念错觉般,因错觉对境的消散,错觉也就消散于当下,分解于当下的错觉,就是当下觉醒的心灵,心解脱当下的错觉束缚,也就解脱了心识过去的体验,也就解脱了心识未来的愿望,无挂当下的落落圆满,就超越了宇宙的过去未来,十方三世时空世界,在无生遍满的当下,如无限太空中,飘浮的一粒原子;在身心深处,无挂身心,包藏身心,随顺身心,无染无杂,于思虑体验,清净不动,圆满纯澈,在六根门头放光的,就是觉性,是心灵原本的模样;在生死轮回中,纯明纯澈,无来无去,心灵却是自性的倒影,无挂超越过去未来之圆照,无染周遍十方三世的智慧,当下自在极乐的解脱中,是不动不摇的离幻,幻性无生,于幻无取,随幻无受,不可说,无所得,是不动如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