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8 10:44:06)

 

过去讲课,脑子里面大概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要跟你们说什么。到了今年,想和你们交流前,我还真不知道要讲什么了。人类的体验、思想、身体,包括心灵细腻的觉知,相对于轻柔的觉性,本质上是负担。凡夫心灵深处,很深很细腻的觉受与情绪,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折磨,我们所谓的意识,本质是情绪带动心灵觉知,所现的坚固妄想,而妄想呈现出心灵深层的焦虑与恐惧,自我体验是对于生命的践踏。

 

修行人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处在妙明安详的寂静中,这种寂静不是安静,祂脱落了心识分别,祂没有一个安静的主体;也不能用祥和来形容祂,因为寂静并没有承载祥和的觉受。祂就像是透过纱窗的新鲜空气,祂像是溪水中的琉璃,祂像是树中的清香,像是水中的盐味,祂像是空中的凉意,像是光中的纯明,祂并不与身心分离,不是独立于身心,与身心自我对立的存在;祂是无挂身心的清醒,是浑浊中的明澈,是川流妄想中,妄想挂不住的不动;没有办法用语言,用你们所经历的感知、记忆、概念去形容祂,只能举例子,让你们自己去体验祂。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痛苦的时候,痛苦在发生的时候,会让心灵很难过,无论是失恋了,家人去世了,失业了,被人欺骗了……,当痛苦返上来的时候,当痛苦抓住你的意识,带动你的情绪,当痛苦扭曲情绪觉受,让你生不如死,甚至想轻生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安住在,当下痛苦的体验中,听清楚啊,是“安住”。什么叫安住呢?是“接纳”。

 

比如说,你最亲爱的人伤害了你,欺骗了你,你内心很绝望、很震怒、很痛苦的时候,你内心要接纳他,接纳这个伤害你的人,接纳他给予你施加的伤害,接纳内心的痛苦体验,接纳感受痛苦的觉受,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当你接纳痛苦,痛苦就不再成为你的敌人;当你接纳痛苦,痛苦将不会再带动情绪;当你接纳痛苦,自我维护的恐惧将不再蔓延;你接纳所有的痛苦,痛苦就不会带动自我感知和觉受,进行因果业境的相续。

 

反过来讲,痛苦是我们内心的拒绝。你们仔细去体验我所说的,当我们面对死亡,现在就有人拿枪对着你的头,拿刀对着你的脖子,要杀掉你。你内心极度惊恐,极度焦虑,极度紧张,想要逃避,想要求饶,想要求生,心灵对自我保护的,极度渴望的当下,你若能坦然接纳自我死亡,是完全彻底地,安详地接纳,是没有丝毫怀疑、毫无疑虑地接纳,不排斥恐惧,不恐惧死亡,仅仅是纯然地接纳它,那么恐惧、焦虑、紧张的心,融化在接纳死亡、敞开的心灵的当下之时,你会发现,死亡并不真实存在。

 

我们所说的死亡,是因缘和合的体相而已,本身并没有实性,我们人类的生命,由宇宙间各种因素,因缘和合相聚而成,心灵被累世的业力塑造,灵魂被习气觉受牵引,因缘聚合投生在世界中,吸取自然万物的养分精华,随着时空推移而成长、壮大、衰败、消亡,我们的生命表现,无论是肉体、情感、意识、体验,都只有体相,并没有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体性,活着的性质和死亡的现象一样,本身是空性的。
禅定,在接纳的当下发生。

 

我们都有过幸福的时候:孩子出生,考上大学,找到男女朋友,成家立业,在社会上功成名就……,当你兴高采烈、狂喜愉悦的时候,接纳,接纳你的喜悦,喜悦就不再会成为你的喜悦,喜悦就在你接纳的当下,它与接纳它的心灵,就分离开,成为了两种东西,喜悦将不再代表心灵,因为对喜悦的接纳,而有了不被喜悦带动的清醒觉察。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我很渴,我要喝水。当我拿起水,喝到它的时候,这种感受非常地愉悦,水满足了身体的饥渴,水安抚了内心的焦灼,水让心识体验对身体的需求得到了暂缓,在喝到水时,这一瞬间的欣喜间,去接纳欣喜。听清楚了,是“接纳”欣喜,而不是被欣喜带动,否则欣喜就会固化心灵觉受成为感受。

 

在焦渴的时候,我眼睛里面只能看到水,心底愿望只渴望喝到水,在我身体喝到水的时候,水的体相满足了我心灵饥渴的觉受。在这一刻,心灵获得的欣喜和幸福,是被水带动的。心随物转,分辨就是生死,业境扰心,觉受就是轮回。当下接纳它!当心接纳这瓶水对于身体满足后的喜悦,心就可以在接纳的当下,看到喜悦的体验,当体验不再带动心灵的觉察,此刻的喜悦,仅仅是心灵深处极其细腻的觉受相续,是心识分辨对于曾经喝到水的身体满足,以及身体缺乏水的困顿体验,觉受焦虑牵引心识,而展现出喝水后身心的愉悦满足。

 

如果我从小是喝牛奶长大的,从没见过水,渴了就喝牛奶,就喝椰子汁,当口渴的时候,我肯定以认知习惯的饮料来解渴;反过来讲,如果我很焦渴,想要解渴的时候,就算是面前放着一杯水,但是因为我过去未曾见过它,对于水,我的身心并没有认知体验的记忆,这杯水我是不敢喝的,水的名相在我的体验中,并不能解决渴的需求,是因为心灵对于水能解渴的经验,从而投射出外界能够解渴的水。

 

我们所认为的自己这一生,这一辈子活的每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感受到的喜怒哀乐,都是心灵对曾经体验的回放。如果心没有感受过喜悦,今天碰到让你高兴的事情,当喜悦发生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如何去形容内心的体验。当你的觉受经验,与外界的名相结合上之后,你才会有感受体验,你的心灵才会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否则,即使体验发生了,你也不知道这种体验是什么。更深一步讲,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心识对自己心灵记忆的辨认当中,宇宙自然生命万物,命运沉浮,一切都是心识对觉受的认知。

 

心识认知从何而来?在座的可能都是当过父母的人,婴儿诞生时,是无意识的,我们看他的眼睛在动,在观察世界,其实他的心没有看,那是无意识的举动。用手抚摸他的身体,他会有反应,只是生理性的条件反射,并不是他有意识的主观回应;从新生儿刚出生,到他有自主意识的觉受感知,中间要经历几个小时的过渡期,这期间意识对于外界没有分辨能力的。你不能说,他的五官六根对外界有感知,但是意识尚未形成,没有自我意识的孩子就是死人,对吧?

 

反过来讲,意识对肉体的觉受,肉体对意识的牵引,所现自我觉知的体验,并不是生命的实相,否则无意识的新生儿,对于肉体感知的相续没有形成前,自我体验并不存在,没有自我认知的肉体,就应该是死亡的,对吗?咱们反推,意识既然对肉体感知有一个熟悉、联系、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意识尚未联系肉体六根之前,无自我意识的孩子是活体的话,那我们的意识,自我存在的觉受感知,与六根感知相续的运动,就不是先天具有的,身心、自我、感受、觉知、思维,皆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是这样吧?

 

既然身心自我,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在鲜活的个体生命中,身心内在并无有恒常不变的体性,自我是因缘幻化暂时的体现,那么,幻体幻心中,究竟是谁在活着?当四大分解,肉体消亡,意识陨灭时,究竟是谁在死去?既然活着的,自我是无自性、无实性的因缘轮转,那么,死亡也就是性空不实的现象,生——是因缘和合的幻相,死——不过是幻相连贯的相续而已,生死性空,性自涅槃,随生死而无挂生死,随因缘而无染因缘,本自清净,如如不动,是生命的实相。

 

好了,当孩子的心灵觉受,对于六根取舍产生了体验,肉体生理的功能也就束缚了心灵觉受,光线照射他的瞳孔之时,瞳孔收缩带来心灵觉受的体验,耳朵听到声音去东张西望,寻找声源的发生,但是不论婴儿的眼睛对光线的照射,产生出何种反应,不论婴儿的耳朵对声音的波动有任何反应,此刻的婴儿却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因为,婴儿的意识尚未形成,身心内并没有一个听到、看到的自我存在;我们所认为的见闻觉知,一定是建立在自我感受体验之上的分别,没有承载分别信息的自我,看、听、触、闻、尝、想,是无法成立的。

 

当婴儿心灵细腻觉受,在辨认六根摄取的信息时,心灵细腻的觉受将六根摄取的信息,分辨后储存,就在心灵觉受中形成了体验,当下一次肉体六根摄取的信息,再一次被心灵捕捉分别时,就会与储存在心灵深处,曾经的体验记忆进行对比,心灵体验凝固了觉受,被体验凝固的觉受就是感受。感受带动心灵觉受,对外界信息进行分别,婴儿心灵深处,觉受经验被感受牵引,凝固成心识分别,心灵感受被分别六根信息的觉受牵引,呈现出见闻觉知,六根功用的不同体验,六根信息固定了心识分别,心灵感受被分别凝聚,呈现出认识世界的原始意识,世界就在意识摄取肉体五根的信息中,逐步地清晰化、具体化、名相化了。

 

婴儿的心灵,熟悉了光线对瞳孔的刺激,心识对于眼根摄取信息的储存,心灵觉受到,“哦,这是亮的。”因为心识对眼根信息有了取舍,那么没有光线的时候,心识就相应地产生出对“黑暗”的体验。肉体生理本能的运动,牵引心识产生体验觉受,婴儿感觉到饿,心灵有了饿的体验,就会有摄取食物的愿望,于是用哭泣表达心灵的索求,当妈妈给婴儿喂奶,婴儿在妈妈的怀里吃奶的时候,心灵觉受到,这个人,这种状态,这种味道,这种声音,这种温度,代表着身体需求的满足,代表着可以吃饱饭,代表着安全与温暖。那么,她发出的声音,以耳根传递到心灵觉受,心识通过婴儿的耳根,摄取到的她的声波振动叫,“妈妈”。

 

通过婴儿的眼根,心灵觉受到她的影像,是何种形态的存在,她的温度,身上的味道,伴随着可以喂饱婴儿的觉受。以后,心灵觉受就将代表“妈妈”的,六根所摄取的种种信息,作为感受体验储存下来了,以后,见到了不属于“妈妈”的人和物的时候,婴儿就会知道:这不是妈妈。反过来讲,当心灵确认,肉体摄取外界的,某种条件的聚合,就代表了妈妈的存在,心灵因确认妈妈存在的特质,从而划分出不是妈妈的其他的存在。对妈妈存在的确认,是形成自我人格的原始基础,因有被认识的世界,而有了认识世界的自我,自我确认的心灵体验,带动六根对世界信息的取舍,自我的确定,确定了世界名相,心灵在我与世界无休止的取舍分别中,又一次开始了生死轮回。

 

我们人类的一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爱恨情仇,恩怨祸福,都是心灵内在取舍分别中,缘起缘灭的一幕幕幻影。我们活在心灵对分别幻影的取舍体验中。心灵在取舍什么东西呢?我们在取舍外界吗?其实,心灵在分辨,心灵曾经因分别而有的记忆与体验。

 

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自己内心妄想相续的投射。这是很严肃的问题,我们其实是聋子、瞎子、哑巴。你们能看到我吗?你们看到的仅仅是光线波动而已,你们看到的仅仅是光的明暗波动而已,明白吗?你们认为你们看到我,现在把灯关掉,你们就算睁着眼睛也看不到我;我们认为的“看到”,是诸种因缘聚合所现的幻境而已;我们所看到的,是心识觉受对眼根的功能,所摄取的信息分辨而已,但是心识觉受并不是真的看到了世界,而是心识看到了它曾经取舍眼根,体验分别储存在心灵深处的记忆。

 

心识在调取心灵记忆的体验,心识依据储存在心灵觉受深处的记忆,对当下摄取的六根信息进行对比,因为对比而有分别,因为分别而有相续,因为相续而有感受,因为感受而有被感受牵引的心识,与六根融合所现的,色声香味触法诸种感知经验;因为感知经验牵引心识,而展现出自我主观能动性,展现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见闻觉知”功能。

 

我是一切或什么都不是,正如波浪、泡沫、水泡与水没有分别,宇宙万物也是如此,寂静倒影了我,宇宙呈现我的生命;如细看一块布,你只能看到丝线;细看天地万物,你所看到的只是本觉的倒影,见倒影的见中,无取无舍的,是我的寂静;倒影中无所见的,无所住,无所分辨,是我性涅槃。见不到本觉,世界成为现实,见到本觉,世界与见世界的你就消失,世界呈现出生命的样子,宇宙因我的一瞥而显现。

 

世界、自我、生命、宇宙、生死、命运,皆是心识调取心灵记忆在比较,比较就是零和一的关系,就像计算机一样,无论计算机程序多么复杂,可以构建出无限、无尽、无际、无边广阔的世界,构建世界的基础因素只是零和一的数据。而心灵在迷失的瞬间,产生的只是对心灵的认知与觉受。当心灵认知到自己存在,对存在的觉受是空间。觉受对认知形成体验,体验带动认知,对存在感进行深入的认识,认识扭曲了存在的觉受,存在有了被错觉认识的独立,独立的存在就是当下,对当下的独立确认,分化出存在的过去与未来,被觉受认识扭曲的存在感,展现出时间,以及被认识分化出来的层层宇宙空间。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释迦牟尼佛
心灵蕴含的觉性,被时间空间的认识错觉所蒙蔽后,在时间空间当中展现出来的,对于不同时空的具体认知和体验,就是灵魂的原始,是三界宇宙中,众生最原始的灵觉。灵觉依认识时空的错觉,深入细腻地对心灵存在进行全面的、系统细化、具体化的认识与感受,感受与认识聚合成妄想,妄想呈现细腻的业力,蒙蔽灵觉,展现出灵觉所认识感受到的,充满虚空的沙尘般光明世界,因此,在地球上古老的宗教中,记录着神灵创造了宇宙,宇宙诞生,是由宇宙高层的神灵的意志所完成,是神灵的愿望呈现出世界,就是这个原理。

 

其实,世界源于众生之无明,创造世界的并不是神灵,而是我们自心的妄想习气,迷失的心灵被妄想习气带动,众生同业相吸,犹如细腻的磁铁微尘相互吸引,共业聚合所现,此刻你我身心妄想,以及业障世界,我们由自己的心灵所创造,唯有回归心灵,离幻即觉,见证心灵本来的面目,才能够从生死梦境的洪流中解脱!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