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10:01
若你的注意力,全然关注于自己时,一切福德都会消失,你的身语意都是痛苦的轮回;当注意力关注于心灵自身时,心灵安详的呼吸中,自由伴随清醒,自我的体验将在心灵上剥落,安详纯明的寂静中,寂静融入纯光,温暖和煦是法界诸佛的荣光。

 

当注意力融化在,那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却落落清醒的觉照中,如如不动是极乐圆满,当所有的体验,都成为了痛苦,痛苦从心灵觉受中脱落,觉受熄灭在妙觉轻安的瞬间,你会确定,这不可说的当下,就是圆满了过去与未来,是微尘与苍穹的起始与终点。

 

当心灵,在所见到的任何感受境界中,在彻底安详柔软的放弃中舒缓,极尽细腻的心识分辨,从明晰清醒中脱落,实无可得,本不可得,原本无得,空中无色,你将确信,这未曾来去、从未生灭的当下,是生死中未曾改变的大乐,是轮回中常乐我净的涅槃;彻底的离舍,熄灭了获得的恐惧,那离于头脑,不可言说,离于感受,无所获得之圆满,是从未离去,未曾改变,随缘不动的幸福。

 

2016年12月1日 10:03
觉悟并非获得,解脱就是圆满,佛不是神灵,而是心灵原本无挂的大乐。

 

2016年12月1日 10:18
在真实的爱之中,生命将焕发光彩。

 

2016年12月1日 12:39
遗忘了头脑的记忆,心灵不被记忆推动,觉受的波澜停息,觉性犹如云层中绽放的阳光,轻柔安详,心灵从累世记忆的疲惫中复苏,纯澈的觉性阳光,照破六根六尘云层,明晰无染之纯明,将洞照你宿世的因缘,生生世世历历在目。

 

2016年12月2日 09:30
当你不再试图控制命运时,就不会被因果控制了你的心;当你不再试图控制大脑意识时,就不会被意识欺骗了心灵的纯醒;当你不再试图控制身体的四大时,在行住坐卧间,自然放松的轻柔,你将体验到生命原本大乐的完整;当你不再试图在禅修中获得境界时,纯然接纳就是彻底的放弃,你将在清醒的心中,远离清醒,在安详的喜悦中,熄灭喜悦,在生命圆满的完整中,解脱体验的局限,呈现明晰大乐的永恒。

 

2016年12月6日 08:24
法师问:觉照、觉察、觉知、觉受在体验上是什么关系?又怎样运作?

 

答:唐朝,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僧人眼见幡动,见幡动者,为意识;另一僧人因幡动,而推理有风动,言风动者,为思虑。

 

意识与思虑,互为因果,意识在前,思虑在后,思虑储存意识分别,概念相续形成记忆,记忆带动意识,对六根尘境组合,分别取舍而成世界,故而,无论是说风动,还是幡动,都是意识分别,牵引头脑记忆所现的名相,因意识并无自体,故名相本无实性,如沙漠阳焰,如水中倒影,皆幻有而非实有,故言风动、幡动者,皆属梦中说梦,执幻为实。

 

僧人眼见幡动,意识分别继而说幡动,说幡动者必有见幡动人,见者为谁?非意识,而是意识深处的清醒,因为有清醒,而树立意识分别诸相之明确,若失去意识深处的清醒,则意识必为所分别诸相所转,那么,意识到风动,风动就成了意识,成为固定风动概念的意识,绝无可能转化为,分别到幡动景象的意识,你能同时意识到风动、幡动,就证明你的意识,并非幡动,也非风动,幡动风动都是你意识所现的分别结果。

 

佛法修行有“粗、细、精、微、妙、觉、寂”几重境界,对应心灵“色、受、想、行、识、觉、自性”诸层差别,诸法唯心所现,依心灵觉醒程度,现本性圆满如意,方便而假说如来“法、报、化”三身庄严,法法不离心,是名说法;心法不可得,是名究竟义。

 

意识——与所分别诸相是一体的,而意识深处,随意识所现,却不被意识改变,见概念诸相,却不被概念沾染的清醒,却不会被意识概念,蒙蔽了祂无挂意识,无染诸相的清醒。

 

清醒并非源于意识,清醒是心灵的觉知,在肉体中展现的纯澈身光;意识若失去心灵愿望的推动,则意识就失去了对六根、外界分别的动力,虽然意识分别的能力健全,可是意识并不会主动去分析世界,比如,一个人遭遇重大事件的打击后,心灰意冷,对人生世界彻底绝望的时候,他的意识依旧健全,可是意识本身,拒绝对外界产生任何的分别,这是心灵的愿望左右了意识的能力。

 

再比如,一个人在绝望的困境中,忽然获得了解救,巨大的喜悦,重生的希望冲散了他其余的想法,或许他的肢体支离破碎,或许他依旧危机重重,可是心灵深处的巨大希望伴随喜悦,操控他的意识,遗忘了客观环境,心灵只看到获救的希望,难道困缚他的险境不存在吗?难道他的意识丧失了分别的能力吗?都不是,而是,意识分别的根源在于心灵觉受,是心灵觉受的体验,在推动意识,因心灵所渴望的方向,对外界环境进行分别取舍。

 

既然意识仅仅是心灵达成愿望的工具,放下意识这个工具后,我们将可以看到,推动意识工具的力量,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体验,心灵觉受对六根的体验,形成了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感受,其中,心灵对意根的体验,呈现出意识分别,形成概念记忆,当心灵不再体验意根,则意识就不会去分别内外境界。

 

意识取舍外界,分别形成概念,概念牵引意识形成思维,思维裹挟意识,对外界名相分别的确立,形成世界与虚空的认知,以及认知世界的自我,此为“色阴”。唯色与空,为色边际。

 

心灵体验,是意识分别的源动力;构成体验的,是心灵细腻觉受,觉受攀缘肉体六根形成对世界的取舍感受,感受牵引觉受,在心灵觉知中形成了冷热、触离等分别感受,此为“受阴”。唯触及离,为受边际。

 

体验若舒缓轻柔,放松清淡的心,对意识思维的放舍,舒缓的心灵中,感受自然柔软清淡,纯净净化了体验,清澈的心灵中,觉知从体验感受中澄清,觉知自然明晰,明晰清醒的“觉知”,对思维念头,意识取舍,觉受情绪的静观,就是“觉察”。

 

体验感受犹如海浪,海浪升起于海水,海水是心灵感受深处,构成体验的细腻觉受,觉受对于所觉受对境的取舍,形成了心灵对存在的形态认知,认知固化了觉受,固化的觉受折射认知,认知分别觉受形成“想”,譬如,你想起酸杏,记忆概念牵引觉受体验,形成感受境界,你会不自觉地流口水,觉受牵引认知形成体验记忆,此为“想阴”。唯记与忘,为想边际。

 

若心灵节制欲望,不被欲望体验裹挟的心灵觉知,逐渐清醒纯净,清醒心纯光灿烂,觉知脱落善恶对错之体验,就是“觉观”;清净心赤裸完整,脱落情绪欲望之我执,宁静纯净的心灵,舒缓明澈,不随身心欲望摇摆,透明通透的心灵,能“观照”身心烦恼,观察自我意识,却不随自我意识、身心体验迁流,心与世界同体,光明清澈无边无际,此为“行阴”。唯生与灭,为行边际。

 

觉受犹如构成海水的水分子,是心灵对存在的分辨,心灵对存在的认知,呈现觉知,觉知是空间的缘起;心灵对存在认知的感受,就是觉受,觉受是存在感的延续,存在感即空间,空间波动形成了时间,时空是心识觉知所呈现错觉,错觉相续形成了世界众生,故而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心灵纯澈光明的觉受中,是心灵觉知,因分别存在,而由存在感构建的幻觉体验,当觉受清净后,心灵觉受中的纯澈光明,脱落了所觉受的色声香味触法诸种内境,当体验感受境界融化,觉受不再被体验蒙蔽,觉受深处细腻的心灵认知,也就从体验觉受中解脱,体验分解熄灭了,心灵极深处的觉知,也就失去了取舍的对境,犹如看到烟花的眼睛,当烟花熄灭于虚空,被烟花所迷惑的眼睛,也就觉醒了原来的清澈纯明。此乃为“识阴”,唯湛入与合湛,归识边际。

 

觉受体验波动,是心识对存在的分别相续,犹如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海浪平息后,大海就展现出来完整的原貌,识阴并无本体的存在,仅仅是觉性一念困顿,一念错觉,执幻为实,执即分别,实则存在,分别心蒙蔽觉性,错觉分别而有生,依行阴光明川流不息,呈现识阴广袤虚空不动,依生而有灭,宇宙万物生灭,相续轮回而固化了最初蒙蔽觉性的那一念,那一念就是识阴存在感,心识对存在的认知,当心识对所认知的存在体验熄灭,失去体验支撑的觉受融化后,觉受分解,则连带确立觉受的觉知,也一起分化瓦解,觉受融解则觉知熄灭,错觉熄灭则觉性本明。

 

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犹如白云熄灭于虚空,虚空湛然无挂,无生无灭,无挂无碍,虚空无体性,无需白云去描述;犹如湖水倒映虚空,虚空原本无相,湖水蒸发消融,虚空本不可得,本无湖水倒映解释的虚空。

 

觉性无生,故而无灭,无生无灭,则无挂无碍,如水中阳光,水流湍急光明不动;如云中虚空,云起云涌,而虚空无生,如光中之明,纯明无杂,熄灭身心疑惑,疑惑尽灭是名觉;觉性无挂,随生灭妄想,而熄灭生灭分别,无来无去是名空;空性无得,随顺因缘相续,而无所生,于如幻身心中,无取无舍,离幻即觉;故觉性即法界,法界本心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生灭幻灭觉心不动,因缘诸法性空无得。

 

心性本来明晰三世,觉性原本普照十方,心随诸幻非幻不动,心随诸法无取无舍,无生无灭本来圆满,无垢无净原本庄严,身心妄想性自空灵,明晰心无染觉知分别,湛然心无挂体验觉受,念起念灭如雁过寒潭,影过不留觉性明澈,是为“觉照”。

 

觉心即妄心,妄心不离觉,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当下即“圆觉”;寂灭不可说,如来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心无挂是圆满,念念清净是如来;故禅宗祖师,终日吃饭未曾吃一粒米,终日走路未曾沾一粒尘,故而佛说:如来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一字,故而佛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不可说,当下清净十方,无所得,遍满微尘宇宙,随顺圆满,了了清净者,为“寂照”。

 

你看到一朵花,很喜欢也很开心,在情绪的体验中,你意识到,花是你看到的,因为你的看到,才有这朵花,意识到花,就是看到花的自己,这是“反观”。

 

你看到一朵花,你很喜欢这朵花,心灵涌现欣喜欢乐,忽然间你发觉,花朵下面藏着一条毒蛇,瞬间你的身体僵硬,冷汗直流,心灵对于花朵的欣喜感受荡然无存,对于花的体验,立马心生厌恶,欢喜与厌恶的体验,就是你的心灵“觉受”。

 

当你冷静下来,仔细观察这条毒蛇,却发现只是一条攀援在树上的藤蔓,你的心灵马上放松了;放松的心灵中,你自省,为何我的心态体验,在这几秒钟内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反省自心,观察心灵体验境界中,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觉受体验深处,有一个不被体验所改变,却能取舍体验的,心灵对觉受的认知,对心灵体验的观察,就是“觉察”。

 

这个在心灵深处,潜藏于意识深处,潜藏于体验之下的清醒认知,就是心灵“觉知”。

 

你在静默中,反观本心,清醒的心灵觉知,脱落了意识分别,以及情感取舍,心灵清醒纯净的觉知,从欲望体验中解脱出来,犹如太阳从浓雾云层中绽放光明,越来越强烈的光芒,照破云雾,心灵清醒中,无挂六根尘色,你的心灵纯澈,将会从色受想行识的诸种幻觉中觉醒,你的心灵清醒,将熄灭色声香味触法等妄念的川流,心无挂六根尘境,就是“觉观”。

 

心熄灭妄想,妄想熄灭则心空,心空则身心如木桶般脱落,身心脱落则诸法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宇宙世界,如镜面翻转,瞬间,你会觉醒那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亘古不变的觉明空一体的圆满法界,犹如玻璃瓶子被打碎,内外虚空本来就是一体,虚空原本无生,无生故而无挂,无挂故而性空,性空故而圆明,圆明即是周遍,周遍则无来无去,无来无去是为不动,不动是随顺,幻灭觉圆满,明晰离幻是为“觉照”。

 

明晰圆觉十方,普照周遍的空性,熄灭了普照的智慧,觉明空不可得,法界熄灭于无所得,佛性本无可得,言语道断,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当下寂灭,是如来实地;朗朗寂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一法而生万法,无染一尘而藏宇宙,是为“寂照圆觉”。

 

2016年12月12日 21:21
犹如两根铁轨永远不会交错,让我们的心灵,时刻与现实世界保持一种平行的状态,虽然身处现实的生活,心灵犹如清净的镜面映照世界,保持内心独立的清醒,不要去相信你自己的思想念头,不要被你的感受情绪带着走,不要去追逐心灵觉受的愿望,如此这般,心灵将体验安详的完整,安住于当下清澈的自由之中,那不可言喻、不可思议的明晰,就是解脱道。

 

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纵观我们亲历的一生,你会发现,除了对佛法真理的渴望,对心灵解脱的践行,对他人无偿的付出以外,其余的任何念头基本上都不属于你,因为思维念头是自动相续,并不受你自己的意愿控制,所以从根本上说,念头与体验并非是你,而真正属于你的无需你去控制,脱离自我意愿的控制后,生命中清醒的完整,独立的自由,明晰的喜悦,离惑之大乐,那是在刹那间、亘古未变的你自己。

 

2016年12月15日 15:56
宁静柔软,水澄月现。

 

2016年12月19日 08:14
问:我有很严重的焦虑症,恳请老师救救我。

 

答:你内心肯定有舍不得的眷恋,对于心灵眷恋的维护,是你焦虑情绪的根源;或许你眷恋的是亲情,当亲情无法满足你的渴望,心灵就会焦虑;或许你眷恋的是子女,当孩子的安全有潜在威胁,就会感受巨大的焦虑;或许你眷恋的是身体,当身体不再健康,心灵不免会担忧焦虑;或许你眷恋的是平安,当生活窘迫出现了不确定性,心灵就会焦虑恐惧;或许你眷恋的是名誉地位,当危及你地位、损伤你名誉的因缘出现,出于自保你将会焦虑烦恼。

 

总之,人们永远都在心灵谎言的期许中,体验着恐惧带来的失望与焦虑。

 

其实,你的意识就是焦虑的产物,只是你自己已经无力去分辨,可是,当高僧入甚深禅定时,大脑意识将完全处于停止状态,停止思维意识的大脑,并不意味着此人的死亡,这就证明意识本身,并不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其实,你的感受就是焦虑的体现,只是你已经习惯了焦虑的煎熬,心无法在感受中,分离能感受的觉知与体验;可是,当婴儿刚出生时,心灵觉知尚未对肉体形成体验,觉知未曾形成感受之前,婴儿能觉知外界的心识觉性,就是完整的,并不是感受与体验创造了觉知,而是觉知被细腻的觉受牵引,习气形成了体验,体验固化习气,习气推动体验形成了感受,觉知本可以脱离感受而存在,这就证明,感受并不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

 

既然意识与感受,都不是原本的你自己,那么在这个肉体中,你所维护的,是谁的眷恋?

 

是这个肉体吗?这个肉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每分每秒细胞都处于新陈代谢中,刹那生灭中,哪一个细胞是你?

 

事实证明,肉体是因缘和合所生,随因缘相续而灭,一个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因缘和合,如梦如幻的肉体,如何能承载你的眷恋?就好像,水中的倒影,空中的云彩,如何能将它们留住,成为寄托你眷恋的依据?!

 

肉身避免不了最终的死亡,情感体验会随条件变化,意识思维会随时转化,我们用来寄托眷恋的身心灵,以及眷恋者本身,本质都是一场空幻,你如果直面对生命的真实,你所眷恋贪婪的,仅仅是一场梦境,你能接受这个梦境的结果,心灵将会从执着中解脱,人性解脱的瞬间,就是自性如来的觉醒。

 

当所有的眷恋融化的同时,你的焦虑也将同时脱落,你会明白,“意识”,原来是可以不用思考的,“思维”,原来是可以如帽子般摘掉的;“情绪”,原来可以像云彩一样消散,“觉受”,原来可以如同衣服般脱落,可是当我们的身心灵,都如梦境般消散时,我们真正的自己究竟在何处?

 

认真听!在身心意识中,觉察身心如幻的清醒,于自我感受深处,体证身心如梦的明了,是你先天的明晰觉性,明性中原本无有自我与世界,明晰错觉,觉性立知即是生死六道的源头,当意识融入心灵觉受,觉受熄灭在心灵觉知,觉知失去了觉受的波动对境,牵引觉知的所觉熄灭,觉知本身即错觉。

 

错觉熄灭,觉性原来无生,无生即无来去,明晰普照,觉性本来无挂因缘,因缘性幻,离幻即觉,觉性无染错觉,错觉本空,纯澈妙明不动,无来无去,十方当下圆明。

 

那真实的,只是虚幻本来的性质,虚幻熄灭,不可言说就是真实,而真实,是无法以相对的概念去描述,故而言语道断,实相是无路之国。

 

在因缘变化中,不随变化的清澈,刹那即是永恒,当心识因缘熄灭于心灵觉醒,如同云彩熄灭于虚空,那不变的清澈也就消失了。
心灵失去了承载觉知的清醒,清醒随觉知的熄灭而瓦解,心灵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无所得,无所有,无所住。

 

那无所依靠的自由,却是充满十方的极乐,那无法被抓取的恐惧,即是当下不动的庄严。

 

就好像,一部时间漫长的电影,你心灵入戏太深难以自拔,我在电影中劝说你,你的人生只是一场电影,当这一场电影完结后,新的影片就会播放,你要为下一部电影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好准备,因为编排电影剧本的编剧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是你自编自导自演了你的生生世世,是你自作自受自担你的生生死死,唯一能拯救你的上帝是你自己,如果你,在当下的这一幕场景中反思,不再执迷于前世今生因缘注定的命运,从凡夫世俗的无明心中醒来,你就可以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你将成为生死的主人,不被梦境所转心者,称为觉悟者。

 

你还在焦虑吗?你心灵贪爱,或者恐惧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你眷恋或者逃避的所有都是一场空,何不接受人生如梦、世界如幻的现实?内心放弃了恐惧与希望的挣扎,无所求心自然满足,安心活在当下,在当下的梦境中,去选择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真诚、宽容、奉献的人生;你所经历的所有体验,都是你自己曾经的因缘,你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自己造就的未来,既然梦境中一切结果最终并无可得,那么,我们为何要害怕在梦境中失去?既然不害怕失去,我们为何不让自己的心,选择正面、积极、阳光、开朗、健康的体验,选择爱与付出伴随我们的一生?既然我们自己可以改造梦境,做梦境的主人,为何要让梦境主宰我们的心,成为梦境的奴隶?被宿世的习气妄想所鞭打奴役?!

 

觉醒吧,今生,我们只有这一件事情要完成。

 

2016年12月20日 19:00
问:既然人生是一场梦境,我们顺其自然,过着消极的生活就好了,为何还要去选择积极阳光的心态?

 

答:因为梦境不是归属,在梦境中醒来才是目的!你我今生醒不来的梦,是你下一世轮回梦境的基础,无止尽的轮回中,我们的灵魂陷入心灵的沉梦中,神识随业飘流孤苦无依;无力掌握自己生命的人,则必定被因果业缘所掌握,而被贪婪恐惧所掌握的心,所塑造的绝大部分都是噩梦,我们只能在无尽的噩梦中,生死挣扎,苦苦哀求痛苦的结束,而痛苦却是心灵无明所开创的梦幻,梦幻不醒来,噩梦则永无终止。

 

如何醒来?依止佛义,究竟法义可以破无明,无明破,则生死宇宙只是一念空幻,离幻即觉;虔诚信仰,极致纯净可以破我执,我执熄灭,则被因果抓住的生死核心融解,犹如云彩抓不住虚空一样,心灵自湛然裸露的明澈中苏醒,身心自我与世界,只是梦境中遗失的错觉。

 

至善之人心离自我,无我之善,平等是慈悲;至真之人心离妄念,无惑之心,觉照名无畏;至纯之人清净离欲,身心无挂,佛性湛然圆满。

 

故而,佛法是出离生死的道路,而积极阳光的心态,是哺育灵魂、供养我们出离六道轮回的资粮养分。

 

2016年12月23日 03:40
救人者,可称为神,在圣洁的灵魂面前,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

 

2016年12月23日 06:35
自性从未移动,世界在自性之中移动。

 

2016年12月23日 12:05
问:请解释一下八识。

 

答:你家门前有座绚丽的花坛,每天清晨你都要去给花浇水,看到晨曦的阳光,在花朵上的露珠中跳跃,闻到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脾,听到小鸟在枝头鸣叫,手指划过树叶,感受大自然的生命绽放,站在花丛中,悠然自得品着香茗,口中异香扑鼻,此种境界是你一天之中,最惬意的时光。

 

花坛的繁华名相,与体味花坛的内在境界,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相续交织,意识分别,形成概念,聚合心灵觉受体验,在心灵觉知的广袤中,牵引心识塑造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体验,六根、六识、六尘融合交织形成一幕幕境界,境界形成记忆种子,藏在心识觉受中,觉受反过来攀缘六根、六尘、六识,在觉知虚构的世界中,重复上演着一幕幕,心识记忆塑造的内外世界。

 

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类似于工具,类似于筷子可以夹菜,筷子却无法品尝滋味;类似于望远镜可以看远方,望远镜无法分别景象;我们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探索、接触、感受、分别、取舍世界,呈现出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思维、记忆概念、意识感受,可是,眼睛,只能看,却并非“看到”;耳朵只能听,却并非“听到”;意识只能分别,却并非“懂得”;鼻子只能闻,却并非“闻到”;舌头只能尝,却并非“品味”;肉体只能触及,却并非“体验”。

 

能“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意识到、体验到”世界的,是我们的心灵觉受,对六根取舍,所呈现出来的六识;六识的根源在于心灵觉受,心灵所表现出来,对某一种觉受体验的执着,就是我们的愿望,愿望的沉淀形成经验,经验对愿望的期许,形成牵引的力量,经验左右愿望,愿望塑造经验,成为情绪感受,被感受裹挟的心灵愿望,就是自我体验,也就是第七识“我执识”,又称为“末那识”。

 

自我的核心,是心灵感受所沉淀的体验,体验深处是觉受,觉受对某种体验的渴望,就是愿望,失去心灵愿望,我们的肉体身心、六根六识则无法相续,前六根虽然功能健全,却起不到形成境界的作用;比如说,你早晨起床后,去花坛中赏花品茶,那是因为你心里愿意,因为你内心愿望推动,才体现出来你对花坛产生了意识分别、思维逻辑、情感觉受,以及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的体验感受。

 

如果你刚起床,就接到电话,听到消息你的公司破产了,负债累累,你的心思全在自己的生意上面,心灵失去了攀缘花坛的愿望,那么,即使花坛就在你家门口,即使花坛中依旧繁花似锦,你绝对不会多看花坛一眼,甚至于你匆匆忙忙出门时,眼睛看到了花坛,可是内心深处却视而不见,你眼耳鼻舌身意“见闻觉知”的功能全都健全,心灵却不因看到花坛,而升起丝毫与花坛有关的任何境界体验。

 

也就是说,构成外部世界的因素,并非不存在,但是决定内心境界体验的,绝对不由外界的物质因素所决定,而是心灵愿望的驱使,驱动六根、六识的功用,形成的感知朝向,决定了心灵对于外界环境所形成的境界认识。

 

心灵愿望,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觉受愿望一旦与肉体前六识形成交融,愿望取舍了六根色尘,境界凝固了觉受体验,愿望就会形成“欲望”,所以,人类所认为的自我,就是心灵觉受被欲望牵引的相续衍生,欲望相续不断,觉受持续取舍,就形成了自我的持续延伸,六根与心灵觉受相续交织,形成了种种内在境界体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六入“愿望体验取舍”构成了十八界,这些境界统称为“三界六道”,自我觉受的维护,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被六根妄想牵引,陷入六尘境界的沉沦,就呈现出来我们人类的生生世世、生死轮回。

 

故而,修行者清净六根体验,除灭身心欲望,分解心灵对自我体验的维护,可以出离生死;因为染着生死轮回的,是我们的心灵觉受,而觉受体验的深处,是觉知,觉知对所知的幻影形成妄想攀缘,取舍妄想有爱染牵挂,爱染形成受,牵挂形成愿,愿望推动觉受形成了自我,自我生于心灵幻影,在心灵觉知中,上演一幕幕自作自受的梦境,被幻影牵引的自我感受,就是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核心。

 

故而说,自我是生死的核心、轮回的基础、成佛的通道。

 

觉受脱离了六根色境,则欲望熄灭,欲望熄灭则愿望减缓,愿望减缓、融化、分解、熄灭时,觉知就会从心灵感知中苏醒,犹如日出云层,犹如海面升起太阳,灿烂明澈的阳光,照破觉受体验的习气感受,感受熄灭则阳光普照虚空,朗然清净,纯澈无碍,觉知湛然裸露,明澈纯然不被觉受蒙蔽沾染,是名脱生死、出离三界六道分段生死。

 

觉知,熄灭了觉受习气的波动,觉受熄灭了,则觉知无所依靠,犹如奔向海市蜃楼的人,当海市蜃楼消散在旷野时,抓取幻觉的人就会警醒自己,刚才对海市蜃楼的认知,其实是错觉;觉受融化的过程中,觉知呈现,觉受完全融化后,觉知就一同熄灭,与觉知相对的觉受,成为了海市蜃楼,执迷觉受所现的觉知,就成为了错觉。

 

觉知,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三界六道一切世界,微尘宇宙所有众生,皆由阿赖耶识所变化而生。

 

觉知融化,则觉知深处的存在感、无明业感融化,存在感是心灵的本体,是众生无明业惑所现错觉,犹如人昏沉打盹,一瞬间的沉迷,所现梦境的现实存在。

 

存在感的表现是觉知,觉知又称为“阿赖耶识”,分别识熄灭,则存在感分解,瞬间,三界六道宇宙世界,犹如玻璃粉碎,由镜面倒映的世界,随着镜面粉碎而世界粉碎,觉性犹如打碎了的玻璃瓶,瓶子中的虚空,与外界虚空,湛然圆满本为一体,存在感粉碎,三界六道熄灭,就彻底解脱了生死轮回。

 

觉性宛如阳光之中的明性,明性原本无挂光明,即使光明熄灭,明性在黑暗中,依旧纯澈遍满,无挂无生;当明晰觉性,被觉性绽放的法性光明掩盖,觉性辨认光明的瞬间,就是错觉形成存在感的瞬间。

 

阿赖耶识是觉性困顿,当明晰觉性,空明分解了错觉困顿,我们众生所认识到的,世界宇宙、过去未来、生死轮回、无限众生,皆如梦境消散,历代祖师觉悟后,对此状态的描述高度统一,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宛如梦境苏醒,自己与众生的生生世世、生生死死,瞬间洞照,十方三世,普照圆满。

 

存在感是觉性的困顿,觉性就是阿赖耶,又称为“如来藏”,依觉性普照,而假说有如来圆满,其实觉性本无可得,诸法性空,诸心无得,当下清净,是名如来,如来不可说,无所得,随顺周遍,当下不动是名如来。

 

如来是假名,假名性空,不动是庄严;因不可说,无所得,故无所阻碍,无有居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心无挂,是妙明普照;觉性是如来的倒影,依倒影而假说有如来,故而觉性蕴含着妙明十方的大圆满,觉性熄灭了,一切文字语言不可触及的当下,所有情感体验无法体验的熄灭,身心自我无法觉知的寂静,却在觉知感受,自我身心中,如如不动,清净圆满,轮回本来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名如来。

 

2016年12月24日 10:22
问:不是每天念经就可以解决烦恼的,也不是每天拼命念佛就可以解决烦恼的,也不是每天坐在那里看经典就可以解决烦恼的。悟,要善知识的指引,我们看经典有时候会扭曲,不懂得它是什么意思,就算能懂的也是见闻觉知,不能超越,没办法的。所以佛法无人解,虽慧不能了,佛法没有人解说,再有世智聪明,也没有办法的。都是用分别心在看那本经典,就是整天坐着看十二个小时,也没有办法开悟,要听经,要闻法,要有善知识的指引。

 

答:何为善知识?觉悟自性者,心离善恶分别,清净无染是为善!

 

何为知?心离思维意识,身心如幻,离幻即觉,觉心无生,明晰随顺,照六根无挂,觉光破六根欲尘,当下不迷者,是名知!而非意识分别、思维知识通晓的知,世间思维巧智,只能妄添无明烦恼,不名为知!

 

何为识?心随六根,觉染尘垢,攀缘心扰乱觉性,觉生所觉,是为识!你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即是识心分别,所现六根尘境,识即为幻,心随识转,是名生死,心能转识,名出生死!

 

善知识,不是觉者不可以承担!达摩言,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请问仁者,你见性否?若你见性,必定知道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就是佛性,只因烦恼无自性,本来空,性空无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你为何要去外面解决烦恼?何曾有实有的烦恼需要你去解决?离心说法,法法有自性,有自性必定有生死,你所说的解决烦恼,视烦恼为实有,即使解决了烦恼,一定有一个解脱烦恼的你自己,仁者啊,这个解决烦恼的你自己,恰恰是烦恼升起的根源!

 

烦恼无需你去解决,更不需要你去排斥,你只需要,在烦恼升起之时,安住在心灵本来的柔软中,无求无惧之心,清醒看到烦恼,觉察烦恼的体性,烦恼就会熄灭在觉察的明晰之中,烦恼本来性空,觉察者亦是虚幻,烦恼与解决烦恼的你,本来皆是心识分别,妄心轮回而已,妄心熄灭,离幻即觉,无所得即觉者!

 

人若不识本心,读经无用,若见得自性妙觉,一切烦恼、妄心,皆是如来随顺方便!如此之人,可称得上是“善知识”,若人不识得自心本性,言说佛经,就是以凡夫心度如来义,就是以生灭法坏不动义,望仁者慎之,慎之!

 

2016年12月24日 12:10
问:何为三摩地定境?如何入三摩地?

 

答:觉身心如幻,幻心中无取无证,即心离心,无染是三摩地;观诸法如梦,梦境中安住清醒,不拒不离,即相离相,无挂是三摩地。

 

如何入?觉察即可!专注心中无挂生灭惑,觉察深处并无能觉者,幻灭觉空,不可说是周遍;离幻即觉,清醒中并无能得者,生灭心中明性原无生,因缘相续中寂静是庄严。

 

万法唯一心,法虚心幻,心法本是假说,诸心无得,法法原来清净,法法性空,诸心本自如来,生灭寂灭,当下,即圆满三摩地。

 

2016年12月24日 12:22
入三摩地的体验,心念如同河流,流入寂静清澈大海,河流之体亦即消失。

 

2016年12月27日 01:38
刹那是永恒寂静,永恒是刹那遗失。
佛,是当下不可得之圆满。

 

2016年12月27日 11:01
你所眷恋的,剥夺了生命的自由;你所维护的,是胁迫心灵的恐惧。

 

生老病死犹如无形的渔网,当因果轮回挂住你的鱼鳞,想要在痛苦中逃离时,心已沉沦昏沉中无能为力,你我的生生世世,如同挂在渔网上的躯壳,身不由己无能为力。

 

趁着我们还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身心,趁着心灵有选择愿望的时刻,让愿望去选择生命前进的方向。

 

当灵魂朝向那心灵深处,对真理极度的虔诚,将那剥夺自由的眷恋,从生命中瓦解,眷恋熄灭,安宁寂静,是未曾生死的自由。

 

当清醒的专注,直面胁迫生命的自我,以对佛法极致的渴望,融化心灵保护自我的恐惧,恐惧在接纳中柔软,自我在真实的抉择中分解,痛苦熄灭在放弃的清醒中,身心深处的释然,呈现裸然纯澈的心。

 

心无所得,即是不可得之圆满妙明,心无所住,言语道断是无来无去的庄严。

 

2016年12月28日 22:17
问:《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可佛又说:常,乐,我,净,何解?

 

答:生灭本来无生,为常;烦恼即菩提,名乐;身心如幻,非幻不动,名我;轮回本自涅槃,是净。

 

2016年12月30日 07:44
无所得,有所灭,并非有“无所得”可持;所得皆幻,幻者性空,无生即无所得,无所得亦熄灭,不可说之当下,无挂即圆满,随生灭而离来去,烦恼即觉醒。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