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对外的觉观功夫很好,六根就像一个探照灯,对她身边每个人吃的、穿的、用的,她都关照得到,对她周边人的关爱,那真是关怀备至,爱护有加,算得上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无我利他”。
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有做不完的事,她的心停不下来的,一个愿望接着一个愿望,她的手也停不下来的,做了一桩事又一桩事。
付出归付出,关照归关照,但时常也会夹杂着一些怨气、怨恨,怨老公、怨媳妇,怨他们太依赖于她了,怎么会是这样呢?她带着这个疑问来探索这颗心。通过探心——深观之后,发现自己内心是极度渴望做一个好人,极度渴望能获得好名声,而形成的一种惯性,但内心并不是完全纯洁的,所以才会既爱又恨的。
每当我们分享“出离心”的时候,她内心是极度的恐惧,因为要维护她这个虚名,她就要这样付出,不这样做,就害怕失去这个名,因害怕失去这个名,所以她内心一直纠缠着一个疑问:“到底做得,还是做不得?”
我跟姐姐分享:“做”只是你的心愿透过你的意识,结合你的身体表达出来的行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感受,每一个体验,每一个意识,每一个记忆,这一切都是心灵的愿望达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的见闻嗅尝觉知,见到,听到,闻到,尝到,触觉到,想到,这一切都是愿望的达成。是你想见、你愿意见,才能见到;是你想听、你愿意听,才能听到……
这个愿望就是灵魂,但这个灵魂不是那个感知的清澈了,他已经附着上了肉体上的感受、体验记忆了,他已经附着上了细腻的情感记忆了,细腻的欲望记忆了,细腻的思虑记忆了。
灵魂本是清澈的感知,是感知的清澈,但跟肉体结合之后,灵魂就附上了肉体上的感受,体验的记忆,每一生每一世的这些体验记忆都储存在灵魂感知之上,就形成了思量心。这个思量心是灵魂和人格的和合体,把思量心里面人格的这部分的记忆——就是细腻的情感体验记忆;有体验就一定有需求,有需求就一定有渴望,就有细腻的欲望记忆;有渴望就会有对所渴望的东西失去的恐惧,有恐惧就会不停地思虑,就是细腻的思虑记忆,就形成了这个思量心,这就是这个自我人格部分。也就是说,清除灵魂思量、思虑的部分,去除我执识,就会呈现灵魂感知的清澈。
“那个清澈的、清醒的,见到你自己这一生所发生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刹那的记忆和感受的,那个‘见到’,那个清醒的、清澈的,独立而完整的那种自由的感知力,就会被自己今生所感知的,感知当中自己念念不忘的,形成了感知的印象的记忆所埋葬。就好像是玻璃上开始形成雾气一样,玻璃就不再透明了。一旦玻璃上的雾气,形成了厚厚的霜,玻璃的这个清澈、自由的这种感知,就会被霜所取代,那个霜就是人的业身,就变成了人的鬼魂身。”(爱的温暖《律法(叁)》2024-06-25)
所以修行不是落在“做”上,而是落在“观”上,观心,但我想把这个“观”改一下,改为“见”,见——心。这个“见”有清醒之意,有觉察之意,有清澈之意,实际上是见与心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两个我,是一个我看着另一个我,一个能见的我,一个人格的我,这两个我同时并行,这个见的这个我,就能看到这个人格的我,有两个我,就必定有一个是假的,这个见就会与这个心灵认知和意识这个自我相脱离、相隔绝,脱离了这个人格自我,这个见就会处在那种清澈完整,纯净纯美柔和的状态。
这个能见的觉察者,他属于神的特质,如果把我执识当真了,如果把人格当真了,那就会把跟神交流的这扇门关闭了,那就永远只能在黑暗当中做鬼了,神和鬼,你会选择做哪个呢?
姐姐听了我的分享,非常地感动,“我终于知道怎么用功了!”她欣喜地感叹到:选择神,还是选择鬼,真是一念之差天与地啊!
老师: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