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生大士告藏王太妃之言,《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尔时藏王太妃,礼请大士开示即身取证简要之法。大士告太妃言:“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择金刚喇嘛,作为依止。虔诵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常观十二因缘,明生死本。次习禅定,内观自心,本来清净。修深般若波罗蜜,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着,身随所安。妄念起时,勿随勿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憎。惟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大士教法循循善诱,简明易入,随众生根,普门摄受。无论业障轻重,宿缘浅深,遇斯教者,必定成佛。’

 

这是莲花生大士的,曾经讲过的一段经文。我看了之后,我今天为什么要给你们念呢?一句话就证明莲花生,是证入十地菩萨的佛,你知道吗?‘佛心自心,本自如如’,‘如如’是什么意思?‘如如’就是不可说的意思。祂是究竟实相,如如圆满,却不被言说,不被触及,不被思维,不被理解,在一切思维言说当中,无生无灭,这个叫‘如如’,祂是‘不可说’的意思。‘不可说’却是,祂不是什么都没有啊,祂是在一切之中,不被一切所有而存在的实有,叫‘如如’。

 

‘佛心’就是我刚才说那个慈悲心啊,那个慈悲的气息。‘自心’,‘自心’就是觉性。因为有一个觉性,而有一个法界,这个就叫‘觉’与‘所觉’,你知道吗?这已经是‘第二月’了。‘佛心’——慈悲心,‘自心’——觉性,‘本自如如’——本来都是空性的,本来都是不可说的,都是不可获得的,都是不可失去的,都是不可分别的,都是不可挂碍的。

 

‘我见破尽’——就是‘我’,‘自我’的‘我’,‘见地’的‘见’,‘破’,‘破除’的‘破’,‘尽绝’的‘尽’。‘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什么叫‘我见破尽’呢?就说是,极尽细腻的刹那的分别,那个脱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但是祂依旧没有脱离寿者相的那个终极意识,就叫‘我见’。因为有一个独立的主观能动性,那个能动性就叫‘我见’。

 

祂虽然是极致被动的,但是祂有一个对于所存在的境界的被动的分别,那个分别叫‘我见’。‘我见破尽’,‘心’就是你的这个感知啊,你的觉知,包括你的觉性,‘心’和你本初的这个慈悲的气息,是‘一’,是同等境界的性质,‘即是成佛’。

 

这段话讲的就是悲能的那个境界,知道吗?但是我说实在话啊,莲花生大士,‘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这些话你从义理上来说,从内涵上来说,从体验上来说啊,都是一个成佛的人在那儿讲。因为十地菩萨就是佛,你知道吗?

 

但是,毕竟我也是啊!毕竟我也是,而且我是那个悲能。我现在是在八地菩萨的第……我快到第七层了,我是八地菩萨的第六层,到悲能之间的这个体系当中循环了。所以莲花生大士的这几句话——‘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这几句话,性质对不对?对。内涵对不对?对。品质对不对?对。气息对不对?对。但是祂还差一点。

 

这就是我说莲花生大士跟观世音的区别,你知道吧?这两个都是十地菩萨,都是,都是佛。但是你瞧瞧人家观自在菩萨的那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两段经文,你们自己细细地去品,中间是有那么一丝差异的。这一丝差异就是:十地菩萨十地的大圆满和十地菩萨的第八层、第九层的圆满,是不一样的。祂中间隔着一丝东西,你知道吧?隔着一丝东西。那一丝东西,我现在还没到啊。我现在还没有到莲花生大士祂的那个地方,但是我知道,祂离观自在还差着一丝的距离,一丝的差距呢。

 

《心经》里面啊,是究竟圆满地破除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四见的,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相的这种四相、四见的分别心的。所以祂呈现出来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性、普照性和究竟圆满的清净性。究竟圆满的清净性,是慈悲气息的直接表达,中间没有经过过滤,因为慈悲是不可说的。

 

每次我苏醒了之后,我给你们讲的法,就只能是……就好像是苏醒的那个地方啊,是光,而我是一面镜子,我只能描述镜子里面的光。因为有镜子才会有光的表现,你知道吗?我只能去描述被镜子所倒映的光的表现。可是一旦被镜子倒映,一旦被描述的这光,和真正的光就毫无关系了。这个就是智慧和慈悲的关系,你们知道吗?

 

就观自在菩萨,祂讲的这种究竟的智慧啊,就是觉性的普照啊,祂是智慧性的直接表达,祂是智慧气息的如意圆满的描述和表述。但是表述和描述的智慧,已经不再是慈悲的圆满,祂被称为‘觉明为咎’,称为‘第二月’。

 

所以说,佛是以宇宙天体、宇宙万物、苍穹众生、十法界恒河沙的世界来表达,但是一切表达,一切佛世界、一切佛相、佛的智慧、佛的宇宙、佛的华藏世界、佛的神通、佛的威德、佛的三十二相好,都并非是佛。除了慈悲,一切皆非是佛,包括智慧都不是。所以说,当我今天真正证入到慈悲性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才知道,原来这个觉照智慧,祂是先天具有着虚弱性。

 

这句话,除了我能说,你们任何人都不可以重复啊。我说,就是这个十地菩萨普照圆满的这种大智慧,祂具有先天的不足、先天的虚弱。因为祂是慈悲性、慈悲气息的圆满表达,祂并非慈悲。只有慈悲是可以开创生命、诞生生命的。慈悲是支撑着整个宇宙、时间、空间、境界,是缘起缘灭的根本的原动力、根本的生命力。慈悲是一切众生身心灵、身语意、灵魂和生命最根本的承载者。”——爱的温暖《救主》2025-05-01

 

“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

圣主平安性,未曾有发生。

 

生灵心意认知中,圣主平安性,未曾有分别。

故而,众生心,皆是佛心。

一切生灭因缘内,如来慈悲不拒不离,随缘不变。

因此,众生界,尽为佛界。

 

此刻的你,就在圣主天堂内。

只因心灵,堕入了‘被活着’的梦境中。

 

梦境苏醒时,

祂,未曾发生。”——《次第》2022-07-14

 

“只有神圣是最究竟的,觉性都不究竟,只有神圣是究竟的。神圣,伴随着觉性,啊,在觉性当中展现出来蓝发金身的佛;神圣伴随着灵性,在灵性当中展现出来无限光明,无限爱与慈悲的那个圣灵;神圣伴随着见性,在见性当中展现出来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在见性的那些天王天主当中,展现出来他们的造物的这种广袤和威严;神圣伴随着体验,在爱与恐惧当中展现出来清净无染、如如不动的圆满;神圣伴随着人的这种情绪,在爱恨情仇当中展现出来,无取无舍的宽恕与慈悲;神圣伴随着人的意识,在人的意识,在人的思想记忆分别概念当中,呈现出来,觉察身心如梦,觉察世界如幻的正知见。就是神圣伴随着一切,一切在神圣当中,但是一切都无法触及到神圣,神圣在一切触及和生命当中,是未曾发生过的,或者说一切发生的都未曾发生的事实,那个就是神圣的圆满,那个就是禅,就是如来,就是圣主,就是众生的本来面目。”——爱的温暖《转世(上)》2023-01-03

 

“你所发生的生死轮回在神圣的那个如来自性当中从来没有发生过,那个神圣的如来自性就是西方灵修里面讲的圣主平安性,祂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

 

如来跟圣主是一个,不是两个啊,祂不是两种情况,不是的,最终只有一个,那个究竟的神圣。祂体现出来了,在众生的心灵当中就是爱与宽恕,祂体现在众生的意识分别当中,就是智慧,就是法界的智慧。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把这条道路走下去,走圆满。”——爱的温暖《智慧》2023-01-21

 

“心外无物,唯爱是心。”

 

“爱,从未离舍一人。”(爱的温暖《加持》2024-10-07)

  

“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心意的自己。”(爱的温暖《降临(上)》2024-08-15)

 

“真实的永不变易,虚幻的本不存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叩拜大慈大悲圣光如来救赎无量无边过去未来一切众生灵魂。

 

老师:总结的很到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