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无你,原本无我,你是我的幻觉,我是你的本觉,我因你所现真理佛土,你消散了,我就融化在你的心底,心消散了,你我原本一体,于因缘聚合中,远离生灭之挂碍;无智亦无得,无所得故,你与我,皆因梦境所现,梦境本自清净涅槃。”

 

这里是对灵性众生所说,“你”是灵性众生,用“灵性众生”替换字眼,原本没有灵性众生,原本没有灵性众生皈依供奉的圣主,圣主因灵众所现灵性星球,灵众消散了,圣主平安性就融化在见精纯澈中,小我消散了,灵众回归平安性(与圣主原本一体),不再被对小我的觉察所挂碍,没有善巧方便可增长,一无所得,彻底放弃存在,存在就消散,不可消散的是梦境本质的性质,即清净无漏。

 

“迷即你,觉是我,迷幻消散,觉性本空,空中无色,即是圆照;因妄想彰显出你与世界,自我即是灵魂之镣铐,你阻隔了我的纯然,妄想塑造我的恐惧成为你,你在我的梦境中流浪生死,当你彻底抛弃所有自我获得,从觉知体验中苏醒了心灵,从意识思维中解脱了觉性,见无所见,觉无所觉,生灭寂灭,你就是我,而我却从未来去,空性无可证得,见性无挂即是空;觉性不可攀缘,妄念熄灭即是觉。心无所得,心不可得,远离颠倒梦想,是你原始的样子,那是我最初的倒影。”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这一段的“你”是《坛经》为所说众生,为灵众开示,“因妄想彰显出你与世界,自我即是灵魂之镣铐,你阻隔了我的纯然,妄想塑造我的恐惧成为你,你在我的梦境中流浪生死”劝导灵众抛弃小我获得;“空性无可证得,见性无挂即是空;觉性不可攀缘,妄念熄灭即是觉”与上文“无智亦无得”同义。

 

缘起

本地有一班修净土的新师兄,学习大乘了义佛法一年半载了,希望跟老师兄交流进步,这次与他们约到一起,我去到时大家已经跟一位老师兄聊很久了,原来他们在请师兄解读《梦》。按他们请求,我把剩下的篇幅解读一下。我学法不带脑子,抄完也不记得东西,被突然要求讲解文章,不知从何说起。就想到什么说什么了,根据我对他们习气的了解,稍微站在他们的习气角度,发现也能讲出来点东西。这不是灵讲的,是见精靠习气在讲。本来想说过就算了,但是又感觉有点点借鉴意义,就决定写下来。现在先把坑挖了,有时间慢慢写完全文。趁老师在世,解读他的文章不怕歪曲,等老师肉身涅槃,我就不会再解读他的文章了。

 

“我远离形体,以众生万物体现无所不在;”——众生万物即是形体,既然远离形体,又为何能用众生万物形体去体现呢?不矛盾吗?因为我(灵性),是性质,是所有形体的性质。

 

“我超越生命,以自然宇宙呈现生生不息;”——自然宇宙是生命组成,是生命性在表现,所谓自然现象其实是异度生命的活动,龙腾降雨,蜚出疫临。生命性不会随着生命形体更替而凋零,我(灵性)是催生形体的大能,不受形体所限,福寿延绵;

 

“我没有居所,以微尘佛刹所现遍际无穷;”——神灵领袖,灵性众生,天人众生居住在庄严神圣的佛国刹土,佛刹闪烁光明如微尘般遍布虚空,虚空体承载居所,广袤虚空体及无穷佛刹都折射着我(圣主);

 

“我远离心识分别,以善恶、垢净、高下、尊卑、美丑、生死,呈现自性平等无二;”——凡夫计量高下尊卑、评判善恶美丑体现着心识分别,唯有爱融化分别,我(圣灵)以大爱呈现平等;

 

“众生于本觉中流转轮回,因迷失自性之义,而沉沦在心性迷茫,所营造的烦恼苦海;”——生命在灵性上变易更迭形象,但遗忘了本身是灵,受形体所局限而沉沦诸苦。

 

“本觉无相,依众生相,呈现佛相;本觉无心,依众生心,呈现清净;本觉无住,依众生因缘生灭,呈现圆满不动;本觉无我,依众生无明烦恼,呈现寂照圆觉。”——不要相比起众生相崇拜佛相,不要离开众生污秽心体验清净,不要回避因缘来往来培育禅定,不要离开烦恼追求解脱。

 

“迷失了本觉,烦恼即名众生,众生觉醒了烦恼,烦恼即名菩提。众生明心见性,则身心皆幻,幻本无生,无生即空,空无可得。你与我就是本觉,犹如沧海泛起泡沫,泡沫熄灭,大海岿然不动。”——别人的认识令小我分别作出反应,小我的反馈又主导外界。外界(身)与小我(心)轮转互相带动,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如旋火轮,应当安住觉察。幻本无生一句话,其实从觉察身心如幻,到证入无生,有很远距离,要在三摩地发大雄勇猛心,剥落清净喜悦。空无可得,众生生灭习气消散,没有菩萨智慧方便可得。原所觉察如泡沫熄灭,不能熄灭大海是平安性,你(圣灵)与我(圣贤平安性)就是祂。

 

“世界是心灵与心影在对话,心是我,影是你,你是我的呼吸,我是你的自性;”——与心影对话是心愿转向必经功课,前提是内心安宁纯洁看到心影,而不是带着恐惧看着。在安宁心境中与小我对话,才能化解执迷心愿。如何找到安宁纯洁呢?“唯有凭借“祂”的威能,才可以将心灵寄托于“祂”的平安之中”,所以要虔诚交付。像影子躲藏的(心影)是你(恐惧的小我),心是我(安宁开放),你(小我)在安宁纯洁中瞬息生灭(呼吸),我(安宁开放)是你(小我)不生不灭的自性(平安性)。

 

“大喜悦自深沉的舒缓中释放,自我辨认的紧缩在舒缓中消融,当广袤无限的喜悦淹没了意识,觉性清澈的光芒,于无作意中朗然圆明,安详融化了体验安详的觉受,无挂即不动;无杂是觉照,挂不住所照之身心,思虑熄灭故不可思议;”——小我被安宁纯洁感染,平息了挣扎叫嚣,心里空荡荡的,应继续马上投入佛法熏习,对心影照搬法义说,如“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身体的自我……”,慢慢地,被小我引起的、被迫观察小我的辨认,以及被辨认引起的紧缩感觉舒缓,随即涌起广袤无限的喜悦幸福感(觉受),窒息了辨认意识,没有了意识,清澈的光芒(觉受中的明晰)在无作意(无丝毫愿望)中显现,安详越来越浓烈,把体验安详的觉受(觉受=能体验)都融化了,只剩觉受的性质——明晰,性质不挂(不承载)即不动(无来去);明晰无杂觉照,挂不住(承载不住)所觉照的身心(思虑体验),思虑无法触及这里,所以这里不能思议计量。

 

“实相中没有描述,身心熄灭故不可说;随顺清净,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挂即我的周遍;”——从“与心影在对话”走到这更接近实相了,依次经过情绪安宁、觉受迷茫、觉受紧缩、意识辨认、觉受安详、觉受能性、觉受性质(明晰),依次脱落构成“描述”、构成“可说”的条件,无所住(觉受不凝固)而生其心(身心依旧在相续),是我(明晰)。

 

“修行道路在心地,仔细甄别心性真伪,破除我执傲慢,清净身心贪欲,”——这一段讲的是觉察和忏悔。落实修行不在外在弘法行为,不在哪个组织活动,修行落在自净其意,仔细检查内心动机,克里希那穆提指出“内省导致挫折和进一步的冲突;内省是自我提升、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永远不会通向真理,因为它始终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克氏所指的内省状态,是不依赖究竟义的任何内观觉察。今天如果没有究竟义作为忏悔标准,忏悔就是给自我作文章,提升净化,隔靴搔痒。依赖真理光明的净化,你才能从心上,从灵的高度上,看见应被剥离的杂质。执迷和傲慢应被破除,身心贪欲应被清净,修行人应忏悔。忏悔分为犯错和犯罪。罪是明知故犯,错是无心过失。例如:贪拿了别人的钱,如果出于报复别人拿了钱,狠着心刻意针对别人,这就是犯罪;如果贪污出于利己,并不想报复打击,不为了损人的利己,只算犯错。修行后发现以前伤害很多人,当时不知道的,就是无意的,算犯错,不算罪。对犯罪忏悔应该曝光行为、曝光动机,要猛烈要露骨,要多次曝光。忏悔犯错则不能小题大做,会激起小我对抗,结果是灵的信心受伤害,而小我依旧张牙舞爪,得不偿失。忏悔犯错要曝光认知、曝光心愿,要深刻,不应该对行为上纲上线。最大的错是认世界实有,所有的错源于将自我置于真理之上。要曝光态度对钱财,情感,名誉等爱护向往。不能践行宽恕时,就要忏悔。心灵放松时不要跟习气较真。

 

“你的成就,即展现我的清醒,那无染无挂,纯然无有造作的本初,那就是我拥抱你,你融于我,始觉拥抱原始本觉,我与你一体,从未分离。”——忏悔就像发烧,出了一身汗,曝光贪婪的妄图,与它分离后,清醒的觉受就复苏出来,觉受清醒是思维修的修法成就的基础。清醒不染着小我体验,不挂碍小我思虑,真实(无有造作)的见,那就是圣主平安性(我)拥抱被曝光的小我(你),小我归顺融入平安。忏悔有效之后要加大学法力度,加强熏洗,将小我的空位用法理法义填充。

 

“意识因心性的紧张所呈现,情绪因焦虑的攀缘所呈现,觉知因心灵不确定之疑虑所呈现,自我因迷失的恐惧,紧缩感而呈现;所有的体验本质皆是苦难,众生即是诸种苦患所呈现业果,迷失了本性沉沦习气煎熬,因为你迷失了原始本来,因为恐惧从而攀缘,为了证明幻心从而取舍幻境,犹如不会游泳的人掉入大海,拼命挣扎想要抓住救命的稻草,迷失在无明梦境之中的你,却因为想要证实存在的真实,而迷失了原来的面目,”——活着没有片刻安宁,心充满迷茫,因为向往,继而维护,因维护而现紧张,因尝试舒缓紧张而慌乱抓取,抓取名作恶。逃避恐惧,被迫继续恐惧。人生河流表面繁华而实质险恶,灵如一根稻草自生自灭,它的依靠在哪里?可有人听见灵的呼喊?可有人听见灵的哭诉?沉浮在滚滚黑暗深处,这场无边际的黑夜,何时是尽头。

 

“你是迷失的我,我是觉醒的你,你是我在梦境中的寻找,寻找停息,那远离疑虑,无需寻找的即是我。”——自我(你)是迷失的灵(我),灵(我)是觉醒的灵魂(你),灵在梦境中寻找光明,寻找出于排斥黑暗,排斥让灵陷入迷失。停止排斥,全然接纳吧,黑暗中有绝对的光明,绝对的光明,无需寻找,即是灵。践行接纳宽恕,就是止观修行。依靠什么止?依靠感情吗?依靠观念吗?依靠理想吗?什么才有力量?唯有对圣主真理绝对的虔诚,让修行人从强大的攀缘惯性洪流中,停息抓取。一意孤行做一滴逆飞的雨点,出离心纯粹,虔诚心坚贞,承蒙圣主加持力抵挡相续洪流。圣经里摩西带领族人逃命到红海边,海洋深邃茫茫如众生累世业力,摩西向主祈祷,仰仗耶和华神力把海水劈开两半,摩西与族人得以逃离埃及。仰仗圣主加持,修行人才能穿过业力洪流,逃离恶业追杀,让灵重获新生。不是盘个腿,盯着一柱香,注意力内收看着念头就是止观,差太远了,修行止观的前提能力,不是你会盘腿,不是你能注意力集中,而是你有勇气直面死亡,交付上师。只有不怕死的人,可以解开生死。只有敢于向真理交付自我的灵,才可以破开迷茫。活着是什么?在迷茫中,体验有了觉知,觉知攀援体验以确定自己,这就是活着。活着能见万物,死了一样见。活着被见闻觉知带动,死了一样被牵动,生与死没有明确的界限。

 

“犹如雨滴回归大海,大海融化于虚空,空融于无,无融于寂灭,当一念清净,我与你消散于当下,”——一滴雨水,虽然形态变动但形态存在,形态里面有相对独立空间。每一个业障反袭,小我疯狂诉求中过去场景重现,瞬间被当时一模一样的思绪情感包围整个身心,像被困在小小雨滴中,没有法,没有导师,忘记了圣主,只有黑暗。每一个小我的面目,追溯起源是以前某个场景某段经历某个故事,所以小我就是一个个故事片段,无数空间分裂单独运行的世界,组成了小我。时空就是一层一层的泡泡,识心分别不断深入,催生泡泡一层套一层,每一层都是故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能与人言者不足二三。你有你的故事,你有你的惆怅、哀伤、寂寞、欢愉、喜悦,别人不能与你感同身受,人类悲欢并不相通。别人无法替你与自己和解,生死轮回没有人替你出离。解铃还须系铃人,此时能救命的,唯有绝对的信。信,就接纳。信,就宽恕。不用分辨信谁,不要抓取信什么,只需要放弃。在绝对黑暗中,绝对放弃自证,绝对宽恕,获得绝对安全。因为纯粹的放弃心愿,情绪思维(雨滴)的喧嚣平复,觉受(大海)平静,空间消融,觉受融于觉照(虚空),觉照随着觉察对境清净消散(无),而融于平安性(寂灭),平安性熄灭觉察(一念),觉察与平安的分裂消融,圣灵(我)与灵(你)消散在当下。

 

“世界原本是一场梦境,梦境苏醒,却实无做梦之人,不可说,是世界的本源,世界倒影着不可说,依倒影所现众生与世界,实相却在身心深处,远离思虑言说,”——有梦,就一定观梦者,如果没有观众,梦境就不被知道。只不过观众看戏看了几亿劫,忘记了自己。灵性觉照复苏,这具身体不是我,认知身体不是我,观众才想起自己在看戏,此时演戏的身体与身体认知依旧存在,梦境依旧继续。观众就是灵,灵对时空片段中小我的觉察,与时空片段中小我对身心的认知,是同一个识心,每一个小我融入灵性心光,连带形成小我的记忆空间消融,这是漫长的善恶业转功德的过程,最后勘破识心虚妄(梦境苏醒),观众和做梦人都是虚妄。实相不可言说。

 

“当身心世界尽皆融化于心,心只是一念,那就是幻境升起之处,诸法停息之时,宇宙众生皆是你,生命却没有你的痕迹,你就是我,性自真如,寂静涅槃,我与你,只因这一念幻现。”——当小我和外境界都融化于灵性心光(心),灵只是觉察(一念),“平安性中,出现了‘觉察’,觉察与平安分裂,分裂体现出觉察平安的个体”。觉察就是幻境之源,生灭(诸法)不能触及(停息)之处。宇宙众生皆是觉察之内平安性(你),无明生灭(生命)却不能表达平安(没有你的痕迹),平安性(你)就是圣主(我),圣灵(我)与灵(你)只因平安性中出现觉察(这一念)所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