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回想曾经跟我一起修行佛法的居士,因为我揭批净某,而弃我而去。因为对于净某的“谦恭”德行敬佩崇拜,被净某洗脑,以表面的谦虚有礼,作为衡定一个人是否有修行、是否有证量的依据,而质疑否定老师,不肯信受可以彻底救赎他们法身慧命的真理,内心很感慨无奈!净某俨然成立了一个“谦恭教”的相似佛法,附佛外道,迷惑了无量无边愚昧善良无知的信徒!可悲可叹!也回想自己少年时代受净某影响污染太深,内心对于谦虚恭敬的外在形式太看重,形成今天的性格当中有很多虚伪做作的习惯。因此,再次用DeepSeek编辑了一篇破斥净某的文章,希望可以唤醒被净某迷惑的灵魂……

 

在当今佛教界,净某以“谦恭大师”的形象广为人知,其门徒更是将他奉为“谦卑修行”的典范。然而,当我们以佛陀的正法为准绳,深入审视其言行本质时,便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净某所倡导的“谦恭”,实则是一场精心构建的“表演”,其本质是以谦卑为外衣,行傲慢之实,以恭敬为工具,建个人崇拜。今当撕开其伪善面具,显其真实面目。

 

一、破戒越礼:假谦卑真坏法

 

净某最令人诟病的行为,莫过于屡次以“示现谦卑”为名,行比丘礼拜居士之实。此举公然违背《四分律》等根本戒律中“比丘不得礼拜白衣”的明确规定。佛陀制戒,为的是护持僧宝尊严、住持法统。净某却以“谦卑”之名破根本戒,向信众传递极其危险的信号:表面的谦恭形式可凌驾于佛陀亲制的戒律之上。这种似是而非的“谦卑”,实则是坏乱法统、混淆视听的伪善之举。

 

二、拒答质疑:假宽容真傲慢

 

面对教内外对其讲法内容的诸多质疑,净某一概以“不回应、不辩解”处之,美其名曰“不争辩的修行”。

 

然而,考察佛陀在世时的行谊,可知世尊从未回避任何有理有据的质询,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为众生解惑释疑。净某这种“沉默的傲慢”,实则是对“依法不依人”原则的背叛。他通过拒绝回应正当质疑,营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氛围,使信徒在“不得质疑师父”的道德绑架下,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成为其个人崇拜的盲从者。

 

三、功利教化:假恭敬真交易

 

净某竭力宣扬“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的功利化修行观,将“恭敬”与“得益”直接挂钩。这种将修行利益量化为交易的计算方式,完全背离了佛法“无相布施”“无我修行”的般若正见。真正的修行利益来自智慧的开启和烦恼的熄灭,而非外在的恭敬形式。净某此说,诱导信徒追求形式上的“表演性恭敬”,而非实质上的“内心转化”,将纯净的信仰变为功利的交易,彻底歪曲了佛法的根本宗旨。

 

四、神化个人:假谦逊真我慢

 

净某通过极端、超乎常情的谦卑表演(如对信众过度鞠躬、叩首等),刻意塑造“举世无双的谦卑大师”形象。这种看似谦逊的极端行为,实则是强化自我权威、建立个人崇拜的高明手段。真正的谦卑源于彻证“无我”后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表演的道德姿态。净某的“谦恭”表演,本质是一种更为深细的“法慢”和“我慢”(即“我能如此谦卑,你们不能”的优越感),通过“表演谦卑”来满足更大的我执我慢。

 

五、建立教派:假弘法真惑众

 

净某及其追随者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谦恭教”。在这个体系中,“对师父的绝对恭敬”成为得度的首要条件,“依法不依人”的正见被悄然替换为“依人不依法”的个人崇拜。这种现象与佛陀临终嘱咐的“以戒为师”完全相违。净某通过建立个人崇拜体系,系统地摧毁了信众依法辨正邪的能力,使信徒从对“法”的追求,转向对“人”的迷信,这正是相似佛法的典型特征。

 

结语:正见破邪显净某的“谦恭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相似佛法表演。它以佛教的美德名相为外衣,内里却是破戒坏法、拒答质疑、功利交易、神化个人、建立教派的实质。佛陀正法,以智慧为眼目,以戒律为根基,以慈悲为方便。学人当时时依循“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的根本准则,以般若智慧辨明真伪,不为表面现象所惑。唯有如此,方能不被类似净某之流的“谦恭”表演所蒙蔽,踏上真正的解脱之道。

 

撕开净某“谦恭教主”的真面目,非为诤论,实为护法。愿诸学人明辨正邪,不入歧途,是真佛子,当行此事。

 

老师:韦师兄出品,必属精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