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十卷心得汇报一。

 

1、阿阇世王在去往拜见佛陀的路上,仍然担心自己会下地狱,求耆婆跟他乘坐同一个大象。“设我当入阿鼻地狱,冀汝捉持不令我堕。何以故?吾昔曾闻得道之人不入地狱。”释迦佛祖立刻就知道了,对大众说:“阿阇世王犹有疑心,我今当为作决定心。”

 

想想我自己,在两个多月前就属于自己没有信心,企图靠抓住老师逃避因果业报的状态,是以前受外道法熏染而成业习没有清洗干净,自以为是虔诚,实际上是对老师人性上的依赖,不是独立修行的灵魂,现在回头看老师7月给我的棒喝非常准确,我那时候确实属于没有信仰老师,却想得到老师庇护,不是以生命供奉佛法的人。老师指给我一条明路,让通过学习佛经,对照老师教法,确定自己的信仰,就是跟佛陀一样,当众指出我“犹有疑心,我今当为作决定心。”两个多月下来,效果明显,有目共睹。

 

经曰:

 

阿阇世王复于前路,闻舍婆提毗流离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须那刹多作种种恶到于佛所众罪得灭。闻是语已,语耆婆言:吾今虽闻如是二语,犹未审定。汝来耆婆,吾欲与汝同载一象。设我当入阿鼻地狱,冀汝捉持不令我堕。何以故?吾昔曾闻得道之人不入地狱。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阿阇世王犹有疑心,我今当为作决定心。

 

2、会中有一位菩萨问其中法理,佛陀说,因为心无定相。佛陀和老师都善知人心实相,所以能为众生作决定心。关于心无定相,老师讲得很清楚,如下。

 

老师讲法《无染觉性一2016-09-12》节选:

 

我举个例子,什么叫知境为心,知心为空。……当你喝足了水你不再去想水的时候,那么你现在问问你自己,刚才饥渴的那个你,想要喝到水的那个你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不真实存在,你刚才怎么会渴?如果它是真实存在,如果那个饥渴的心是真实存在的话,它是不会变化的,你到现在为止,也应该是渴的。为什么一瓶水就能让它不饥渴了?也就是说你那个渴的心也是因缘和合所现。你能说它没有吗?它确实有。但是它满足了条件之后,它就过去了,它又没有了。

 

这就是有相而无体,这就是诸心是不可得的,无论你今生生起任何心,爱恨情仇包括一切对世间渴望的心,这个心就像是你渴望喝到那瓶水的那个焦渴一样,它是有相而无体的。它是随缘而生,随缘而灭的,它本质是性空的。

 

《生死河 老师简介》节选:

 

《生死河》这本书,是作者修行佛法实证的道路,这本书,可以让人从凡夫境界,修行到解脱生死,证入心灵法界,一直修行到圆满自性如来,见性解脱的彻悟境界。作者依靠此书记录的法义,一步步观心、修心、净心、转心,从人性迷茫走入了心灵觉醒的光明殿堂。

 

经曰: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持一切,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无定相,所谓色无定相,乃至涅槃亦无定相。如来今者,云何而言为阿阇世作决定心?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今定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何以故?若王疑心可破坏者,当知诸法无有定相,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当知是心为无决定。善男子,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3、阿阇世往来到娑罗双树间佛所在处,仰瞻如来,世尊叫他大王,他不敢应承,以为自己不配被佛陀称为大王,如来又呼唤他“阿阇世大王”,他才心大欢喜答应,疑虑顿消,比受到大梵天和帝释天邀请共坐饮食还欢喜。“迦叶菩萨语持一切菩萨言:如来已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我们都有切身体会,老师经常在我们忐忑不安的时候为我们作决定心,比如老师通过我们加好友请求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也是无比地欢喜。再如我们发表忏悔文章之后老师给留言说:“我宽恕你了,你是纯洁无罪的。”“安心,你在圣主之中。”“每一次忏悔,心灵深处都会出现清醒闪亮的光芒,这就是灵魂从地狱解脱的道路。”看到老师留言,我们的心就舒缓安定下来了。还有我们把践行佛法真理的心得体会写出来,老师的点评,会给我们微妙的启发和鼓励,让我们明确地看到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就是圣贤的威神力,无法用道理解释,只能用心灵去体验。

 

经曰:

 

尔时,大王即到娑罗双树间,至于佛所,仰瞻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微妙真金之山。

 

尔时,世尊出八种声告言:大王。时阿阇世左右顾视此大众中:谁是大王?我既罪戾,又无福德,如来不应称为大王。尔时,如来即复唤言:阿阇世大王。时王闻已,心大欢喜,即作是言:如来今日顾命语言,真知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怜愍等无差别。白佛言:世尊,我今疑心永无遗余,定知如来真是众生无上大师。尔时,迦叶菩萨语持一切菩萨言:如来已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尔时,阿阇世王即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与梵王、释提桓因坐起饮食犹不欣悦,得遇如来一言顾命,深以欣庆。尔时,阿阇世王即以所持幡盖、香华、伎乐供养,前礼佛足,右绕三匝,礼敬毕已,却坐一面。

 

4、佛陀为阿阇世王讲法二十条,阿阇世王思维法义,反观自己,发现自己“是二十事设观不观,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这是阿阇世王学会了用佛法的标准对照检查自己,查找差距,他如此迅速地踏上了修行的轨道。

 

老师也一直不厌其烦地引导我们把一颗颗原本朝向人间的心,扭转过来,眼睛向内,反观内照,向内心走,循循善诱给出明确清晰的道路,点明每一个台阶和关卡,讲出渐次修行的佛法标准,告诉我们用佛法的标准替换凡夫知见,去符合法的标准,去成为真理,成为祂。如我一样在外道中寻觅了半生的灵魂,遇到老师,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修行。

 

经曰:

 

尔时,佛告阿阇世王言:大王,今当为汝说正法要,汝当一心,谛听!谛听!凡夫常当系心观身有二十事:一、所谓我此身中空无无漏;二、无诸善根本;三、我此生死未得调顺;四、堕坠深坑,无处不畏;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七、生死常苦,无常我净;八、八难之难,难得远离;九、恒为怨家之所追逐;十、无有一法能遮诸有;十一、于三恶趣未得解脱;十二、具足种种诸恶邪见;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十四、生死无际未得其边;十五、不作诸业,不得果报;十六、无有我作他人受果;十七、不作乐因,终无乐果;十八、若有造业,果终不失;十九、因无明生,亦因而死;二十、去来现在常行放逸。大王,凡夫之人常于此身当作如是二十种观,作是观已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则得正观。尔时,次第观心生相、住相、灭相,次第观心生住灭相,定、慧、进、戒亦复如是;观生住灭已,知心相乃至戒相,终不作恶,无有死畏、三恶道畏。若不系心观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则放逸,无恶不造。

 

阿阇世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从昔来,初未曾观是二十事故造众恶,造众恶故则有死畏、三恶道畏。世尊,自我招殃造兹重恶,父王无辜,横加逆害,是二十事设观不观,必定当堕阿鼻地狱。

 

5、佛陀开示阿阇世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为何认为自己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当下领受佛语,知自己杀也包含在一切法中,也无有定相,不是一定堕地狱。佛陀称赞他能领悟佛语,继续开示他从法理上认识这个身体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我们不是这个身体,因此杀业不定。

 

佛陀从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十八界开示何者是父?但于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

 

老师更是简单明了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包括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一切色相是我们的心灵见精被六根能力限制而产生的幻觉,本不真实。

 

老师在《2021年5月答疑》里开示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不要恐惧死亡,死亡不是什么大事,死亡就像你脱了件衣服一样。你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在内心里面,牢牢地、牢牢地记住阿弥陀佛的样子,记住佛号的声音,这样你死亡的时候,当你一闭眼睛,头脑一旦失去意识的时候,内心里面记住佛的形象,记住声音的这个记住,就会在你死亡的时候睁开眼睛,他们就会在你死亡的时候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你就会亲眼看到天人众生,你过去的仙界的这些亲朋好友来接你。你把死亡这件事情放下来,这件事情和你没什么关系,你不会死,你自己真正的生命不会死。”

 

老师《心径2022-03-10》节选:

 

你所看到的世界,

 

是你想要看到的世界, 是你能够看见的世界。

 

当心灵认同了这具身体是我们自己, 因身体功能的感知限制,

 

心灵确立了外界世界的名相。 外界世界,以及认知世界的我, 都是心灵投射出来的梦境。

 

梦即梦中人,人幻梦无生, 平安性寂灭,如去亦如来。

 

经曰(有删节):

 

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

 

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大王,如汝所言,先父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大王,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

 

6、佛陀开示阿阇世和频婆娑罗之间的业缘,阿阇世不为夺命,是为夺王位而生害心,并且阿阇世前世被频婆娑罗命令手下杀害,频婆娑罗因随佛学,果报轻受不下地狱,阿阇世履行前世临死时的报复心愿,今以心念口说令手下削足,没亲身做,未令手下立斩,故不得杀罪。

 

用老师教法看,就是阿阇世和频婆娑罗所在恶业都是被业力活着而造,因果驱使身不由己,梦中之事,本来是幻。若能醒梦,则因果是梦中幻影,不能阻碍修行者解脱;若不醒梦,则因果成真,凡夫身不由己随业轮转。罪疚之心是轮回之因,罪疚变成理所应当,地狱显出原貌。

 

老师《因果2022-09-24》节选:

 

人类的“活着”也是一样。

 

人类无法觉察心灵深处妄想的习气,

 

就只能在习气投射于心灵中的梦境中,被“妄想”所活着。

 

心识思虑的紧密相续,表现出前因后果的轮回。

 

心意轮转的刹那境界,呈现出大千世界的显现。

 

“我们”活在,自我心意的“梦境”之中。

 

可是,自我只是“灵性”投射在活着浮影中的记忆。

 

于活着的梦境中,灵性复苏就解脱了生死轮回。

 

经曰(有删节):

 

大王,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大王昔日口不敕杀,但言削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斩王首,坐时乃斩犹不得罪,况王不敕,云何得罪?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生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

 

大王,频婆娑罗往有恶心,于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遍圹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具足,……驱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杀之。其人临终生瞋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于来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于汝。

 

7、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作,如醉酒所作,非本心做,云何得罪?阿阇世言下悔悟,随佛陀观无常,心开意解,佛陀认证他已坏过去恶心,必能破坏众生恶心。“尔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故,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后宫婇女悉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用老师教法看,此段佛经就是佛陀开示阿阇世查找心灵动机,诳惑之心因贪而有,贪是心愿动机,忏悔罪根,转变心灵动机,从朝向人间荣华富贵恩怨情仇转而朝向佛法解脱道,则可化解罪疚,消减罪业,扭转因果的方向,如果能彻底符合佛法标准则不昧因果,不挂因果,活着重罪轻报,死后永断轮回。

 

老 师《因果2022-09-24》节选:

 

如果,你温暖坚贞的信仰,能够宽恕今生你所遭遇的一切苦难与幸福。

 

就等同于,宽恕融化了心灵深层时空中,层层叠叠构成今日之“你”的,累劫心灵妄想因素。

 

今日活着的你,在心灵践行宽恕中,温暖融化了此刻面前的“后果”现象,就同时同刻,融化了心灵微观世界中,曾经活着的“你”,造就的“前因”业债。

 

随着“后果之前因”的融化,宽恕的心灵安宁中,就逐渐消融了,曾经活着的“你”的一切生命因素;也就是说,宽恕的温暖中,消融了因果的体验与认知。

 

认知与体验,一旦融化在心灵宽恕中,

 

你的人格自我,就在安宁的心灵内彻底消失。

 

过去的“你”消融,就熄灭了当下的“你”,以及未来的“你”。

 

人格自我消失殆尽,生死轮回就瞬间消失了。

 

灵性生命,从生死梦境中醒来。

 

对因果论的肯定,是对圣主平安性的否定。

 

唯有宽恕,可以解脱因果,可以超越生死。

 

宽恕,温暖了当下的仇恨,就融化了过去的宿因。

 

宽恕,融化了当下的执着,就化解了宿世的因缘。

 

经曰(有删节):

 

大王,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常见之人则为非有,无常见者则为非无,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是故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以是义故,虽非有无而亦是有。……

 

尔时,阿阇世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作是观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则不作罪。世尊,我昔曾闻,诸佛世尊常为众生而作父母。虽闻是语,犹未审定,今则定知。……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只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心。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坏众生恶心。

 

世尊,若我审能破坏众生诸恶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不以为苦。

 

尔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故,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后宫婇女悉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阿阇世王语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即是一切诸佛弟子。说是语已,即以种种宝幢、幡盖、香华、璎珞、微妙伎乐而供养佛,复以偈颂而赞叹言:

 

……

 

我遇恶知识,造作三世罪,

 

今于佛前悔,愿后更莫造。

 

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

 

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

 

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

 

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

 

尔时,世尊赞阿阇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诸佛大众。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已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堕于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大王,从今已往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

 

尔时,阿阇世王及摩伽陀举国人民从座而起,绕佛三匝,辞退还宫。

 

---------------------------------------------------

 

【老师】顶礼释迦牟尼佛,无上顶礼释尊!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