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五蕴难住了,因为我自己就在五蕴重重蒙蔽之中,分不清什么是内心中的清醒,找不到心灵见精,虽然发现把五蕴拆分开学习对我来说会容易把握一些,但是,二十天之前分享汇报了色蕴之后,就一直搞不清受蕴在哪里,只好沉下心学法。

 

随着学法,我发现了自己几个月来偏重理论学习,疏忽了生活中的践行,赶紧忏悔改错,通过对老伴的进一步接纳宽恕和爱,化解了较深一层的习气,曝光交付了顽固的分别取舍习气,混沌多日的大脑才清晰起来了。今天才敢尝试完成受蕴的学习心得汇报。如果不过关,我会继续学习,忏悔改错,一定要认真过五蕴这一关。

 

佛说:“是故菩萨深观此阴过旃陀罗,是故发愿:宁当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要依教奉行,远离五蕴,就必须认识五蕴,其中的受阴,总是跟五蕴高度融合起作用,很难抽出来单独阐述,老师在好多文章中都详细剖析了受阴对“灵”的蒙蔽,导致我们深陷轮回不得出离,今天尝试用《见》一文,与节选的《回家——唯识》一段以及《结果》一文,互相结合,简要阐明受蕴是什么,如何觉醒“见精”,远离受蕴,特此分享。

 

根据网络资源和佛学词典参考整理,受蕴的解释如下:

 

受蕴,也叫受阴。对境领纳事物叫做受,受即心情之义,包括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按照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成六受身。

 

老师博文《回家——唯识2016-03-02》节选:
当世界诞生于心灵想象中,心灵被想象蒙蔽,投入了想象中的心,觉受感知被想象塑造,感受了想象的境界,对于不同境界的感受,形成了喜怒哀乐惊恐惧,心灵开始被感受带动,在体验鲜明的觉受中,波澜翻滚,受阴形成了。所以,不要以为你今生见到、遇到、想到、感受到的亲人、仇人、敌人,是今生的遭遇,不是的,一切爱侣亲友,仇人敌人,皆是心灵觉受储存的记忆,犹如大海泛起的波澜,在那个世界掀起的浪,涌动到这个世界,以你的好恶情仇,兑现过去的爱恋情仇。

 

所以,不要以为是你自己选择的人生、亲朋好友、事业家庭,只要与你有关的一切,都是与心有关的,与心有关的,一定是过去的心识海浪,延续在今生你心灵呈现出来的愿望。所以,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全是你的意识在决定,而是你的愿望在决定,而愿望,就与你的个人体验,心灵觉受记忆有关系。比如说饮食习惯,有些人先天就是不吃肉,有的人先天就喜欢吃某类食物;比如说,有些孩子先天就具备超越常人的特质,对于某些领域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比如说,看到这个人就很喜欢,哪怕知道他是个花花公子,也心甘情愿受骗上当。这不奇怪,人类,就是被自心创造的习气大海,塑造成一朵朵业力浪花,众生只能依靠心灵储存的业力,认识外界因缘和合的世界。

 

当感受蒙蔽了心灵深处的觉受,觉受失去了灵敏,当认知掩盖了心灵深处的觉知,觉知被认知形成了观念,感受与观念聚合,牵引心灵细腻的思虑分别,形成了对累世习气体验形成的具体认识,思维相续心识记忆,投射出物质运动具体的名色。世界就由心所现,心意相续所现宇宙微尘,山河大地;因为认识了物质世界的名色,而必定有一个认识世界的人,这个人,就是你内心的自我,因为有我,而有我所。我是心灵的认知感受的聚合,以愿望呈现我的存在。

 

老师博文《结果2016-06-26》全文:
种子在土壤中发芽,逐渐长成树干,树干输送养分给树枝,树枝接受养分,在枝头结出果实,果实的呈现,是树木循环系统的表现,果实并非独立存在。

 

人类对自我的体验,犹如果实,我们将身体、意识、情感、体验的综合,认为自我,而这个自我并非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意识犹如筷子,筷子可以夹取食物,却无法品尝食物,意识可以分别世界,却无法体验世界;驱动意识分别的,是心灵感受,心灵感受的愿望,推动意识对外界进行分别;而感受深处是体验,体验深处是觉受,觉受深处是觉知,觉知深处,是被觉知捆缚的觉性纯明。

 

觉知是三界之本,分别是诸法之源,故而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觉知如树木的根,树木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从而成长,觉知从分辨中稳固存在感,存在感依分别幻觉,形成时空与世界;觉知分别形成觉受,觉受沉淀形成体验,体验攀缘六根形成感受,感受牵引觉知取舍大脑意根,形成意识,意识分别形成概念,概念与感受体验相续,形成七情六欲,思维逻辑。

 

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就是无明心的土壤中,长出来的幻想业果,为自我业果输送养分的,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系统,是心识与意识交织成的树干,循环往复输送着累世妄念,与细腻习气,心着外境,境界迷心,心随境凝,依境而凝聚的心,就是结出自我果实的枝头,而凝聚的心与意识交融,最终结出了自我的果实。

 

自我是虚幻不实的,是刹那间生灭不停、幻业相续的产物,犹如果实只是树木系统循环中的一个组成片段,果实凋零后,树木经历春夏秋冬,依旧会结出新的果实;自我如同果实一样,在我们现有的自我身心死亡后,结出自我果实的树干循环系统并未消失,心灵觉知、觉受、体验依旧存在,依旧相续循环,在我们肉体死亡后,心灵觉受从肉体意识,情绪感受的深处脱落,犹如人类从暴雨中归来,脱掉了雨衣一样,但是身体对暴雨的温度、湿度的体验,不会随着雨衣脱去而即刻消失。

 

心识觉知,从人类肉体中脱离的时候,大脑意识与情绪感受的相续,也就逐渐分解了,分解过程中,被今生意识、情绪、欲望残存的习气,所牵引的心灵觉知,称为中阴身,中阴身就是人类所说的灵魂,觉知是人类所说的神识,神识在无尽轮回中,被无量生的意识、情绪、欲望的习气污染侵蚀,被细腻觉受体验蒙蔽,被细腻感受愿望牵引的神识,就是我们轮回六道生死的主体。

 

树木依靠养分输送而结出果实,众生依靠心灵觉受妄想,习业层层叠加,循环往复而形成自我业果,如果,我们改变了树木输送养分的性质,那么,树木结出的果实,性质也就改变了,树木结出果实的体系依旧存在,果实的结出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果实的内涵性质,却已经与过去的果实,从根本的性质上、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当我们从自我这个果实中,信受大乘了义佛法,从意识概念、思维记忆开始,改变人类的观念与思想,进而改变心灵感受,七情六欲对心灵的控制程度,当心灵感受不再被七情六欲的情绪席卷牵引,感受表面上的清淡,就会呈现出感受深处的体验,体验不被感受波动带动,感受逐渐消散在清净的体验中,体验失去感受的扰乱,清净的体验深处,就会浮现出清醒的觉受。

 

觉受是极尽细腻的觉知波动构成,是纯明细腻的光芒流动,当体验在觉受清醒的接纳中消散,觉受本身就失去了所觉受的对境,觉受就成为了虚幻的妄想,妄想在觉受深处的,纯澈明晰中逐渐融化,觉受融化觉知纯澈现前,觉知中并无觉受,觉受只是觉知分别所现,幻境波动带动觉知就是觉受细腻的体验。

 

从觉知开始,中间经历了觉受、体验、感受、情欲,一直到最终的意识,这个输送养分结出自我果实的系统,内在的循环体系,就在微观宇宙世界中,呈现出天堂、地狱,六道轮回中的,无边无际的苍穹宇宙,以及充满宇宙中的微尘世界,以及无尽世界中,无限无边的神灵、天帝、仙人众生。

 

但是一切生灭众生,缘起世界,都在心灵这个土壤中,上演着生生灭灭,上演着因果轮回。世界上没有脱离心灵而独立存在的生命,宇宙中没有一粒原子是脱离心灵而独自存在,故而佛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现有的肉体,自我意识,鲜活的心灵感受,仅仅是在心灵觉知这棵大树上,树干的能量循环往复中,业缘相续结出来的果实片段,人类以及众生的生命现象,仅仅是在川流不息,生灭不休的生死大海中,偶然翻起的一粒泡沫。

 

当树木输送养分的系统中,输送的养分发生了改变,枝头结出的果实,性质也就发生了改变,果实形态依旧存在,但是果实内在的境界,却与过去的境界大相径庭,由于养分改变了,曾经相续循环的系统,被新的能量清洗净化,不仅仅是果实的性质有所改变,整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内,各个环节体系都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最终,诞生出树干、树枝、果实的根源,树根的系统也将随着清净能量的循环净化而枯萎凋零。

 

觉知失去了所觉受的体验对境,细腻觉受波动熄灭于觉知明晰,纯澈觉知中没有所觉之疑惑,觉知从自我分辨的梦境中苏醒,苏醒的觉知,脱落了所知的错觉,错觉熄灭于清醒,清醒中纯然接纳了错觉,错觉熄灭觉知融化,瞬间,犹如镜面翻转,犹如玻璃瓶打碎,虚空充满十方,周遍三世,空性湛然无挂,虚空无生无灭,犹如眼光遍满宇宙苍穹,普照微尘世界,而无挂无染,充满宇宙十方,而落落清澈。

 

遍照无尽苍穹,无限宇宙过去未来,而眼光纯澈中,实无过去未来;纯明周遍微尘世界,纯澈充满十方三世,洞照微尘世界中,任何一微小众生的生生世世,无尽众生生生死死当下遍知,纯澈觉照中,任何一众生,极尽细腻的思维念头,如亲眼所见历历在目,而充满宇宙的纯明清晰中,无挂众生与世界,当下中并无过去未来可得!

 

空中无色,生死无挂,周遍圆满,落落清净,是法界,名不动!

 

老师《见2022年5月6日》全文:
“见精”被意识,割裂成观念,形成了“自”。
“见精”被体验,渲染成情欲,形成了“我”。

 

自我,是“见精”光明中,投射出的阴影。
犹如沧海中,泛起的浪花浮沫。
浮沫生灭不停,浪花翻滚相续,众生生死不休。

 

可是,浮沫生灭,无法改变深沉沧海。
可是,阴影浮现,无法摇曳不动光明。

 

心内的“见精”,不会因“自我”的观念体验而改变。
从你记事起,知道爸爸妈妈的那一刻,“见精”开始展现出“明了”的作用,在心灵明了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因“自我”的固化,从而固化了“世界”的现实。

 

可是你回头想一想,从儿时有记忆的那一刻开始,
到如今你两鬓华发,皱纹纵横,年迈体衰,
你内心的“见精”,却未曾有衰老。

 

幼儿时的你,见到爸爸妈妈的内心“明了”,与年迈体衰时,见到儿孙满堂的内心“明了”,是同样的清纯清澈,同样的明了明晰,心灵“见精”,不会因为所见的事物,所经历的遭遇,所经过的岁月,而有丝毫改变。

 

你一定感受过痛苦。
极度痛苦的黑暗绝望中,心灵“见精”知道“你自己”在痛苦,可是“见精”中明了你的痛苦,“见精”本身不会痛苦,犹如你的目光见到黑暗,目光本身不会变成黑暗。

 

你一定体验过幸福。
在狂喜奔腾的浓郁体验中,心灵“见精”明了“你自己”在幸福,可是“见精”中明了你在幸福,“见精”本身没有幸福,就好像射入水中的光线,只是光明的呈现,光不会随着水波摇摆。

 

梦境本身,并不具备“痛苦与幸福”的性质。
是执幻为实的心灵,将“见精”明了,带入到体验意识的烦恼中,沉沦于梦境中的“见精”,具有了感受的能力,升起了痛苦与幸福的境界。

 

“见精”不会改变,幸福与痛苦,本身并非真实存在。

 

改变的,只是你的“自己”而已啊。
你“自己”,是意识与心愿,概念与体验的结合。
概念在不停变化,体验在刹那川流,于是,你认定的“自己”,本身是瞬息万变的,暂时“体现”。

 

你认定的“自己”,是因为你的“认定”而生。
认定,就是心灵“见精”,被所见带入的“幻觉”。
若心灵“见精”离开头脑的认定,离开心愿的执迷。
“见精”自心灵体验中,沉淀出纯澈的性质。
“见精”自头脑意识中,脱落了概念的思维。

 

“见精”清晰清澈,明了明晰的体性,
就会从“自我”存在的,梦境中苏醒。

 

体验情欲,是可以净化,淡化,消失的。
意识概念,是可以改变,淡化,忘却的。
自我认知,是可以纯净,分解,消失的。

 

生死轮回的梦境,是可以纯净,淡忘,融解,消散的。
先天智慧的光明,是可以明了,增进,呈现,觉醒的。

 

“见精”觉醒,心灵之内的明了,清醒纯净,完整无杂。
“明了”就脱落了“心愿意识”,这一件人格自我的外套。

 

不再被身心意识拖累的“见精”,就苏醒了生命本初的“灵性”。
不被“自我”认知欺骗的“明了”,“灵性”从生死的梦境中醒来。

 

这是亘古以来很少发生的事情。
一般而言,因“灵”对生命存在的沉淀,形成细腻的经验习气推动,灵堕入了心灵的“梦境”中;心识对习气的分别,从而形成了因果法则的制约,被经验推动的“心灵”思虑,受到经验具体的业力制约,“业”是分别心所造的“刹那”,“力”就是习气的川流惯性。分别心是“因”,业力形态为“果”,因果相续惯性生灭,生死轮回苦海无边。

 

“灵”一旦堕入心灵,就等同于,灵进入了“梦境”。
沉沦梦境的“灵”,将梦境当作真实,就生出来梦境中的“自我”,也就是,此时此刻看文章的“你自己”。

 

你是没有能力,去拯救你“自己”的,因为你就在梦中。
只有醒来的人,可以唤醒梦中人,我们称之为“觉悟者”。

 

祂留在梦境内,解救生死梦境中人的道路,我们称之为“佛法”;借助梦幻世界中,因缘和合所现的条件,去解脱梦境牵绊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就是要找到内心的“见精”,让心中的“明了”成为你“自己”,让现实生活中的,头脑意识与情欲体验的“自己”,在心灵“明了”中逐渐净化,纯洁,淡忘,熄灭。

 

“人性”自我的熄灭,则呈现出“灵性”生命的永恒。
“灵性”苏醒,则觉性浮现,觉性苏醒,则天国降临。
天堂的荣耀恢弘,表达着觉性清净,智慧普照的庄严。

 

法界清净智慧的呈现,还原“祂”究竟无量的慈悲。
我们都在“祂”之内,无论是生或是死,都未曾离开“祂”的平安;无论是人或是鬼,“祂”的慈悲永远拥抱你我入怀,未曾有分别。

 

众生反观内视,体证到心灵“见精”,那明了清澈中,就是“祂”普照宇宙苍穹,周遍微尘世界的究竟智慧。
“祂”是见一切中,离一切“分别”的圆满寂静。

 

众生觉受安宁,体验内心温暖,那接纳绝望痛苦的温暖中,是“祂”亘古不变的慈悲,接纳一切众生于平安之内,熄灭生死苦痛于圣灵之爱,救赎众生“自我”于宽恕释怀,宽恕之心直达天堂,平安之性即为天堂。

 

经曰:
五旃陀罗即是五阴。云何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者,常令别人恩爱别离、怨憎集会;五阴亦尔,令人贪近不善之法,远离一切纯善之法。复次,善男子,如旃陀罗种种器仗以自庄严,若刀、若楯、若弓、若箭、若铠、若矟,能害于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牢自庄严,害诸痴人令堕诸有。善男子,如旃陀罗,有过之人得便害之;五阴亦尔,有诸结过,常能害人。以是义故,菩萨深观五阴如旃陀罗。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无慈愍心,怨亲俱害;五阴亦尔,无慈愍心,善恶俱害。如旃陀罗,恼一切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常恼一切生死众生。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如人无足刀杖侍从,当知必为旃陀罗人之所杀害;众生亦尔,无足无刀,无有侍从,则为五阴之所贼害。足名为戒,刀名为慧,侍从名为善知识也。无此三事,故为五阴之所贼害。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五阴过旃陀罗。何以故?众生若为五旃陀罗之所杀者不堕地狱,为阴杀者则堕地狱。以是义故,菩萨观阴过旃陀罗。作是观已,而作愿言:我宁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旃陀罗者唯能害于欲界痴人,是五阴贼遍害三界凡夫众生。旃陀罗人唯能杀戮有罪之人,是五阴贼不问众生有罪无罪悉能害之。旃陀罗人不害衰老妇女稚小,是五阴贼不问众生老稚妇女,一切悉害。是故菩萨深观此阴过旃陀罗,是故发愿:宁当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
复次,善男子,旃陀罗者,唯害他人,终不自害;五阴之贼自害、害他及旃陀罗。旃陀罗人可以善言、钱财、宝货求而得脱;五阴不尔,不可强以善言诱喻、钱财、宝货求而得脱。旃陀罗人于四时中不必常杀;五阴不尔,常于念念害诸众生。旃陀罗人唯在一处,可有逃避;五阴不尔,遍一切处,无可逃避。旃陀罗人虽复害人,害已不随;五阴不尔,杀众生已,随逐不离。是故菩萨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脱五阴。善方便者,即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脱,身心不为五阴所害。何以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是故身心难可沮坏。以是义故,菩萨观阴成就种种诸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圣道;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涉路而去,无所顾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