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二十三卷心得汇报二(之三)

 

继续学习五蕴。前面已经分享汇报了色蕴、受蕴,今天汇报一下学习想蕴的心得。

 

根据网络资源和佛学词典参考整理,想蕴的解释如下:

 

想蕴,也叫想阴。对境想像事物,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为想蕴。又因想蕴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与六受身对应,成六想身。

 

老师微博《回家(2020年7月10日)》节选:
什么叫想阴?想阴就是我,自我,我心里面的愿望感受,愿望深处的认知,认知与愿望结合形成的体验,体验固化愿望形成观念,观念聚合情绪感受形成思绪,心灵愿望逐步地形成就是想阴的聚合,同时是三界轮回中,中下层生命的形体,以及所处物质环境形成的过程,以及基础因素。

世界,自我,生活,命运,皆是我们的内心投射而成的“境界”。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什么时候,你能从这个愿望当中,找到信仰的纯洁,找到信仰的极致,找到完全的宽恕和彻底的安宁。
安宁当中就不会有愿望的造作,心愿在认知中脱落了,认知也就在觉知中融化了。
心愿认知熄灭了,外部的身语意,自我意识也就脱落了。

 

老师《醒来2022年6月23日》全文:

 

现实生活分为三层。

 

第一层,你眼前看到的现实世界。
客观世界,是光线折射,反射在大脑中的影像。
这个光线折射,形成的影像世界,本身只是形态与名称。

 

无论是具体的高楼大厦,马路汽车,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还是,构成现象的微观元素,分子,原子,电子,中微子,夸克……

 

都只是形态与名称。

 

谁赋予了,宇宙微观能量以形态名称?
是,观察能量,认知世界的“主观意识”。

 

这就是经典物理,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差异。

 

经典物理,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存在,不受个人意愿所转移;量子力学,认为宇宙能量的存在形态,受到观测能量者,主观意识的左右,换句话说,宇宙能量组合成何种世界形态,是受观测者的主观意愿所左右的。

 

更直接一点,世界,是人类的想象构成的。
我们都活在内心的想象之中。

 

第二层,身心中,认知世界的“你自己”。

 

除去你的姓名、性别、身体样貌,身心中的哪一部分是你自己?你所谓的自己,究竟指的是,这具身体中的,哪些精神内涵?

 

我们所说的自我:
是由“记忆”,包括头脑记忆,与心灵记忆;
是由“反应”,对名相世界的,内在认知条件反射;
是由“动机”,对内外境界,心灵主观意愿的企图,
这三部分交织而成。

 

你看啊,你现在看着眼前的电脑屏幕。
电脑屏幕是名相吧?

 

电脑名相是,你内心对电脑这个物品的体验凝固,推动意识思维,形成了电脑的概念,概念与体验结合,才投射出你此时此刻,手中捧着的电脑。

 

否则,你手中现在捧着的,只是玻璃与铝制品构成的一个物品而已,哪有什么“电脑”的名称?

 

更深一层地讲,你手中捧着的,是由宇宙精微能量,川流不息,因缘和合,此刻体现在人类时空中,暂时的一个能量现象而已。

 

更深一层地讲,捧着电脑的你,这具身体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细胞构成的一个,时时刻刻处于生灭的生理状态,在这个生灭川流的生理现象中,细胞内的成分,是与构成整体宇宙的元素,一模一样的微观能量,在刹那间生灭相续中,反应在人间这个空间中的,暂时的投射现象。

 

此刻,你手中捧着的电脑,
与捧着电脑的,你的身体,
从本质上而言,并不真实存在。
或者说,存在的你与电脑,都是“名相”。

 

谁在认知名相?
自我与电脑的名相,是谁投射出来的?

 

是你的“记忆”“认知”“心愿”。
记忆可以增长,也可以减少,因此记忆可以被清除。
认知可以起反应,也可以无反应,认知是受到外界刺激展现反应的,当外界的反应因素消失,认知本身并没有不变的,实有的主体存在。

 

心愿,也就是动机,可以脱离外界名相的刺激,而独立存在;动机,也就是思虑,可以脱离认知对名相的反应,而处于“主观愿望”状态。

 

比如说,我想吃冰激凌。
想吃,是动机。

 

冰激凌,源于心灵曾经的体验,与头脑意识的记忆。
想,调取体验,形成概念,推动意识,形成思维,
诞生出“冰激凌”的色香味名相。

 

心灵认知,接收到心愿动机,对于现实环境,形成条件反射的判断:我现在家中冰箱里没有冰激凌,要去楼下超市购买。认知对现实世界的反应,对动机的主观愿望,作出了付诸于行动的判断;于是,心愿动机,驱动心识认知,对所认知的名相世界,作出了意识记忆概念中的判断,判断体现出思维,思维牵动意识,意识牵引心识认知,认知延续着主观动机的心愿,作出穿衣服,下楼,去超市,买冰激凌的行动。

 

仔细想一想。

 

外界的世界,并非是真实客观的存在。
内在的自我,并非是真实存在的客观。
究竟是谁,

 

在身心内在,营造出“想吃”冰激凌的自我,以及投射出卖冰激凌的超市?

 

是心愿动机。
也就是主观意志的源头。
这个源头,就是思虑,也就是“想”。
心想事成的“想”。

 

这个“想”,就是你“自己”的根本源头。
想,是由微细的习气经验,与精细的认知幻觉,交织而成。
习气经验,就是魂魄。
认知错觉,就是灵魂。

 

触及到“想”这一层精神领域的范畴,就触及到了,生死轮回的“自我”构成基础,也就触及到了魔王世界的国土。

 

魂魄的起源,是生命本质的觉知“灵性”,对于生命存在的“沉淀”,被时间沉淀的存在,意味着生命境界的堕落。

 

堕落在境界中的“灵性”,被沉淀的生命信息包裹,形成了,取代灵性,认知时空的“错觉”,错觉对生命的觉受,形成了对存在的经验差异,差异性,与生命灵性的完整性,形成相对立与偏移,偏移体现出宇宙基础的时间。

 

时间错移,形成了被时间割裂的空间。
空间内,对存在的妄想,固定了独立于整体存在,而呈现出独立存在的世界,认知世界的灵性,被认知塑造成,世界之内的生命,这就是“知觉乃众生”。

 

灵性生命,由生命完整的爱与光明,堕落为,具体世界中,认知世界的,个体意识灵性。

 

拥有了个体意志,意志就阻碍灵性,灵性呈现出意识的差异性;差异性遮蔽灵性,形成对灵性光明的经验,经验就是习气;差异性分别灵性,灵性透过分别投射出精细的认知,认知就是个体意识的灵魂。

 

灵魂与习气聚合。
习气裹挟灵魂,幻化出世界国土。
灵魂分别世界,随业幻化出身心。

 

灵性被妄想与习气牵动,灵魂刹那间妄想分别,呈现出刹那间生灭能量,生灭能量相续,因缘和合,呈现出灵魂宿业的,前因后果现象。

 

现象,就是名相。
也就是,此刻拿着电脑,看世界的你;
以及,你所捧着的电脑,你看到的世界。

 

此时此刻的“你”,以及你所看到的世界,
都处于灵性生命的“睡梦”中。
只是你无力苏醒而已。

 

就算是,你知道自己活在睡梦中,也同样无力苏醒。
因为你的灵性,已经很黯淡,很虚弱了。
虚弱的灵性,无力从灵魂的梦魇中解脱。

 

因此,你的灵魂需要养分,滋养灵魂茁壮成长。
真理,就是灵魂的养分,因为真理,源自于法界圣贤的智慧。
而生命灵性,只是法界智慧的倒影。
是生命本质的存在,存在折射了圣贤智慧,而呈现出,三界生命最原始、最本质的灵性光辉。

 

去虔诚真理吧,那是你的灵魂,生生世世等待的,追随的,寻找的,渴望的,祈求的,期盼的。

 

真理是灵魂,解脱生死噩梦的唯一希望。
去全身心地热爱真理吧。
当灵魂对真理的热爱,远远超越了,灵魂对人格自我,对现实世界的热爱,灵魂就会,从热爱真理的虔诚中,吸取源源不绝的光明养分,在热爱,极度渴望的热爱,义无反顾的狂烈,置于死地的虔诚中,灵魂会在真理的纯洁平安中野蛮生长。

 

生长出,源自灵魂深处的宽恕与大爱。
诞生出,源于灵魂的出离心与清净心。
成长出,超越心愿自我的,幸福安宁。
还原出,取代心愿自我的,灵性觉知。
展现出,不受现实世界左右的,纯净自由。
升华出,不被欲望习气牵动的,纯净圣洁。

 

有朝一日,灵性能够自灵魂梦魇中,有足够的力量,撕裂生与死的黑暗,于生死轮回的茫茫苍穹宇宙中,挥洒灵性的璀璨光辉,以灵性普照苍穹的伟岸圣光,照破三界六道生死不休的奴隶苦旅。

 

安静你的心,将心灵,从现实人间转向真理。
只有真理是真的。
其余的,都是灵魂的噩梦。

 

从噩梦中醒来吧。

 

经曰:

 

五旃陀罗即是五阴。云何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者,常令别人恩爱别离、怨憎集会;五阴亦尔,令人贪近不善之法,远离一切纯善之法。复次,善男子,如旃陀罗种种器仗以自庄严,若刀、若楯、若弓、若箭、若铠、若矟,能害于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牢自庄严,害诸痴人令堕诸有。善男子,如旃陀罗,有过之人得便害之;五阴亦尔,有诸结过,常能害人。以是义故,菩萨深观五阴如旃陀罗。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无慈愍心,怨亲俱害;五阴亦尔,无慈愍心,善恶俱害。如旃陀罗,恼一切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常恼一切生死众生。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如人无足刀杖侍从,当知必为旃陀罗人之所杀害;众生亦尔,无足无刀,无有侍从,则为五阴之所贼害。足名为戒,刀名为慧,侍从名为善知识也。无此三事,故为五阴之所贼害。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五阴过旃陀罗。何以故?众生若为五旃陀罗之所杀者不堕地狱,为阴杀者则堕地狱。以是义故,菩萨观阴过旃陀罗。作是观已,而作愿言:我宁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旃陀罗者唯能害于欲界痴人,是五阴贼遍害三界凡夫众生。旃陀罗人唯能杀戮有罪之人,是五阴贼不问众生有罪无罪悉能害之。旃陀罗人不害衰老妇女稚小,是五阴贼不问众生老稚妇女,一切悉害。是故菩萨深观此阴过旃陀罗,是故发愿:宁当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

 

复次,善男子,旃陀罗者,唯害他人,终不自害;五阴之贼自害、害他及旃陀罗。旃陀罗人可以善言、钱财、宝货求而得脱;五阴不尔,不可强以善言诱喻、钱财、宝货求而得脱。旃陀罗人于四时中不必常杀;五阴不尔,常于念念害诸众生。旃陀罗人唯在一处,可有逃避;五阴不尔,遍一切处,无可逃避。旃陀罗人虽复害人,害已不随;五阴不尔,杀众生已,随逐不离。是故菩萨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脱五阴。善方便者,即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脱,身心不为五阴所害。何以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是故身心难可沮坏。以是义故,菩萨观阴成就种种诸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圣道;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涉路而去,无所顾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