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日 09:35
问:我们查询了你的经历,发现你并没有正规的佛教传承身份,所以你宣说的法义就是外道,你所讲佛法属于自立教派,有邪教嫌疑!

 

答:阿弥陀佛,师兄新年好,首先祝福你与亲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师兄,请教你一个问题,何为佛教?
是崇拜佛相的宗教?还是佛陀的教育?

 

如果是崇拜礼赞如来佛相的宗教,宗教有宗教规定的形式,戒律,烧香祷告的种种规定,有严密的宗教仪轨,身份等级,以及佛教文化,那么可以说,佛教身份是可以被传承的,因为有名有相的,有实体形态的,才谈得上被传承,可是如果佛教传承的仅仅是宗教仪轨,寺院身份与律仪,传承的是对佛相的崇拜形式,那么,佛教决然不是释迦牟尼佛所留下来的佛教。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释迦牟尼佛涅槃时,阿难问佛:“第一,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人为师呢?”佛说:“你们依波罗提木叉(处处解脱)的无上戒法为师。”

 

“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大家又依谁而住呢?”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严心而住。”(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编辑)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各部佛经的开头,要说些什么话呢?”佛说:“应当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的格式。”

 

“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调伏他们,使他们放弃坏的本性;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对待他们呢?”佛说:“用默摈的办法对付那些恶性比丘,使他们在僧团内部处于孤立之势。这样一来,他们便会感到孤独无趣,从而自动地离开寺庙,或者自觉地舍弃本性,放弃恶行,而成为好的比丘。”

 

最后,阿难问到佛灭度后如何安葬的问题。佛说:“如转轮圣王的葬法:用白布缠身,涂上末香,将国王的尸体用金棺铁槨装饰起来,同时在身上浇灌酥油,然后用有香味的柴火烧化。火灭后,将骨末尽数收取,建塔安放,使看见这塔后,人们或悲或喜,从而怀念国王治理国家的好处。我涅槃后,也当按照转轮王的规矩殡葬。”

 

如来在《大般涅槃经》中,为众弟子开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释迦牟尼佛说: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依据如来涅槃前最后的教言,后世佛陀弟子,依止的不仅仅是寺院仪轨戒律,而更要依止佛经中,究竟了义的般若智慧,令修行者明悟本性,自觉觉他,唯有依据佛陀教育,自证圣智,明心见性者,方可弘扬如来正法,成为荷担如来家业的心灯传递者。

 

其二,何为正?何为邪?何为外道?

 

心觉为正,心迷即邪,邪是歧路的意思,不是邪恶的意思,依据正确的方法,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为正道,若不属于正道的修行方法,皆名为邪。观心为正,离心则邪,离心立法,法法皆是外道,依法破一切心,心心无所得,法法本无生,一切法皆名佛法。

 

佛教并非是拜佛的宗教,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觉悟自心本性者,解开无明心所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从生死轮回中觉悟实相,实证轮回即涅槃,实证烦恼即菩提,则八万四千无明烦恼,即成度脱众生出生死轮回的,八万四千方便法门。

 

何为法门?方便解脱的道路也!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楞严经》

 

《楞严经》中,佛问诸大菩萨,哪一种法门适合阿难修行,各大菩萨叙述自己的修行方法,总共有25种,其中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适合末法时代众生修行。

 

如此可见,法门并非是固有不变的某一种佛教门派教法名相,一切令众生明心见性,自证圣智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方便法门,如《维摩诘经》中所言,香积国土的如来,以食物的香味令佛土众生得到觉悟,有其他国土的如来,以音乐、肢体摇摆、光线等等因缘化现,令众生觉悟本性,可见法门犹如治疗疾病的药物,药物治愈好疾病后,药物也就不需要了,法门犹如过河的竹筏,众生通过竹筏过河后,也就不需要再背负竹筏前行了,故而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言:“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依法明心,心空法灭,清净圆满,法我皆空,如如不动,是名如来。

 

所以,并非是我自创了某个法门,而是我依据如来教法,自我修行,自证如来圣智,以自己修行的道路,与佛经原文相互对照,留下来自己修行修证的道路而已,并非是要独立于佛教,自立一个宗教,恰恰是以自身的实证境界,与确实修证亲历的道路,证实着释迦牟尼佛所言真实伟大。我所弘扬的唯有佛经大义,唯独没有自我的成就与荣耀,我只是一个极度渴望真理的凡夫,依止如来究竟法义,从而出离生死无明心。

 

虽然身未出家,心灵却与出家的僧侣一样,对于释迦牟尼佛无上崇拜,无上敬仰,无上顶礼,我所宣说一切修行方法,所有实际证量都源于佛经,故而,我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亲身改变,证实着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并非是由我个人自立解脱的法门,而是依据如来教言,实践了自我解脱的过程。

 

如果将佛教视为一所大学,大学里教授的是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与义理,那么,大学内的教科书,并不会因为离开了大学校园环境,教科书就失去了培育学生、教授知识的作用,相反,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佛教内,还是社会上,没有传统世俗身份传承,而获得大成就者,比比皆是。

 

六祖慧能获得五祖弘忍衣钵之时,身份只是一个居士,连僧人都不是,慧能是十六年后,在广州法性寺剃度出家的。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陈寅恪:正规学历是吴凇复旦公学毕业,没有学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正规学历是吴凇复旦公学毕业,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钱穆:中学都没有毕业——钱穆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然而这个大师连中学都没有毕业。

 

刘半农:常州府学堂肄业证——刘半农因为其过人的才情和勤奋被世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

 

梁漱溟:中学毕业生——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到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中学毕业生的身份。

 

沈从文:最高学历只是小学——我国近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的学历只是小学,可他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华罗庚:初中毕业。

 

金克木: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

 

齐白石:竟然没有上过一天学——画坛巨擘齐白石没有上过一天学,自然没有学历。

 

鲁迅先生也是中专学历。

 

巴金是成都外国语学校肄业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大师。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甚至不是教授身份,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三无身份,并不影响她在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师兄,实践佛陀究竟法义,觉悟自性般若智慧,才是真正的传承佛教,诸佛般若与智慧学识,是无法被名相身份传承所传承的。

 

2017年2月2日 09:23
《梦》——心灵的方向,灵魂之光明,生命的养分,活着的意义。

 

2017年2月3日 03:38
问:如何检验一个开悟者,或检验自己是否已开悟?

 

答:无法以名相检验开悟者,犹如无法以海水波澜体验,去检验虚空无挂。

 

心能看到意识,不被意识体验扰乱的安宁纯澈,是成就者。
心能看到心灵自己,看到心灵的清醒,不被心灵牵引,清醒熄灭牵引,清醒亦同熄灭。
明晰无所证,觉性不可说,空性不可得,随生灭缘起,当下清净,如如不动,是名觉悟。

 

2017年2月3日 06:25
修行的次第

 

在生活中,你体会到被因果命运束缚的无奈,你意识到,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痛苦。
意识告诉你的心,生老病死是众生无法避免的灾难,心灵想要解脱痛苦的觉受体验。
你升起来出离心。

 

于是,意识寻找可以解脱痛苦的方法,你依据佛经思维人生,依据正确的思维,观察身心体验,观察自我意识。
你依据正法,进行正思维,深入思维修。

 

意识深入、理性、如实地观察心灵,观察中会发现,左右意识思维的,并不是意识本身,而是心灵愿望的动机。
意识体验动机,安抚动机深处的焦虑,释放动机深处的渴望,裹挟意识形成概念思维的心灵欲望,就会在心灵释放焦虑,平息渴望的过程中,欲望逐渐减缓,清淡,消散。

 

不再被欲望牵动的心灵,就不再被概念记忆所欺骗,不被体验感受牵引的心,逐渐从固有的思维意识模式中,解脱思维概念的束缚。
你进入了甚深禅定。

 

解脱了肉身思维,以及感受束缚的心灵,独立而清醒,柔软且自由,你会发现,心灵深处清醒的觉知,是可以脱离所觉知的,身心自我意识感受,独自存在的明悟觉了。

 

明了的心灵,放弃对六根的贪爱,清净柔软的心灵,不再被焦虑恐惧的情绪所扭曲。
意识觉察到心灵从焦虑与恐惧中,纯然地舒缓,安详地释放。
安详平和的心灵,在固有的情绪体验中,独立于情绪体验,而完整安宁。

 

安宁祥和的心,独立于情绪感知,不被感受体验扰乱的宁静,逐渐脱离了意识分别编织的快速相续的概念记忆。

 

柔软清澈的心,看到了意识,看到意识与思维的心灵清澈,不再是被意识概念,所带动的情绪体验,不再是由记忆概念,所编织的思维构架。
看到意识与体验的心,不再被意识与体验束缚。

 

固有的体验与意识形成的记忆概念,犹如漂浮在湖面上的油斑,开始在清澈光芒的温暖心灵中,身心自我,如同炉火上的奶油般,逐渐融化,分解,消散,熄灭。
觉性光芒由身心深处绽放,光明驱散心灵习气昏沉,纯澈普照,你进入了三摩地。

 

看到意识情绪的心灵清澈,随着意识概念的僵化分解,以及情绪感受的固化消融,而由清澈转化为清醒,犹如纯净的冰块,转化为纯净的泉水。

 

意识与体验消融在观察意识与体验的纯澈清醒中。
清醒脱离疑惑生灭,心离取舍分别,脱离分段生死,不入轮回。
清醒中,并没有所观察的意识与体验。清醒中,并没有清醒的主体。
观察,仅仅是由于所观察的身语意,而被所观察的身语意牵引的错觉。

 

身语意熄灭于心灵清醒中,清醒随着身语意的熄灭,观察,犹如错觉一念复苏。
完整的清醒,圆满的明澈中,观察与所观者,犹如太空中一微尘错念。
此处离分段生死,超脱六道轮回,永断三界生死。
你成就了本然三摩地。

 

心离所作,生死轮回宛如空华,错觉生灭融化在圆觉普照,纯明无挂遍满了十方三世。
心看到了心灵自己,看到自己的心灵,在心灵的看到中,自我犹如镜子中的倒影。
心灵不再分辨对自己样貌的取舍,取舍熄灭在心灵看到。
取舍熄灭了,由分辨自己,而呈现出的心灵明晰普照,“看到”也就熄灭了。

 

心无所生,亦无所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不可得即圆满,无所得是如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轮回即净土。
万物缘起性空,空不可得,是清净不动法身;世界自心现量,幻性寂静,无生清净。
则法界变易生死,三界分段生死,众生无明烦恼,皆是如来清净随顺。
随诸性起,无取无证,不变随缘,缘起无生,所现如来法、报、化三身,慈航普度。

 

一切佛法成就,建立于一颗专注的出离心之上。
心灵对自我的觉察、离舍,是名持三坛大戒。

 

2017年2月8日 07:32
心灵原本就是美的,离开那种种贪婪的不美好,熄灭了意识的焦灼,那无所求之心,安详轻柔,无须描述的,就是生命的纯美。

 

心灵原本就是善的,接纳心中所有的恐惧,那不再维护自我的全然开放,离分别的拥抱,就是生命本然的温暖。

 

于心灵安然的纯美中,离开对美妙的分辨,美妙原本也是贪婪,分辨贪婪的就是错觉,错觉熄灭,那不可思议,不可指称,无法言说的,就是那亘古不变的真如。

 

于心灵裸然的纯善中,离开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自我本质是,心灵对存在的体验;他人仅仅是,心灵维护自我体验的投射,对他人的取舍停息,自我的体验就是错觉,错觉熄灭了,那无挂我、人、众生、寿者相的清净,如如不动,当下圆满的,就是佛。

 

2017年2月9日 18:30
凡夫以意识分别世界,分别牵引体验,体验推动分别,心堕昏沉,无明而生死。
修行者以心观世界,知境为心,心不可得,故世界亦不可得,心净则国土净。
成就者以心观心,知心为空,空不可取,身心世界如梦境,于梦境不随,离幻即觉。
觉者于意识自我、心识梦境中,清净无挂,无取无证,随缘无生,性寂随缘,故无生无灭,如如不动。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个是思维概念,犹如概念认定吸烟有害健康,人们依据概念而节制体验;一个是觉受体验,犹如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大米,对大米或者面的体验,不会因为大米或者面食的概念而转移,爱吃就是爱吃,无论概念如何形容,也无法更改体验。

 

思维概念可以主导觉受,觉受体验可以左右概念思维,于是,当我们树立起大乘佛法名相之时,就先入为主地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新生宗教的名相,对于新生的事物,人类的概念中会本能地怀疑和排斥,因为人类是凭借经验去探索世界的,对于没有经历时间的检验,没有足够经验验证的事物,人类的心理上本能地会怀疑会恐惧,从而表现出拒绝以及诽谤,这是正常的。

 

当信仰有了法门派别名相,就给予了人类攻击或者赞叹的对象,派别就成为了人类寄托情感、维护内心恐惧的载体,欲望与恐惧就掩盖了蕴藏在诸种法门名相之下的究竟佛义,从而因为人类对自我体验的维护,生生世世形成的种种业障,阻碍众生的灵魂看到佛义,从而难以走向解脱之路。

 

这不是我振兴佛法的初衷,也不是修行者历经一生用生命追寻,用生命去求证真理的目的,修行者终其一生,只能为真理活着,而绝不能用真理为自己去谋求任何利益,不论是金钱还是名誉。

 

修行者只能为真理而活着,而绝对不可以让真理、信仰,成为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条件。

 

因为,验收你我信仰的最终考官是死神,唯有死亡可以检验你的信仰是否纯洁,唯有死亡,是唯一公平公正,可以检验修行者成就的终极标准,要用临终前的心,去衡量你我平时的起心动念,因为一切贪婪,或者恐惧,在死亡面前,都是苍白无力,在死神的威严面前,都会展现出瑟瑟发抖的虚弱。

 

牢记死亡,面对死亡,接纳死亡,是修行者终身的戒律。

 

所以,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仅仅是将觉者实证佛法的道路,法义智慧,布施宣扬给人类。六祖慧能,在街市卖柴时,听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心有所悟,从而去五祖弘忍处求法,明心见性后,广传佛法,最终导致禅宗的兴盛。慧能听闻这句佛经时,并不知道这是谁说的话,可见真理并不会因为宣说者的名相差别不同,而改变了祂开启灵魂的特质。

 

释迦牟尼佛,在山洞中苦行,听闻罗刹鬼宣说四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甘愿舍身供养罗刹鬼,可见真理并不因为宣说者的身份、名相的差别,而改变了真理究竟圆满的性质。

 

让清净圆满的法义去滋养灵魂,让通达无漏的智慧解开无明心灵的痛苦,修行者不求人世间的任何回报,不论是赞叹,还是诽谤,都是行者修行的助缘,都是磨砺心灵的试金石,避开宗派名相对真理的束缚,让真理的光芒穿透灵魂,引领无明众生回归心灵家园,令众生自证圣智,朝拜自性如来。

 

2017年2月11日 16:20
问:出离心是修行的核心,那么我是否应该出家修行啊?

 

答:修行是修心,心灵常生惭愧,能反思身心,觉察烦恼,离恶趋善,就是出离心。

 

2017年2月11日 18:19
问:淫欲不除,尘不可出,虽历经百千亿劫,如蒸沙作饭,终不能成就。——《楞严经》
我们该如何断除淫欲?

 

答:释迦牟尼佛曾说,阻碍世人修行的,最强大的就是色欲,幸亏世界上,只有淫欲这一种障碍最为强大,如果还有另外一种障碍与淫欲同时存在,那么世上就没有人可以解脱生死轮回了。

 

命因欲有,色由心生,心灵迷失本来清净,妄随惑转,业构身心,众生是无明心灵中,妄念海洋浮现的习气泡沫,在心灵妄想中,习气生灭内,我们犹如海面浮沫,随业飘荡,无法自主生死,被因果相续无奈轮回。

 

以你我凡夫身心之力量,想要断除淫欲,犹如刚出生的婴儿,去独自面对一个国家的军队,绝对没有可能赢。我们出生于淫欲,成长于淫欲,浸染在淫欲,在淫欲之中生生死死,生生世世从未脱离淫欲,你甚至都无法在起心动念中,认清构成淫欲的细微细腻因素,你的见闻觉知、行住坐卧中,都是淫欲心在刹那相续聚合,淫欲是无明的展现,无明是淫欲的根本,你就是淫欲心的体现,你如何断除淫欲?就好像一个人想将自己的身体,从地上抬起来,这是绝对没有可能做到的。

 

我们要面对的、要对抗的,是累世劫无明习气,妄想体验构成的强大魔军,你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如何打得过魔王的倾国之力?

 

释迦牟尼佛说:修行者,如一人与万人敌。
我们要借助诸佛的力量,给予我们心灵的力量,我们要请求如来的护法,为我们对抗魔王的魔军。
集中我们的优势兵力,直接打击魔王的核心——无明迷惑。

 

惭愧心,能与神灵相应。
精进心,能与护法相应。
出离心,能与戒律相应。
布施心,能与福报相应。
忏悔心,能与诸佛相应。

 

极度渴望真理,极度虔诚如来之心,能与自性相应。

 

魔王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无明,执幻为实是魔王主体,贪嗔痴三毒,是魔王军队;欲望享受,是魔王的鬼卒;色欲体验,是魔王的皮鞭;欲望贪婪,是魔王的枷锁;焦虑分辨,是魔王的镣铐。

 

魔王,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错觉,被错觉牵引的心,是魔王的生命;犹如我们将湖水中的倒影,当作了真实的自己,被倒影迷失了认知倒影的清澈。

 

觉察湖水中的倒影,并非是自己,观察倒影的清醒中,并没有观察者,由认知所现的湖水倒影,熄灭于认知中的清醒,清醒中本无分别,明晰脱落生灭迷惑,魔王,魔军,魔民,魔女,魔宫,魔国本来不可得。

 

无所得,不可得,无所生故无所灭,此岸即彼岸,轮回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性真如,魔宫即佛土。

 

原来,奴役鞭打众生无数亿劫的魔王,仅仅是如来的护法,《楞严经》中如来言,三界内魔王,皆是大菩萨所化现,众生依据佛义转识成智,依据虔诚脱离我执,依据戒律清净身心,就是依靠如来的军队,击败了魔王的军队,当魔王的力量在我们内心深处溃败时,就是如来的军队占领身心灵魂时。

 

禅宗达摩言:“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言见性,不言作业”。“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达摩血脉论》

 

如来的天神护法,以虔诚心呈现无限威力,以究竟义展现智慧利剑,以离舍心呈现坚韧盾牌,以戒律心呈现牢固铠甲,以忏悔心呈现有效武装,以精进心呈现心灵给养,以无私无我心呈现佛土庄严。

 

魔王的军队溃散于内心时,佛国的圣光自然由心而现,光明驱散黑暗,黑暗熄灭于光明,光明中本无有黑暗,黑暗熄灭,光明本不可得,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不可得即圆满,不可说即无碍,当下是名不动,无挂清净如来。

 

六祖慧能大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六祖坛经》

 

故而,修行者一定要将身心、灵魂安住于佛法中,让意识住在法理中,让心灵住在信仰中,让情感住在虔诚中,让体验住在离舍中,让欲望住在精进中,让如来住在灵魂中,这样我们就时时刻刻与如来同在,借助十方三世诸佛的军队,集中心灵所有的渴望,最极致纯净的信仰,击溃内心的无明贪婪,开启内心觉性,觉性现则淫欲消,心离迷惑离幻即觉。

 

2017年2月17日 03:13
柔软你的心,放弃内心维护自我的恐惧,远离人世间利益名誉是非,在祥和的心灵中,自由而清醒的纯澈,那就是神灵。

 

2017年2月24日 16:02
洁身自好,保障你的良心。
遵纪守法,保证人身安全。
究竟法义,破除生死迷幻。
至纯虔诚,实践信仰人生。

 

2017年2月24日 17:15
不挂善恶,不辨有无,清净内守,寂照恒常。

 

2017年2月26日 17:45
问:佛教以般若智慧立根本,为何释尊涅槃前,却告诫众弟子,如来圆寂后以戒为师?

 

答:如果提倡以道德治理民众,从而废除法律规范,久而久之,这个国家的百姓,都会变成满口仁义道德,实质无恶不作的伪君子,如果失去法律规则刚性的制约,当犯罪行为没有丝毫成本的时候,人性之中的贪婪欲望就会肆虐。

 

因为三界内众生,身心生命皆源于心灵无明,无明则生分别,分别而有善恶,趋利避害是人类以及众生的心愿本能,道德教育可以令众生了解善恶,却不能阻止人们去作恶,在累世劫的妄念习气推动中,人类想要在因缘和合的因果境界中,心灵持久地坚持选择,符合高尚的道德标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当第一个人为了满足内心的贪欲,打破了道德的底线,众人为了维护自己切身的利益,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就会纷纷效仿之,从此,道德就成为了掩盖内心魔鬼,行使罪恶贪婪的遮羞布。

 

如果一个国家提倡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众生平等,帝王与百姓,在法律面前公平、公正、公开地接受问责,犯法者必将接受严酷的惩罚,在法度严明,执法公正的国家中,犯罪成本将远远超过犯罪所获得的利益时,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就会克制内心的贪欲,自觉自律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这个国家将变成人人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每个人都提升自身修养素质,道德楷模将成为社会主流。

 

所以,刚性的法律法规,是维护精神领域的基础,而精神领域的升华,又完善着法律完整着法规。

 

离开般若智慧的指导,持戒修行就是外道,心有所得方有所戒,有戒可持必有能持者,心法相续即是生死,无明轮回不脱六道;离开森严戒律的维护,般若智慧就是空谈,犹如在流沙上建高楼,根基粗陋浅薄,当心灵遭遇顺逆因缘时,丝毫没有抵抗能力,不能切身履行的信仰,是荒诞可悲的闹剧。

 

佛教中的戒律,就类似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荒废戒律,那么佛经将成为众生思维的轻浮游戏,经典将成为卖弄文字的空谈,庄严的寺院修行道场,将成为寄托人情世故的风月场所,修行将成为镜花水月的笑话;如果制定出刚性的法律条款,严格细致公正的执法,将人心之中的恶念、贪欲、懒惰、嫉妒、仇恨、淫欲、虚荣、我慢等等魔鬼的因素,扼杀在微细念头的萌芽状态。

 

当心灵在严格细致的戒律觉察中,磨去了绝大部分恶业的表现,魔鬼种子的生命力,在内心深处淡化时,无明的力量将大大减少,善业功德的力量将大大增加,在清醒清净柔软的心灵中,本心佛性的觉明之光,自然于妙明真心中绽放,心光于身心自我意识深处,脱落自我身心绽放,如日出云层,普照六道生死苦海。

 

佛经中云:修行犹如磨镜,镜明,光自然显。

 

佛教的核心是般若智慧,可是智慧并非是独立于众生身心,客观存在的光明,佛性并非是脱离我执贪欲,身心妄想独立存在的伟大。

 

身心幻灭,无挂身心烦恼的离舍解脱,就是空中无色,十方圆明的普照智慧。

 

自我虚构,不再自我维护的心灵,彻底开放中,解脱了自我体验,与世界名相的镣铐,无所得即圆满,不可得是究竟,法我皆空,即空无生,烦恼即菩提,生死本涅槃,当下即,包藏过去未来,清净如如,周遍十方三世,不即不离,无来无去的佛。

 

故而,以戒为师,是维护佛教的根本基石,是弘扬般若智慧的光明大道。

 

何为戒律?出离生死轮回的绝对渴望,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核心。一切修行,皆以落实戒律而成就,一切戒律,皆因出离心而圆满。

 

2017年2月28日 02:59
禅修,并非是要你去做什么,而是,要你不去做什么。

 

2017年2月28日 03:19
我们的身体,是灵魂的载体,载体坏灭后,灵魂会继续前行。

 

我们的意识,是灵魂探索时空的工具,时空源于心识,意识思索到的世界,永远在心识幻化的时空中,迷失轮回。

 

我们的情感,是灵魂徘徊在六道中的引导者,情感深处,那割舍不了的执迷,是生命在前世,耿耿于怀的宿债。

 

我们的欲望,是灵魂背负的痛苦,痛苦折磨着灵魂,在那永无终止的绝望中,渴望丧失了反抗的能力,在欲望的魔爪中,生死沉沦。

 

我们并非是我们,我们认为的自己,是心识频繁替换的一件件外套与内衣,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死亡是一次又一次旅程的开始。

 

这个世界没有一件事物,是渴望解脱的灵魂所需要的光芒,一切对现实世界的渴望,都是牵引灵魂,再次进入轮回的魔障。

 

行走在佛法道路上的人们啊,将你的心放在神圣的真理之中,当圆满的智慧解开心灵的迷茫,当虔诚的纯净消融心灵深藏的恐惧,当人生在信仰的单纯中,确立了生命唯一的方向,你会发现,原来心灵可以脱离外界世界,独立而完整地清醒。

 

修行者,只对灵魂的未来负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