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某法师提倡“一门深入”,初听颇感庄严,似乎很有定力。

可再一了解,所谓“一门深入”,竟是指“只能念一句佛号、读一本经”,还信誓旦旦“在经教里面学一门,不能学多,学一门”,否则就是夹杂、分散、不集中……

这下就感觉不对劲了。

 

一门深入当然没错,但问题是——深入的那一门,到底是哪一门?

 

咱们打几个比方,换个角度想。

 

玻璃有污渍,就必须一门深入地……只用抹布?

 

假如一块玻璃上积了多年顽固污渍,你想把它擦干净,是不是要抹布、刷子、开水、洗洁精、去污粉,把管用的都用上?

 

如果有人跳出来说:不行,只能一门深入地用抹布擦,不能换工具!

请问——这是在擦玻璃,还是在膜拜抹布啊?

 

人生病了,只能一门深入地吃药,打针是“夹杂”?

 

又比如一个人生病了,医生让他打针、吃药、卧床休养、忌口,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如果有人说:只能吃药,一门深入,打针是夹杂,卧床是妄动。

请问——这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是推销药品拿提成的医药代表啊?

 

关键是“门”要看准,别一脚踏进“死门”还以为是精进。

 

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

重点在于——深入之前看清楚,你深入的是哪一门?

 

比如擦玻璃,一门深入的“门”,是“干净”,深入的“途径”,是“去污”,

随即衍生出抹布刷子等种种清洁方法。

如果单和某个清洁方法较劲,还美其名曰“一门深入”,

那是认错门,走偏路啊。

 

比如人生病,一门深入的“门”,是“康复”,深入的“途径”,是“祛病”,

随即衍生出打针吃药等种种治疗手段。

如果死磕某一种治疗手段,还说别的方法“夹杂”,

那是误入歧途,自害误人哦。

 

修行也是一样。

一门深入的“门”,是“心门”,是“明心见性”,深入的“途径”,是“破迷离幻”,

随即有了八万四千法门的善巧方便。

如果死守某个法门不放,这是舍本逐末啊。

 

还打着“一门深入”的名义——不好意思,您这不是入门,是撞到门板上啦——还是死门!

 

如果这种偏执再被广泛弘扬,

那就是“一盲引众盲”,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呀。

 

佛经怎么说?

 

经典言:“法门无量誓愿学。”

经典中,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示现。

不但没说只能读一本经,反而鼓励多闻广学,契理契机。

 

《圆觉经》中,佛陀列出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修行方法,并通过彼此之间排列组合,延伸出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以教导众生应以所应,对症调心。

 

《维摩诘经》曰:“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应病与药”哦!

“应病”——对症才叫智慧,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去膜拜某个药哦。

 

误把“死门”当正门,再努力也枉然。

 

达摩祖师在《破相论》中嘱咐: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

 

如果把“一门深入”的“门”认错了,

执着于法门、名相、形式、手段,

把手段当目的,把工具当本尊,

那就是从“死门”冲进去。

 

结果,

越努力,越背道而驰;越用功,错得更离谱。

这哪里是修行,不过是一厢情愿满脸虔诚地撞南墙罢了。

 

深入之前要看清“门”,

若误入死门,即便是解脱之舟,恐沦为轮回之锁。

 

修行,不是跟着嗓门大、粉丝多的人跑,

更不是闭眼撞“死门”,还口口声声说自己“一门深入”。

 

一门深入,

是沿着心门深入,一路破迷离幻,

而不是执着某个法门,刻舟求剑。

 

怎奈,引路人一门不辨,

结果,领众人越走越偏。

 

老师:很棒。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