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给B某某师兄留言开示2022.8.9:
嗯,好学生,赞一个。
你的灵魂,现在才真正开始皈依我了,我收下你了。】

 

B某某师兄快速回复:匍匐顶礼皈依上师!感恩上师救赎、看护!
B某某师兄详细回复: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九卷心得汇报四续

 

1、佛说一阐提人因不见佛性而不亲近善友,不信因果,诽谤佛法。智者应生怖畏,如险恶道。昨天新平台集体拉黑魔变的WS,可以作为案例说明,好多师兄披露她不听劝诫,固执己见,唯我独尊,一言不合就翻脸,明显地不亲近善友,对师兄劝阻她,不要接受他人钱款的语言,恶语相向拒不听从,明显不信因果,把老师的鼓励当作是自己实证境界,进而狂妄到以为自己达到了老师的境界,直接谤佛谤法。

 

仔细想想这些魔性因素,自己身上也有,只是没有她这么夸张。老师说一丝一毫的维护自我都是魔变的基础,岂敢不畏惧?看看老师持戒的严苛,看看H某某师兄细致入微的宽恕,看看D某某师兄忏悔一个错念能反反复复掏心掏肺把肠子翻几个个儿清洗,我真的没做到,而且一时半会恐怕也做不到。但是,我总算认识到了,我应该努力去做到,我必须一点一滴去做到,否则,我最后的结果就是成魔,而不是成佛。这位魔变的师兄,我以前拉黑过她,还拉黑了两个喜欢跟我描述自己对老师起疑心起恶念的人,因为他们都让我恐惧,我当时还安慰自己,等我成长得强壮一点了,再加回他们。

 

后来看到WS精进抄法得到老师鼓励,我真的加回她了,忏悔!现在我认识到,不用那么顾虑,只要是负面的东西,及时清除就对了,就我这个初学的能力,自身难保,容易被污染,截断污染源,中断险恶道,是最佳的选择。

 

佛说亲近善友,就是亲近宣说大乘佛法的人,是为了见佛性,老师说海量学法是为了见佛性,老师说的和释迦佛说的是一个意思。我身边没有师兄,老师的法宝就是我的善友,听法、抄法、读法、学佛经、浏览新平台,像是进入了一片乐土,有一群灵魂伴侣,围绕着老师,一起学习交流。起初我很拘谨,现在我很放松,但是,还不够彻底放松。

 

是我心头的迷雾消退得不够多,障碍着我,实际上,就是我迟迟没做到像H某某师兄和D某某师兄那样细致地践行上师的教法。我向上师忏悔,我已经开始改了,昨天跟老伴没放肆,今天早饭也很注意不起私心。但是,不学法的时候,脑子里乱哄哄的念头,我都看不过来,只好笼统地宽恕远离。我相信学法就是在清洗念头,每个念头都是生命,佛法能超度他们,所以,我能做的就是一个劲学。另外,干活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也没有乱哄哄的念头。根据老师讲法的开示对照,应该是进步了。

 

现在我不担心自己,但是,有点担心师兄们误会我,千万不要仅凭老师给我的留言和我写的心得汇报,把我想象成多么能读懂佛经的人。真的不是师兄们留言称赞的那样。师兄们浏览我的心得汇报可能会受益,这我能理解,但是,我很清楚,是佛经和老师的加持借由你们的虔诚学法之心让你们受益的,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受益人,我仅仅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比你们先一步受益而已。受益也是自心现量,跟他人无关,只是自己和佛菩萨之间的事情。师兄们千万别搞错,否则你入魔那天别怪我。依法不依人,必须搞清楚。再说了,我对佛经理解的这一星半点实在是肤浅的很,因为是老师给我安排的功课,我仰仗着佛经本来的圣光和老师的威德加持才能写出来,离开佛经和老师,我啥也不是,请师兄们理性看待。

 

经曰: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说偈:不见善不作,唯见恶可作,是处可怖畏,犹如险恶道。世尊,如是所说,有何等义?

 

佛言:善男子,不见者谓不见佛性,善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作者所谓不能亲近善友,唯见者见无因果,恶者谓谤方等大乘经典,可作者谓一阐提说无方等。以是义故,一阐提辈无心趣向清净善法。何等善法?谓涅槃也。趣涅槃者,谓能修习贤善之行。而一阐提无贤善行,是故不能趣向涅槃。是处可畏,谓谤正法。谁应怖畏?所谓智者。何以故?以谤法者无有善心及方便故。险恶道者,谓诸行也。

 

2、下面这段经文太棒了,我理解,佛就是在赞叹忏悔法,阐释烦恼是解脱道。前段经文告诉我们远离恶友,亲近善友,避开险恶道去见佛性,这段经文就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如何避开险恶道,险恶道不在外边,在我们心里,就是老师说的,我们隐藏的愧疚,唯有通过忏悔消除了内心的险恶因素,就走上了平坦的道路。险恶道和平坦道是一不是二。所以,对老师说忏悔是修行者一生的功课,宽恕是通往祂的唯一道路有了进一步的更深刻的认识。老师教法和佛经完全一致。

 

忽然想起一年前,在满腔热情参加师兄们临时组织的忏悔群发露忏悔时,收到过个别师兄的劝阻,意思是忏悔只能是一个阶段的功课,过了这个时期就不用了。当时因为很清楚自己是初学,必须忏悔,就没听劝,但心里确实对忏悔法疑惑了,确实有个念头,期盼自己早日走过忏悔阶段,提升到不用忏悔的阶段,现在看看,H某某师兄、D某某师兄修行到什么程度了,还在忏悔,老师也明确黑纸白字明明白白嘱咐我们,忏悔是一生的功课,我怎么听别人一句错误的话就产生了动摇呢?这个错误的劝阻,可能传播了很长时间了吧?是不是跟我说这番话的人自己独创的?反正我发现这位师兄不是善友,我已经远离。也请师兄们警惕。

 

第一,忏悔,详细地忏悔,无遗漏地忏悔。所以,老师说,最喜欢看我们忏悔。佛说:“见所作者,发露诸恶,从生死际所作诸恶,悉皆发露至无至处,以是义故,是处无畏。”从一出生,到你死亡,所有诸恶都忏悔了,就处于无畏之中了,没有任何危险了。发露就是灭罪,何况是在如假包换的圣贤脚下发露。机不可失!

 

在新平台里,我们亲眼见证了好多师兄从忏悔开始敞开心扉,一步一步和佛法相融,与上师相应,值得我们学习模仿!忏悔是虔诚的开始,忏悔是一生的功课,啥法理也不会的时候,总会做忏悔吧?高深的法理需要慢慢学,忏悔不用吧?走出自我,从忏悔开始;深入法理法义,从忏悔开始;与上师相应,从忏悔开始;真实,从忏悔开始;宽恕,也从忏悔开始。一切善根的培养增上,从忏悔开始。老师说我进步的原因是真实,我想想,我主要表现在忏悔上,不怕丑,不隐藏,想想万一明天就死了,带着垃圾能去哪里?不过,我的真实跟有些师兄比起来还有差距,我还要继续提升加强,让真实和虔诚信仰结合起来。谁不敢忏悔,就问问自己是不是傻。

 

第二,一阐提人心骄慢,看不见自己的缺点错误和罪恶,也看不见众生皆有佛性,咱们千万别跟他们学。老师在这方面的开示很多,昨天因为拉黑WS又讲了很多,与佛经一致。

 

第三,一阐提人虽然毁谤佛法和圣贤,但是圣贤对他的爱并不会减少一分。因为这是佛性的必然。老师也是这么做的,爱未舍离一人。
经曰: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
云何见所作,云何得善法,
何处不怖畏,如王夷坦道。

 

是义何谓?佛言:“善男子,见所作者,发露诸恶,从生死际所作诸恶,悉皆发露至无至处,以是义故,是处无畏。喻如人王所游正路,其中盗贼悉皆逃走;如是发露,一切诸恶悉灭无余。复次,不见所作者,谓一阐提所作众恶而不自见。是一阐提憍慢心故,虽多作恶,于是事中初无怖畏,以是义故,不得涅槃,喻如猕猴捉水中月。善男子,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成于菩提,以是义故,名不见所作。又复不见谁之所作,所谓不见如来所作。佛为众生说有佛性,一阐提辈流转生死不能知见,以是义故,名为不见如来所作。又一阐提见于如来毕竟涅槃,谓真无常,犹如灯灭,膏油俱尽。何以故?是人恶业不亏损故。若有菩萨所作善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阐提辈虽复毁呰破坏不信,然诸菩萨犹故施与,欲共成于无上之道。何以故?诸佛法尔。

 

3、一阐提人被称为无目,因此他们看不见阿罗汉如何超脱生死的,不想像阿罗汉那样勤修慈心和大乘佛法。他们照搬经书文字,口说大乘实际心中不信,只为谋取利养,一阐提人还会在修行道场公开炫耀自己修得好,诽谤佛法,嫉妒他人,这样的恶人不会马上得果报,愚痴众生很容易被其蒙骗,误入火坑。

 

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 WS,从她的朋友圈以及在微信群、新平台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她善于用佛法词句装点自己,炫耀自己如何精进、如何被老师称赞,以此博取师兄们的刮目相看,获得称赞;她嫉妒H某某师兄的修行得到老师肯定和师兄们的尊敬,大肆谩骂侮辱H师兄。如果不是熟悉的人揭露她的种种表现以及内心的险恶,我们只看到她的外表,就会一直被蒙在鼓里,比如有些师兄向 WS学习精进抄法,都把她当做好人了。老师在解答拉黑 WS的有关问题时的开示,跟佛经这段经文完全一致。驱逐 WS就是保护我们这些看不清真相的凡夫免受其害。当然同时也是爱护 WS,阻止她造作更深的罪业。如果有人误解老师,同情 WS,那就是执迷不悟,咎由自取吧。

 

经曰:
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
犹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
一阐提者名为无目,是故不见阿罗汉道,如阿罗汉不行生死险恶之道。以无目故诽谤方等,不欲修习如阿罗汉勤修慈心,一阐提辈不修方等亦复如是。若人说言:‘我今不信声闻经典,信受大乘读诵解说,是故我今即是菩萨。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众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之所说不异佛说。汝今与我俱破无量诸恶烦恼如破水瓶,以破结故,即得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虽作如是演说,其心实不信有佛性,为利养故随文而说。如是说者名为恶人,如是恶人不速受果如乳成酪。譬如王使,善能谈论,巧于方便,奉命他国,宁丧身命,终不匿王所说言教;智者亦尔,于凡夫中不惜身命,要必宣说大乘方等如来秘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善男子,有一阐提作罗汉像,住于空处,诽谤方等大乘经典。诸凡夫人见已,皆谓真阿罗汉,是大菩萨摩诃萨。是一阐提恶比丘辈,住阿兰若处,坏阿兰若法,见他得利,心生嫉妒,作如是言:‘所有方等大乘经典,悉是天魔波旬所说。’亦说如来是无常法,毁灭正法,破坏众僧。复作是言:‘波旬所说非善顺说。’作是宣说邪恶之法,是人作恶不即受报,如乳成酪,灰覆火上,愚轻蹈之,如是人者谓一阐提。是故当知大乘方等微妙经典必定清净,如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大乘经典亦复如是。”
--------------------------------------------------------------------
【老师】
理解得很到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