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圣行品第七之二》。

 

1、前面佛陀开示了生老病死等八苦,生为根本。接下来又为我们开示八苦统归一处,称为五阴炽盛苦,以爱为根本,即爱别离苦。

 

五阴炽盛苦所说的五阴,又称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百度搜索词条说:五蕴炽盛又作五盛阴苦、五取蕴苦、五阴炽盛苦。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

 

佛陀在这里讲述了顶生王的故事,顶生王拥有了宝象宝马美女珠宝之后,自己所统治的世界安稳富足却不满足,又去争霸他方,成为独霸四天下的王,贪爱心仍不满足,又前往征服三十三天,夺帝释天的王位。“复告大臣:我四天下,安隐丰乐,人民炽盛,咸已归德,七宝成就,千子具足,更何所为?诸臣答言:唯然,圣王,三十三天,寿命极长,安隐快乐。彼天身形端严无比,所居宫殿床榻卧具悉是七宝,自恃天福未来归化,今可往讨,令其摧伏。”

 

顶生王抵达三十三天后,因帝释天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开示分别为他演说之因缘力而有大威德,顶生王恶念一起,瞬间堕落人间,无法回到他所贪爱的天上,于是生大苦恼,得了恶病而亡。

 

“于是天主释提桓因,知顶生王已来在外,即出迎逆,见已执手,升善法堂分座而坐。彼时二王形容相貌等无差别,唯有视眴为别异耳。是时圣王即生念言:我今宁可退彼王位,即住其中为天王不?善男子,尔时帝释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开示分别,为他演说,唯于深义未尽通达。以是读诵受持分别为他广说因缘力故,有大威德。善男子,而是顶生于此帝释生恶心已,即便堕落还阎浮提,与所爱念人天离别生大苦恼,复遇恶病即便命终。”

 

由此可见,凡夫众生贪爱之心永不知足,“心灵爱欲取舍,造就了生死梦境,塑造着灾难烦恼。”看看我们身边,贪升官的,贪发财的,贪口欲的,贪虚名的,贪游戏玩乐的,个个贪得无厌,孜孜以求,互相争夺,碰的头破血流,依然乐此不疲,死而后已。如果不认识这个爱别离苦,就无法解开贪爱的魔咒,被贪爱牵引控制,永劫沉沦六道轮回苦海。

 

老师说:“一切无明,我们一切的思想、记忆、感受、体验,包括我们的欲望、贪婪、自我存在感的凝固,全部是源自于我们心灵极深处的贪爱。所以说,命因欲有——我们的生命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而产生的。这个欲望,是如何延伸的呢?是心灵对于自我存在的体验。因为有了体验,心灵被体验凝固了之后,就产生了对体验的认知,这个认知就是想——色受想行识的想。这个想又摄取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形成了我们内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人的内心深处的极其细腻的觉知,被觉受所带动、所凝固的这种想,就是自我。自我和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相互轮转,形成了十八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六道轮回。”(《反观自性1》2017年11月25日)

 

经曰: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观爱别离苦?爱别离苦能为一切众苦根本,如说偈言:
因爱生忧,因爱生怖。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爱因缘故,则生忧苦;以忧苦故,则令众生生于衰老爱别离苦,所谓命终。善男子,以别离故,能生种种微细诸苦,今当为汝分别显示。

 

2、怨憎会苦,印象中都是说你讨厌的冤家相见,可见以往所听闻的各类大师讲法是如何错解如来义的。而佛经中说,菩萨观六道一切众生皆处于“怨憎合会大苦”之中,毫无乐处可言。老师说:“一切爱侣亲友皆是心灵的宿债,犹如海面上,浪花泛起的泡沫,是心中的爱染折射我,成为你眼中的亲友眷属。”无论你讨厌的还是你喜欢的,都是有债而来。难怪菩萨出离心强烈、持久,道心坚固。(经文中“五道”是把阿修罗道和天道和在一起了。)

 

经曰: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怨憎会苦?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观于地狱、畜生、饿鬼、人中、天上,皆有如是怨憎会苦。譬如人观牢狱系闭枷锁杻械以为大苦;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于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会大苦。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常畏怨家枷锁杻械,舍离父母、妻子、眷属、珍宝产业而远逃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迦叶,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怨憎会苦。

 

3、求不得苦。佛说凡夫无所不求,求善不得是苦,求离恶不成也苦。
至此,以上就是佛陀开示的四圣谛之苦谛。
经曰: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求不得苦?求者,一切尽求。尽求者有二种:一、求善法,二、求不善法。善法未得苦,恶法未离苦。是则略说五盛阴苦。迦叶,是名苦谛。

 

4、下面这段佛经说六道众生实无乐处,正如老师说,人类认为痛苦减弱一点,或者受苦的时间短一点,就觉得是快乐了,其实,根本没离开苦。老师所说与佛经一致。
所以,老师说:“真正的修行者,是极其罕见的。精勤学法,严格持戒,信心不堕,虔诚不改。终其一生,始终保持着对真理,最初的激动,最深的感动,及强大的渴望。……无论是情欲色欲,无论是美食享乐,无论是金钱地位,无论是权利名望,或者才高八斗,或者家庭幸福。在灵魂失去信仰支撑时,这人间一切的一切,都味如嚼蜡毫无意义。半点快乐,丁点幸福都看不到。离开佛法,我就是行尸走肉,活着成为了一种痛苦。所以,即便我没有达到如今的修行境界,未曾觉悟身心本来的世界。即便是我内在依旧黑暗依旧浑浊,对修行的渴望,对真理的虔诚,是拯救灵魂唯一的力量。做为一个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我也依旧会,一定会,必定会,绝对会,勇猛精进!生命不停,修行不止!”(2021年7月新浪微博7月15日 04:49)
经曰:

 

尔时,迦叶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五盛阴苦,是义不然。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释摩男:若色苦者,一切众生不应求色。若有求者,则不名苦。如佛告诸比丘: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佛先为诸比丘说: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则得受乐。又如佛说:于善道中,六触受乐,眼见好色,是则为乐,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复如是。如佛说偈:
持戒则为乐,身不受众苦,
睡眠得安隐,寤则心欢喜。
若受衣食时,诵习而经行,
独处于山林,如是为最乐。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
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
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
无著阿罗汉,亦名为受乐。
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
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

 

世尊,如诸经中所说乐相,其义如是。如佛今说,云何当与此义相应?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问如来是义。善男子,一切众生,于下苦中,横生乐想,是故我今所说苦相与本不异。”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于下苦中生乐想者,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爱别离、下求不得、下怨憎会、下五盛阴,如是等苦亦应有乐。世尊,下生者,所谓三恶趣;中生者,所谓人中;上生者,所谓天上。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若于下乐生于苦想,于中乐中生无苦乐想,于上乐中生于乐想。’当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未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于下苦中而生乐想?”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以是义故,无有乐想。何以故?犹如彼人当受千罚,受一下已,即得脱者,是人尔时便生乐想。是故当知,于无乐中,妄生乐想。”

 

5、认识了人生八苦,割断心中对人生所有的留恋贪求,升起决绝的出离心。
唯有彻底斩断心中的贪爱,放弃对生的希求,才能从自我固有的思维状态中超脱出来,反观自我,观察自我,对照佛法标准,发现不足,才真正进入修行。老师说:“我的戒律就是虔诚,因为虔诚,从而真实,因为虔诚,因而宽恕,全身心热爱真理,以身家性命供养真理,以灵魂的全部投入真理,虔诚宽恕就是践行出离心,出离心的尽头就是天堂。”

 

老师说:
“曾经我与你们一样,心灵贪婪愚痴,内在看不到任何光明,身心内空间未曾开启。
身心内外一片黑暗,在黑暗中滋长的,只能是贪嗔痴,只能是名利情欲,只能是自我的利益。
在看不到自身变化的前提下,依靠什么去修行?依靠什么抵御身语意三业的袭扰?
靠的是———信!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严持戒律,戒律的最高体现,是随缘不变,随遇而安。
并非刻意改变外界条件,而是扎扎实实改变内心贪着。
心若离欲,即空中无色。
随着修行中心灵不断的纯洁,柔软,宽恕,淡化。
内在的空灵感受就会逐渐浮现,直至空灵成为了自己。
直至空灵中,明晰粉碎了空灵。
直至明晰中,自在觉醒了明晰。
层层叠叠,无尽无极,无边无际,微观宏观,相互交融的光芒宇宙,我随时可见。
寂灭当下,过去未来十方三世,一切灵性智慧,所有众生,洞照无漏,普觉无碍。
妙觉圆满的智慧,觉照十方的透明,辉煌庄严的浩渺金光,安宁极乐的永恒,是修行者内在的身体。
我早已不是我,只是借助人类躯壳,继续在人世间活着而已。
这具躯壳死去了,生死却不可触及我。
如果我未曾亲身经历,切身体会过真理对生命的改造与升华。
我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精进勇猛,不知疲倦,永不言弃!?
仔细想一想,认真问问自己的心,我的回答是——绝对会,一定会,必须会。
因为离开真理,心灵必将堕入黑暗。
生不如死的绝望中,我看不到人世间的所谓幸福。”

 

向老师学习,内心保持高度警惕,不被假象迷惑,不被贪爱迷惑,认清人间实苦,坚决出离!
顶礼上师!顶礼释迦牟尼佛!
-----------------------------------------------
【老师】
佛所说法,究竟无漏,无上顶礼释迦牟尼佛。

 

返回
顶部